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广告学专业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广告学专业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广告学专业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高等院校广告学专业开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当代文学课程应该区分开来,课堂教学需要根据广告学学科特点做出相应调整。具体到实践教学中,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在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审美创造的过程中突出文学的美育功能,达到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广告学;现当代文学作品;美育;创新能力

现当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课,而作品选读则是其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学生必须通过阅读原著来了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当代文学史课程安排的课时是192学时,相对比较宽松,可以考虑到史论与选读结合,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作品的同时了解文学史发展的规律和现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96学时,课程学习同样需要把作品与史论结合起来,不同的是后者要求知识面广,但无需深入。相比之下,广告学专业开设的现当代文学课程只有48课时,时间紧,任务重,性质不同,故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广告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特点

广告学专业隶属于新闻传播学学科,文学大类,所发学士学位为文学学士。依其人才能力体系,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即是人文素养,支撑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美学、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等。前两门课程属文学作品选读,是广告学专业人才能力体系中人文素养支撑课程最重要的课程。文学作品选读的教学旨在通过让学生大量地阅读带有审美意义的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陶冶审美情操,打开对美的事物的发现、鉴赏和创新的艺术道路。孙绍振说:“文学教学基础的基础就是对文本直接的解读和体悟。”[1]广告学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主要依托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实现。在实现过程中,广告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能力培养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将此能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语言,或文字,或口语。而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文学课程教学,人才能力培养有其独特之处,即将审美鉴赏能力内化于心的同时,不仅要外化于语言,还要将其外化于形象,以形象来反映情感与主题。因此,广告学专业文学课程教学在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时,更要注重如何将审美情感形象化。这就要求该课程的教学区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与史论结合的讲授法,在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势必有所革新。

二、教材内容的甄选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跨度大,从新文化运动(1917)至当代,其中现代文学30年,当代文学近70年。如果仅以48课时来学习跨度大、内容多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故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首要改革即是教材内容的甄选,不能再像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一样追求大而全,而应该根据广告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有选择性地甄选一部分文学作品加以重点教学。但目前广泛使用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教材都是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服务对象,所选教学内容并非完全适合广告学专业。所以,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结合广告文案写作等相关课程,突出美育特色。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出发,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材内容甄选在文体上倾向于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而在具体内容上侧重具有较强的文学审美性的作品。之所以选取侧重文学审美的作品,主要是为了提升广告学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需求,回归文学本身。“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文学教育是那种回归文学本体的教育,是充分张扬文学性的教育。”[2]对广告学专业来说,文学史、文学理论并不是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美以及培养鉴赏、创造美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而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文学作品的选择不能求全而应求精,不一定选择那些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或思想深刻的作品,而应该关注那些具有审美性、文学性较高的作品。如文学大师鲁迅的《野草》《狂人日记》《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郭沫若的《女神》等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解读的作品,但对广告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思想过于深刻,缺乏文学史的背景难以很好地理解。所以,这些作品可以课后阅读,不构成教学重点。相反,文学史上被忽略的那些有着美感和意境的作品则入选为讲解篇目。整体上看,诗歌方面的可选择性较大,比方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谢冰心的《繁星》与《春水》、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闻捷的《吐鲁番情歌》、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思念》、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顾城的《一代人》、北岛的《回答》等优秀作品适合于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需要,可以让学生重点揣摩。在散文方面,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如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钦文的《鉴湖风景如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杨朔的《香山红叶》《雪浪花》、贾平凹的《静虚村记》、汪曾祺的《昆明的雨》等散文脍炙人口,可塑性强,不仅有诗歌的意象、意境美,还能给人更多的画面感,利于启发广告学专业学生在文字、意象、画面三者之间把握情感。到于小说方面,以短篇小说为主,兼顾中长篇,比如《伤逝》《边城》《百合花》《红豆》《骆驼祥子》等。总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打破现当代文学的选择惯性,建构凸显美学特色、广告学专业特点的选文体系。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授内容以文学史和作品选读相结合,故其教学方法常以讲授法为主,对于重要作家作品时则采用文本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以讲授法为主,重传授知识。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同的是,广告学专业该课程如上所述,教学内容的甄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再加上广告学专业学科性质和学生能力需求的独特性,该课程教学方法也势必做出相应调整,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诗歌教学,诵读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传统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重理论深度和文学史体系的完整性,容易忽略诵读,也就没有安排太多时间让学生去感知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境,造成学生对现当代诗歌误读的现象。在浩若星辰的诗词作品中,现当代诗歌的成就虽然比不上古典诗词,也不乏优秀之作。诵读有助于领悟诗歌的音韵之美、情感之美、意象之美。因此,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诵读诗歌,提高对美的感知力,同时,从意象入手提高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往往在广告中被运用得最多的是诗词中的一些意象,那么意象的捕捉与分析也就成为美育中的重要一环。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情感,然后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比较、分析其内涵,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与艺术特色,最后再通过诵读进一步感知其中的美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会逐渐学会在诵读中锻炼自己对中国元素的审美感知能力,课后会有意识地去关注或搜集相关广告素材。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长篇小说,相对而言不适宜放置于课堂教授,比较适合课外阅读。正如袁志成博士指出:“过去一味的讲授式教学在广告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体系中没有作用,再加之广告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只开两个学期,共计九十六学时,只有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一半,面对如此浩瀚的古典文学知识,小说文体教学更是需要挤占时间。”[3]袁博士此处所言虽然涉及的是广告学专业中的古代文学小说文体教学,同样也适用于广告学专业中的现当代小说文体教学。现当代小说文体教学可以采用课外学习与课堂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带着搜集广告语的意识去阅读相关小说,形成广告语言的语料库,与古代小说文体的学习相配合,形成古典、现代广告语言语料库,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广告语和广告文案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当然,一堂课的教学仅用一种方法过于单一,它可以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讲解文学作品时,可以把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穿插进来,营造一种美的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经历了审美感知、审美鉴赏之后,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广告创意和写作中。广告学专业比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注重实践性,文学课不能培养某种技能的形成,却可以培养感知力和提升创造力。也就是说,审美创造才是现当代文学课程开设的终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美育的最后一环。与此相应,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应该鼓励学生设计一些带有中国元素的广告作品,可以是文案、影视等形式。

总之,广告学专业设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必须改变它在其他专业学科体系中的传统面貌,契合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它可以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相配合,发挥其学科作用。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应该从专业视角出发,结合学生的需求,在重视德育、智育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美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微观分析是宏观理论的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3]袁志成.以广告人才能力为中心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J].语文学刊,2015(7).

作者:曾娟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文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