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经济发展视域下职业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经济发展视域下职业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经济发展视域下职业教育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为各个行业提供了大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技能型人才,在服务经济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围绕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研究,在参考德国、日本等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技能知识形成机制、职业教育宏观政策形成和实施以及微观角度的职业教育基本问题、职业能力、就业选择等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宏观政策

一、职业技能知识构成方式

作为与经济发展过程密切结合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在中等教育阶段,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性职业课程应该与经济发展同步。例如欧洲,职业课程教育与一般课程教育同步进行,是复线性有机整体结构系统,学科与行业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发挥了职业课程教育作用。日本曾模仿过欧洲复线式教育体制,之后由于高校升学率逐步扩大,开始推广职业课程,如专修学校专门课程(专科学校)、公共教育体系设置了几乎同等学历课程,这对职业教育起到了巨大作用。德国采用的是公共教育、企业内部训练的双元制并行机制。这一体制下,学生们接受基础教育之后,选择职业训练同时接受企业OJT(OntheJopTraining)训练,每周两天左右时间去职业学校上学,系统地学习职业知识。职业学习结束后,可获得社会上认可的职业资格。这种形式巧妙地将系统学习和公共职业资格与实践性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必要条件结合起来。事实上,德国的双元制并行体制包括很多小规模企业,通过职业训练,提高技能,履行义务,进一步加强职业资格体系,是在社会共识等基础条件下成立的制度。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固有的历史经验和职业体系所构成的社会契约重要部分是不可或缺的。企业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除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这种言传身教的传帮带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OJT方式,进行有组织和系统化技能培训,这成为实践性知识技能形成最基本的形式。也就是随着产业革命的不断升级,这种脱离职场实践性训练、具有针对性知识、技能的形成开始由企业进行。此外,特别是在大型企业中设置了理论性、系统性教育内容,几乎与公共教育体制中的中等教育一样,形成了企业内部学校。这种企业内涵型知识、技能形成机制,主要出现在经济资本、人力资本、技术实力等雄厚的大规模企业中,当判断学校教育无法确保企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时,通常会在公共教育训练机构,挑选一些学业成绩比较好的从业者进入企业,进行再教育与培训。用这一形式促使较高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尽快适应具体职场需要。这一做法在发达国家较为普遍,我国一些大型企业也采用这一方法。公共职业训练机构也是技能形成的重要场所,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以技能训练为重点,融合理论知识,提高受训人员职业技能,帮助无业者或失业者创造就业机会,同时还可弥补技能型人才短缺[3]。这种脱离企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形成的机构作为技能形成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实践性知识、技能的形成是不同的教育内容和相关机构相互结合进行的。学校等教育训练机构在传授一定知识和技能基础上,使受训者达到一定技能水准,满足劳动市场用人所需[4]。企业根据受训者具备的资格,判断其资质并安排于合适的岗位。在此基础上企业进行再培训,使之尽快熟练掌握生产技能。这种不同机构、不同方式培养模式相互结合就形成了技能型人才成长模式。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上职业知识技能形成机制是有机统一相互结合的。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机制并存发挥作用是普遍的,其效果也是多种多样的[5]。无论德国的双元制并行机制,还是日本根据个体不同,其知识、技能形成过程也不尽相同。一方面是由本国教育培训制度决定,另一方面产业或职业的形态也是影响职业技能知识构成的重要因素。

二、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建设、就业等民生问题联系最为紧密,受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影响最大,也是发展最为困难的教育类型,从职业教育政策决定过程以及实现历程看,政府通过各种各样的法规、补助金以及职业资格制度等,规制、统管这一整体市场,同时直接设立中等教育机构公共职业课程以及学校以外的公立职业培训机构等,体现了政府宏观统筹功能。

1.宏观政策统筹规划。从技术工人的需求和宏观性资源、人力资源的配置这两方面来理解政府的宏观职业教育政策是如何形成的。根据技术工人需求的观点,政府对于国民经济的未来统一规划,制定综合计划,建立教育训练系统,并以此提供必要的技术工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人力资源规划论的逻辑希望在技能劳动力的供求预测和与之对应的教育规划中相互匹配。但是这种构思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第一,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做到准确预测是比较困难的,职业学校依据不准确的预测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很难保证毕业生都能在与其专业技能相适应的岗位工作,职业教育就业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问题值得商榷;第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使原有的职业教育模式明显落后,劳动力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有效供给还不能有效衔接。在这种情况下,对经济成长的计划调整本身比较困难,从而大大降低了人力需求预测的有效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否认宏观性资源和人力资本的配置重要性。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需要哪些职业教育、需要多少、需要哪些部门等都是经过指令性计划实现的,这从经济整体来看,适合经济小规模发展的阶段。但是在经济增长大规模发展的第二阶段,为了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和迅速增长,必须依靠技能型人才支撑,从德国以及日本的经验都证明了技术型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因此扩大中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培养技能型、可塑性劳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2.地方政府主导实施。地方政府于职业教育,既是宏观的政策形成的主体,同时也是职业教育重要的承担者和落实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因此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等情况,科学地规划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如上所述,职业知识、技能的形成,可以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中等教育职业课程、企业内部教育以及职业教育训练机构等三类场所进行,也就是学校、企业以及公共职业训练机构等为职业技能形成直接提供教育机会,政府宏观控制进行职业知识技能的形成。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的机能由政府不同部门承担,地方政府在部门之间的计划协调上尤为重要。对于中等阶段的职业课程教育,地方政府应能发挥作用。因为在职业知识、技能的形成上,中等阶段的职业课程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具有多样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的发展方向等。这种职业课程教育的潜在需求,密切关系到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地域性经济发展的方向。地方政府对地域经济发展要有明确认识,同时要站在掌握实际劳动力需求以及民众对中等教育机会需求的立场考虑问题。所以为确保职业教育政策顺利实施,地方政府承担着监督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责任。

3.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针对职业教育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和制度,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各种条件。特别是加强与企业合作方面强调“要依靠企业行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将市场化引进学校内部管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为职业教育的市场化指明了方向。在主体权利、资源配置、内部运营机制以及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要加强与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机制。也就是随着经济不断增长,职业教育在政府宏观主导下,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发挥作用。而企业作为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能够准确把握职场所需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所以企业开放生产技术资源,对职业教育进行投入,既有效又能节约成本。因此,要想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政府和企业需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和义务,各司其职发挥好作用,保证职业教育有效健康发展。

三、职业综合能力与态度的形成

与传统学科强调教学规律,在学术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追求知识与理论的获得为主要教育目的有所不同,职业教育课程是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作为一种知识资本应用到实践层面和现实领域,这是伴随全社会和市场强化劳动者的职业综合技能的背景下而兴盛起来的。

1.职业能力。“能力”一词近年来被频繁使用,其含意极为丰富,在人事管理论中大多使用在作为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在欧洲是作为职业资格定义之一的基础概念。随着学校教育中学术系统和职业教育系统逐步一体化,“能力”应该理解为问题解决能力、判断能力等的综合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和技能应用在纷繁多变的职场环境中,根据职场的规律性、内在性、不同需求或情况的变化中发挥作用,也即指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基本素质能力、通用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等。这种职业能力形成往往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也就是抽象知识中的学术知识、能力与具体应用性实践知识、能力并重,相互配合、渗透而构成的。职业课程教育只有将科学理论知识体系与应用知识体系投入到具体实践训练中才能对职业综合能力的形成发挥作用。因此职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就要按照特定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根据职业岗位明确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因岗施教。职业能力真正体现的是从业人员在岗位上表现出来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这也是当前所提倡的能力本位主义形成模式。

2.职业态度。按照美国著名职业教育研究专家Super(1953)的职业发展理论,“个人选择与职业技能和态度是个体成长过程中逐渐成熟并发展起来的”,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职业成熟度”概念,构建了职业发展终身理论。之后心理学家Crites又进一步完善了Super的学说,Crites认为职业选择过程包括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两个主要因素。态度来自价值,不同的职业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职业选择态度。每个人的职业态度往往是通过具体工作细节展现出来的,同时也能反映出对职业的情愿程度。职业态度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学校、家庭等不同环境的作用下,通过他人的社会示范、教导或忠告,将个人需要和社会现实协调起来,树立自己的职业态度。热爱自己职业的人,会产生一种职业认同感。在获得职业拓展时,不断产生成就感和超越感,形成职业忠诚,从而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职业选择。关于职业选择和职业课程,学生在校教育的选择与将来的成就和社会地位取得具有一定关系。因此中等教育阶段的选择尤为重要。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很大规模的农民工群体,但这些进城农民并没有形成拥有独特文化的劳动者队伍,从而希望通过现代社会发展产生新型就业的可能性。这自然会导致对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庞大的潜在需求,也反映出传统社会遭遇急速现代化发展的结构性转变。在这一急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年轻一代职业目标与现实职业选择之间的冲突。因此,职业课程的存在担负着双重作用。一是学生进入中等教育选择过程中,通过从非升学→就业、从普通课程的升学→高等教育、职业课程升学→中级专业职位三种选择形式,为就业提供多样化选择。二是在职业课程教育过程中,形成更加现实的职业志向。

四、职业教育的期待

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对于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课程寄予很高期望,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政策上重要一环,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职业教育通过自身结构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技能劳动者,掌握生产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成为创造经济价值的生产力;但反过来经济发展又制约着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技能劳动者、设置什么专业等,职业课程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与变革需求,避免出现结构性失调。这种既复杂又变化多端的关系,不同国家、不同的历史条件会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需要着眼未来的社会变革与职业演变,制定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以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唐文忠.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2]SCHULTZTW.教育的经济价值[M].清水义弘,金子元久,译.东京: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2010.

[3]王倩,卜风贤.“互联网+”背景下农民培训意愿的假设证伪与模型建构———基于中西部猕猴桃主产区农业合作社的实证调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4]卢丹萍.中等职业教育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7.

[5]产业升级•技术变革•技能形成———“新工业革命下的技术革新与人力资源匹配”学术研讨会[R].浙江工业大学,2018.

作者:周芳玲 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