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哈石油合作状况及策略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哈石油合作状况及策略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哈石油合作状况及策略分析

本文作者:查云亮 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尤其是与中亚地区核心大国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合作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在上海合作组织推动下开展的区域能源战略合作,使中哈两国石油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构建海陆互动的石油安全体系的重要支点。但是在这发展之中,中哈石油合作又存在自身的内部劣势及外部挑战,乃至有可能面临停滞的风险。2012年底哈萨克斯坦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其政策和法规也会做出相应调整。中国应针对目前情况,早做准备,以进一步加强双方的石油合作。

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石油合作现状

(一)石油开发领域的合作状况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哈萨克斯坦逐渐成为中国在中亚地区最重要的石油资源合作伙伴国。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项目不断增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中国在哈萨克斯坦的主要石油合作项目包括:1997年、2003年中石油分两次共购得哈阿克纠宾斯克油气股份公司85%的股权,并参与部分油田项目改造工程,中方经营的阿克纠宾斯克油气公司石油储量约为6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460亿立方米[1]。2003年,中石油全资收购了哈西北部的北布扎奇油田。2004年,中石化公司收购哈里海田吉兹地区油田50%的股份[2]。2005年中石油公司收购哈萨克斯坦“PK”公司,形成年产原油700万吨的能力。2006年,中信集团收购加拿大内森斯石油公司在哈萨克斯坦的全部油气资产,从而获得哈卡拉赞巴斯油气田的开采权[3];此项收购约为中信集团带来3.4亿桶的石油储量及5万桶的日产量[4]。2009年,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联合收购曼格什套油气公司;中化集团以3.2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独立石油公司SumbeSUMB.KZ;中投公司收购哈萨克油气勘探开发公司约11%股份[5]。中国虽然进入哈萨克斯坦石油开采领域比欧美等国较晚,但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的中哈石油合作已经对中国的石油供应和战略储备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石油运输领域的合作状况

在石油运输管道方面,中哈石油管线的建成标志着双方能源合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哈石油管线是中国第一条跨国原油管道,西起哈西北部的阿塔苏,东至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总长约3000公里,设计输油能力2000万吨。整个石油管道分三段建设:首期工程:阿特劳—肯基亚克,2003年3月完工投产;二期工程:阿塔苏—阿拉山口,2004年9月动工,2005年底工程完工,2006年7月29日哈原油通过该管道抵达中国,即管线投入商业运营;三期工程:肯基亚克—阿塔苏,2007年12月开工建设,2009年10月1日工程竣工投产,进行商业输油。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10年初,中哈原油管道已经累计输送原油2000多万吨;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近期统计,管道原油输送量累计达到2039万吨,约占中国原油年进口量的12%[6]。截止2011年,中国企业在哈的采油占比为22%,仅次于美国公司的24%,在外资采油业务中排名第二[7]。中哈石油合作已初具规模。但是,对于中哈石油合作的发展前景,有哈萨克斯坦专家并不看好,认为中国公司未来在哈的石油开采业务将会逐步萎缩[8]。2012年底,哈萨克斯坦将有望加入WTO[9]。哈方对于原油加工和出口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必定会有相关调整。同时,石油作为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还受到国际局势和国家间政治态势等因素的多重影响。

二、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石油合作现状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中哈间政治互信度高,为双方的石油合作和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础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中国本着睦邻友好的精神发展中哈双边关系,双方的政治交往和政治互信不断加深。2005年,中哈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都制定了发展中哈关系的长期计划。中哈两国领导人互访与高层交往比以往更加频繁。双方政治互信的加深,为石油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中哈互为邻国,具有地缘优势,能源合作便利,方便管道运输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有着1700多公里的陆路边界,双方在1998年签署《中哈国界补充协定》后,彻底解决了边界历史遗留问题。双方陆地交界意味着中国可以通过陆路管道的方式直接将石油运至国内,安全方便快捷,且避开了马六甲海峡等高风险水域,对保证中国能源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3、中哈经济互补性强,双方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入,增进了互信,扩大了石油合作的基础

哈萨克斯坦虽经独立后近20年的发展,但是结构较为单一、以出口能源与原材料为主、加工业和制造业相对落后的经济格局仍没改变。而中国则能够生产供应哈萨克斯坦所需要的日用品、纺织品、服装、机电等产品。近年来,中国在哈外贸结构中所占比重明显上升。根据哈海关统计,2008年中国成为哈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09年,在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总额、进口、出口三项比重中,中国均居第二位;2010年,中国则成为哈萨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出口第一位、进口第二位。中哈经贸合作的发展深化,为双方石油合作的进一步扩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哈油气资源丰富,未来仍将继续扩大产能

据英国BP油气公司2011年6月公布的调查资料,截至2010年底,哈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约55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9%。据哈方专家评估,2025年之前,哈萨克斯坦原油探明储量占世界储量的比例将提升到5.5%,哈萨克斯坦总的潜在原油量为120-170亿吨,其中60%以上集中在哈属里海水域[10]。金融危机后,哈需要资金来进行经济转型,发展非能源产业,在这一过程中能源仍将扮演“输血者”的角色。根据哈2011年公布的《哈萨克斯坦石油与天然气部2011-2015年战略规划》,哈计划持续增加石油出口,预计到2015年将石油出口量提高到8400万吨。

5、哈会继续推行能源出口多元化的政策,以此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哈萨克斯坦位于中亚,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四周没有出海口。哈丰富的石油资源要想出口,进入世界市场,必须要经过其他国家。其首要任务是充分利用自身地理优势,积极开拓能源出口多元化[11]。哈的绝大部分石油原先是经过俄罗斯出口到欧洲。目前情况有所改善,哈石油运输的对象除了原先的俄罗斯外,还可经东部中哈管道线路进入东亚能源市场,也可由南部经伊朗进入波斯湾的石油管道网络。未来,哈萨克斯坦的石油政策将依旧坚持:大量利用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工艺发展本国石油工业;发展多个方向的石油出口管道建设,防止依赖一个国家;加速本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石油深加工能力,保证本国需要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12]。

6、哈利用石油平衡各大国势力,中国将获得机会

中亚五国独立后,世界各大国均对这一新出现的地区做了战略评估,并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在中亚及里海石油勘探过后,对这一地区的战略博弈则又多出了一层意义,即争夺中亚及里海的油气资源。中亚各国也希望在各大国的博弈中获得收益。哈萨克斯坦亦是奉行此种政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获得了在哈的发展机会。哈希望利用中方的影响力来平衡美俄在中亚的战略博弈。同时,中国发展模式对于正在探索自身发展模式的哈来说,也是不小的吸引力,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对于正处于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哈来说是不可错过的。

(二)劣势分析

1、美欧国家进入哈石油业务领域较早,具有先发优势

美欧等国石油巨头早在中亚国家独立之初就进入中亚里海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开采业务,凭借其先进技术,进而获得大量关键数据和优势地段的勘探、开采权。欧美石油巨头在哈的核心业务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目前在哈的大型国际石油项目有三个,分别为田吉兹雪弗龙项目(TENGIZ)、卡拉恰干纳克油气田项目(KARACHAGANA)以及北里海卡沙甘项目(KASHAGAN)。这三个大型国际石油项目均是与美国、英国、意大利及俄罗斯等国际能源巨头合作[13]。

2、中国公司的石油开采技术能力尚有不足,制约了合作的深化和产能的扩大

尽管中国的石油开采技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很大发展,但是同西方先进国家相比,总体上仍有较大差距。而且,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装备以及资料处理应用软件大都需要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这些技术辅助性硬件与软件无法实现国产化,不仅阻碍了中国石油企业开采技术的创新,而且削弱了中国在联合开采区块的话语权,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开采能力。

3、美俄欧等各国对与哈的能源合作日益重视

中亚地区一直是各种势力争夺的重要地区。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在历史、社会、经济和体制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广泛的共同利益。从2010年1月起,俄、白、哈组成了关税同盟,一定程度分散了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降低了中国在中亚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同时俄也试图控制本地区国家的石油输出线路,希望将本地区国家尤其是哈萨克斯坦拉回到俄罗斯的能源战略规划之中。美国在中亚地区的石油开发一方面是影响本地区的石油输出路径,另一方面也希望遏制中国、俄罗斯及伊朗在本地区的影响力,压缩合作空间。欧盟在2007年就制定了针对中亚的战略政策,着力强调哈萨克斯坦等国在能源领域与欧盟的互补作用。但欧盟的政策并没有起到显著的成果。在2013年,这一政策的规划即将到期,欧盟势必会进一步进行调整与改善。日本、印度等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也将目光投向以哈萨克斯坦为首的中亚地区。日本希望通过“丝绸之路外交”争夺中亚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并扩大其在中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力,是中国在中亚石油合作的强有力竞争对手。相比日本,印度则更具地缘优势。印度的加入,势必会增加中亚地区石油博弈的复杂程度。

4、地区安全面临隐患和哈国内存在的政治隐忧

中亚地区在独立之后,就一直是“三股势力”集中的地区,这些极端势力有可能对中哈边境安全造成破坏。同时执掌哈政权21年的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现年已达74岁高龄,但仍未确认总统接班人的选拔方式和继承人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对中哈石油合作造成负面影响。

5、中哈间传统文化有别,哈对中资在哈的快速增长存有疑虑

哈萨克斯坦独立之前,受前苏联影响,对中国的印象并不好。随着中哈间经贸领域合作的不断扩大和民间交往的加深,哈方对中国的印象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同时另一种情绪在哈官方及民间慢慢产生,那就是对中国力量快速增长的疑虑与不安。中方在哈贸易体系中地位的快速提升,中国商人在哈商业领域的活跃表现,都被视为中对哈可能的经济渗透。这种观点若不加以更正,必将影响两国关系发展,阻碍双方在石油领域的合作。

6、哈国内税收与劳工政策的收紧

目前,在哈萨克斯坦投资的石油企业主要有两种税负:开采税与原油出口税;且这两个税种在今年来,税率皆成上升趋势。尤其是原油出口税,根据哈国税法,自2011年1月1日起,哈萨克斯坦原油出口税翻了一番,税额从2010年8月实行的20美元/吨增加到40美元/吨。哈萨克斯坦一向有鼓励外资企业优先招募本国劳工的政策,并对此作了严格要求。在加入WTO后,这一政策可能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哈国劳工的素质很难满足一些复杂的工程与技术要求。如何兼顾当地的法规政策与企业的生产效率,亦将成为中方需要考虑的潜在问题。综上所述,在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中国在哈的石油战略布局中已经取得了一个相对靠前的地位。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在未来要避免两国合作停滞不前,乃至进一步推进中哈石油合作则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中哈间的石油合作想要发展,还需中方进一步制定相应对策,加深与哈的接触与合作。

三、中国深化与哈萨克斯坦石油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国际组织及地区方面

在上合组织既有框架内,积极组织利用框架内的能源俱乐部,加强各国之间的能源合作。明确提出我国在中亚地区能源合作的大战略,加强我国与周边各国尤其是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开发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安全,保证可靠的石油供应。同时充分利用哈萨克斯坦国内的能源管网与我国西部已经较完善的电力、炼油与西气东输工程,贯穿起我国东部的高能耗产业带和中亚能源供给基地,使得我国东部与西部、我国与中亚诸国贯通起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并以这种“双赢”的发展战略为契机,扩大在哈萨克斯坦及中亚各国的经济与能源合作,以“发展”来强化中国的地区影响力。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地缘优势,以中国“西气东输”管线为载体,有效利用陆地管线油气输送优势,增加哈萨克斯坦及中亚国家的石油输出路径,为东亚的日本、韩国等国家提供安全稳定的中亚石油运输。此举不仅可以增加哈等石油输出口的收入,也可使中国有效影响日韩等国的石油供应,增加运输过境收入。

(二)国家交往方面

随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石油合作的扩大,,必然要求形成双边双赢的局面,这就要求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政府相互协商,共同制定中哈石油合作的长期战略,从而使两国的石油合作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另外,这也要求我国加强对哈萨克斯坦国家投资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跟踪监测,包括对哈萨克斯坦国家政局的变动、整体战略调整、具体经济政策法规以及国际因素对哈萨克斯坦国家能源战略走向的影响等情况都应全面详尽地了解,从而为制定长期的合作战略和对中国企业提供帮助指导提供依据。建议在哈设立政府常驻商务办事处,并对中国能源企业设立专门岗位负责,作为国内能源企业在哈开展业务的立足点和联络点。

(三)企业合作方面

一是要积极参与哈萨克斯坦油田的勘探开发。这不仅可以在哈萨克斯坦及中亚建立起一批海外油气供应基地,使得开采出的油气以“份额油”的方式运回国内,增强抵御国际能源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国家战略储备,平衡国际收支,还可以对国内油气资源起到储备和保护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加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经验,锻炼勘探队伍,有利于提高技术与管理水平。二是将在哈萨克斯坦石油深加工领域的投资作为中哈石油合作的重要内容。这既有利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中国石油企业发挥优势,帮助树立中国在哈的真诚互助的国家形象,有利于与哈在能源领域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同时,中国在与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中,除积极获取权益资源外,还可以采取互换能源股份、允许资源国以资源入股中国企业等方式,以规避潜在的国有化风险,提高中国企业及对中国石油供应的安全。

(四)民间合作方面

中国政府应积极促进双方民间交流,加深中哈两国民众相互了解与信任。两国民众更多地交往,可以避免双方因不了解而产生隔阂,同时对两国关系也有润滑与助推作用。同时加强在哈宣传,在民间树立中国政府的良好形象,使得中国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在本地区的宗旨与作用能够在哈民众间得到认同与普及。采取必要得当的对策,必可使中哈石油合作避免陷入停滞。未来中哈石油合作仍将对中国石油战略安全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