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美纺织品贸易经济发展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研究目的与背景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研究是当代国别研究中资料最浩繁、成果最丰富、理论最复杂,同时也是研究难度最大的领域之一。对美国对外贸易的研究是其中主要议题,而对外贸易法律又是研究一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工具和切入点。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趋显著,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但同时经济全球化也缩小了各国之间的比较优势,加剧了国家之间的竞争。近些年来,经济发展失衡和利益不对称逐步显现,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层出不断,愈演愈烈。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已逐步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如何处理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已成为中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现实和长远问题。中美贸易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较快的发展。对中方来说,近年对美贸易比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意义更为重大。美国在资本与技术密集产品上的逆差越来越大,在农产品与原材料产品上有大量顺差。与此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各类产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增加值也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威胁论”又被美方重提,称中国出口的高技能、高技术的产品的增长大大高于其低价值、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美国看来,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它对美国日益增长的贸易顺差,对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是一个潜在的“威胁”。由于美国逆差中越来越多的部分是高技术产品,而不仅仅是服装、鞋和玩具,美国认为中国正在逐步动摇美国在高技术产业上的国际竞争力。
二、研究意义
1.是要探寻国家内部利益集团对政府贸易政策。
2.是要研究中美两个大国之间进行贸易其中的政治交际博弈的过程与结果。
3.研究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一直长期存在,中国纺织业期盼着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的到来。
三、研究综述
贸易的政治经济学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西方新政治经济学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分支。这个领域内的学者认为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决策,而且还是一个政治决策的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入手来分析政治市场,将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作为公共政策决策的一种形式,从国家非经济效率的目标和社会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研究贸易政策的政治决策过程。通过构建一个全民投票的公决模型,论证了政府的贸易政策实际上有占多数的中间选民控制,其假定个人收入是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的收益与国家关税收入的再分配之和,每个选民依据各自要素的产权组合计算出自己的最优关税率,而国家的贸易政策(关税率)由公民投票直接决定,所以在没有投票成本时,中间选民的最优关税率就是国家的关税率。分析了利益相抵触的两个集团如何通过游说等院外活动来促使关税形成,从而构造了一个关税内生化的一般均衡模型。构建了一个政府支持模型,提出假设—政府的目标是为了满足其政治支持最大化。政府为了最大限度地得到产业利益集团以及消费者的政治支持,需在利益集团与消费者之间作出权衡。政府需选定一个均衡关税水平,使来自于利益集团与消费者的总体政治支持最大化。结论表明,由于利益集团在政治支持方面的影响,政府将取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但这样的保护对于衰退产业而言只是暂时的,并非永久性的:虽然处于衰退境地的产业利益集团最渴望得到政府保护,但最终结果可能不是延缓而是加速了这些产业的衰退。提出了著名的保护待售模型,认为利益集团根据政府的保护政策程度给出一个政治献金捐献数目表,政府根据这个表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最终政府和每个利益集团的联合受益处于最大化的纳什均衡状态,该模型的结论是:一国对各行业的保护水平取决于不同行业的进口弹性、进口渗透率(的倒数),以及是否能有效地组成利益集团。关于贸易政策的讨论应以进口竞争产业在本国市场获得产权为前提,这种权利是通过以往的游说和政治支持来获得的。从经济学和政治经济的角度解释贸易保护存在的客观基础,研究了贸易保护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等,同时针对我国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从理论上回答了如何处理好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关系,即中国宏观层次的贸易政策选择一开放型适度贸易保护政策。
目前许多学者提出贸易摩擦产生于内生政治过程,这表明经济学家对贸易摩擦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已经从传统贸易理论拓展到贸易的政治经济学领域。贸易的政治经济学起源于对纯贸易理论无力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政策存在性的困惑。现实国际经济领域中大量的现象表明:无论是传统的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没有为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的政策存在性提供一般性的坚实的“科学”依据,这促使经济学家从新的角度思考贸易政策的本质。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另辟蹊径地从收人分配的角度出发,引人公共选择(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范式,在纯贸易理论与政治学框架间搭起桥梁来分析贸易政策决策的“内生”过程以及结果,从政策决策过程的角度来探究贸易干预的水平、结构、形式和变化。与此同时,贸易的政治经济学为贸易摩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第一:慈善性的政府: 将政府或政策制定者视为以公共福利为目标的慈善型,没有任何自利的企图,在现实中往往被证明是不符合实际的。第二:自利的政府。不同的政治供给分析在于其构造了不同形式的政治支持函数模型,这反映了政府在获取利益相对冲突的压力集团的政治支持上的政策权衡。社会中对立的利益集团试图对政府施加决策影响的政治斗争的过程和结果,假设进口竞争部门要求贸易保护,而出口部门要求贸易自由,双方会对政府进行院外活动以影响关税率水平。由于政府的偏好和目标函数是未知的,这则是从“政治”需求方面进行分析。第三:民主的政府。此实质上是政府作为“公共人”将不同的贸易政策进行拍卖,以换取政治捐献,假定政府既关注一般选民的利益,又重视来自特殊集团的政治捐助,从而将目标函数设定为全社会福利与政治资金之和。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形成两个极端的非合作博弈,最终得到的是均衡为政府选择的贸易政策。这表明了国内政治如何决定了政府的国际目标。在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的模型中,大多数理论都把利益集团作为利益表达的渠道,利益集团通过政治游说间接影响政府的政治决策,或者通过政治资金的捐助数量直接影响决策的产生。大多数模型都隐含地将政府(政治家)作为贸易政策的决策者,利益集团作为合法的社会团体在多元化的西方政治体制下进行寻租活动。对于政府目标而言,早先的理论设定政府的自利性,追求政治支持的最大化或选举概率的最大化;之后政府政治供给的目标也得到了进一步修正,其目标函数除了政治动机以外还包括了社会福利这部分,这种民主型政府的观点充分修正了自利型政府或慈善型政府的理论。
四、研究内容
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分析了中美之间的贸易状况和发展趋势,另外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划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焦点和特点;第二部分,首先对传统贸易摩擦的一般理论分析做出简要的回顾,包括微观和宏观方面的分析机理。微观方面,包括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各国采取贸易政策导致的摩擦,以及国内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贸易摩擦。接着分析了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对近十多年来该领域理论研究的脉络进行了总结,并对不同分支研究的基本观点和结论进行了比较和综合性的学术评论;第三部,分案例分析,中美纺织品贸易之间为案例分析,主要从政治经济方面具体分析了中美两国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总体上认为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存在主要是美国国内政治博弈,是各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压力的必然结果;第四部分,针对中美纺织品贸易之间出现的各种问题,勾勒出中美贸易之间的政策的政治经济框架,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其他方面贸易交往的情况也进行分析,之后针对在处理日美贸易摩擦时采取的一些措施,为中国在面对中美贸易摩擦时提供了借鉴。政府采购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有:第一是对美国国内的涉华利益集团采取措施,对有积极作用的利益集团采取游说和增加其在华利益的方法,对有消极作用的利益集团采取打击的措施;第二加强研究世贸组织规则对中国外贸的保护作用;第三,调整中国的贸易政策。第五部分,在全文的基础上提出结论与政策建议。
五、研究方法
1.规范分先分析法
对美国对外贸易法的政治经济分析主要采用规范方法,其中规范方法主要是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借鉴,对对外贸易法进行的政治经济分析,着重分析美国对外贸易法“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
2.实证案例分析法
中美纺织品贸易之间的政治经济分析采用的是案例分析方法,运用中美纺织品贸易中出现的各种摩擦、壁垒、保护主义等进行分析。实证方法主要运用历史描述法,或称案例分析法,这种方法注重研究不同时期对外贸易法受到的不同利益集团、不同政治目标、不同经济水平、不同社会背景的影响,还包括法律制定者利益动机、决定机制和约束制度,通过历史描述和案例分析来展现立法机构、行政部门、利益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