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电信业竞争模式经济发展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电信业竞争模式经济发展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电信业竞争模式经济发展论文

1中国电信业竟争模式现状

从1998年以来,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全国邮电系统顺利实现分营,邮政、电信企业分别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1998年信息产业部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电信业政企分开。

1.1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1999年4月,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中国电信、联通、吉通家企业在全国25个城市进行IP电话运营试验,随后又批准了中国国际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简称网通经营电话。中国移动通信的剥离改制也在1999年6月剥离完毕。2000年5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集团正式挂牌成立。2000年12月,中国铁路通信公司正式成立并进入公用电信市场,2001年底中国电信南北分家,原北方电信并入网通,中国电信行业进入垄断竞争时期。根据信息产业部的数字,截至2006年上半年,中国固定电话用户超过3.65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超过4.26亿户,固定通信网和移动通信网自年一季度就已双双成为世界第一大通信网。中国己经正式加入WTO,这将给我国电信业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带来重大变化,我国将迅速形成WTO基础电信协议框架下的管制政策。电信行业管制从管理观念、管制目标、管制模式、管制手段及管制重点都有很大转变。

1.2基础业务的市场准入管制严格

中国电信业监管采取了分类管理的方式,对基础业务的市场准入进行严格的管制,维护电信业的有限竞争。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性是电信竞争的基础,过去的实践表明,本地接入网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特性,电信骨干网由于投资巨大一般只能引入有限的竞争。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行政性的禁入,产生的是一种权利性的垄断,排除了潜在的竞争对手,可以造成长期的市场垄断,高价低质、技术不进步,服务不改善。2001年中国电信的南北拆分,形成了中国电信业固话市场上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移动通信市场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双寡头垄断的格局,但固话市场只是南北的横向拆分,双方进入彼此市场的能力还很弱。

1.3异质竞争成为电信竞争的重要内容

异质竞争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也已成为电信竞争的重要内容:一是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的竞争。移动电话的成本快速向固定电话靠近,在部分农村地区的成本甚至已经大大低于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在创造新的需求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分流了固话业务;二是无线接入与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的竞争;三是IP电话与传统长话的竞争。IP电话成为彻底打破长途电话垄断局面的杀手铜;四是有线电视接入网以及计算机网将成为电信接入的潜在竞争对手。异质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对基础电信业特性及“瓶颈设施”的认识,成为重新审视电信市场结构和管制规则的重要推动因素。

2中国电信业竞争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分析

2.1存在问题

我国对基础电信业的管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经济效率的实现。目前我国电信业竞争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企业之间的竞争无序凸现管制的结构缺陷。由于引入竞争的管制改革主要是通过业务分拆和不对称管制实现的,目前除联通外,国内电信运营商都是单业务运营商。单业务运营与目前电信行业的综合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并为中国电信行业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也使中国电信行业的互联互通问题异常严峻。由于电信业替代竞争激烈,IP和移动对长途电话和市内电话的分流,传统固定电话业务出现相对萎缩。竞争导致了长途电话价格大幅度下降,在业务被分流、价格下降的双重打击下,原主导固定电话运营商中国电信和网通初现疲态,企业的后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培育受到一定影响。由于缺乏具有综合竞争能力的业务运营商,发展凸现结构缺陷,影响了中国电信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第二,基础网之间互为壁垒现象十分严重。随着中国电信市场开放与竞争的纵深深入,在竞争引入之初不很突出的互联互通问题开始浮出水面,不联不通、联而不通、通而不畅时常有发生。有的电信企业利用技术手段拦截业务接入码、封闭部分用户号码的号段、限制呼叫、使接续时延过长等,中继线不足、单通、掉话、串话、无应答等等成为常见现象。

个别地区严重时接通率不到10%,严重影响了通信服务质量。不同运营主体之间因过度竞争导致的互联互通障碍已成为当今国内电信市场巫待解决的难题。第三,恶性低价竞争时有发生,价格管制滞后、制度形同虚设。如移动的用户规模己增长几倍,而移动电话价格一直未作调整,致使移动通信市场价格形同虚设,价格违规现象屡禁不止,并由秘密走向公开、由迂回走向直接。移动市场的恶性价格战,使固网业务受到大量分流。运营商之间如此你来我往令人担忧。价格战使使消费者分不清电信业务的正常价位是多少,造成消费预期心理过高,甚至怀疑不打价格战的企业就是在牟取暴利。恶性价格战恶化了电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动摇了电信业持续发展的基础。第四,法律出台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对政府来说,根据WTO规则,加快制订和出台有关的电信法规是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的当务之急。要尽快制定涵盖互联网产业、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的法律法规,适应国际惯例的规则,将有助于电信产业经营,尽快形成有效竞争的局面。抓紧制定《电信法》,使电信改革、发展、经营、管理有法可依。依据WTO明度的原则,把政府对电信改革提出的破除垄断、鼓励竞争的原则,在《电信法》中充分体现,满足电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2产生原因分析

中国电信体制和管制改革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电信业市场由垄断向竞争转变背景下进行的,因此,电信管制制度带有明显的过渡性和探索性。第一,管制理念和政策落后、手法简单。我国电信业现有体制框架基本上是不同国家改革模式的拼凑。1994年成立联通公司,是以英国1981年电信改革为范本,即由政府组建第一家综合电信运营商,率先形成双寡头垄断竞争,然后逐步向市场增发各类电信牌照,从而转向全面竞争体制。1999、2001年两次拆分原中国电信,则是参考美国1984年分拆AT&T公司的经验。当时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尚不发达,对传统电话业务的替代十分有限,电话业务相对而言比较单一。而我们的电信改革是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迅速发展、传统业务被新业务强势替代的背景下进行的,电信服务市场因新的服务方式的加入已形成了竞争格局。由于移动和IP电话的替代,传统固定电话业务领域出现相对萎缩。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电信业务出现了综合化趋势,同时,消费者对电信服务需求也出现了综合化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再沿用美国世纪年代初的电信改革方式显然不仅不能适应电信业务综合化趋势,也使管制机构比较被动。第二,目前的不对称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运营商行为。不对称管制在中国电信业从垄断走向竞争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和新运营商的崛起,原来为了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政策就演化为事实上的不公平,并带来了运营商行为的严重扭曲,给受到保护的运营商带来不良的激励。新运营商利用不对称管制政策,大肆进行机会主义行为,低价倾销话务量、损害主导运营商利益,并尽力逃避自己应尽的普遍服务社会义务和责任。不对称的资费管制加大了某些运营商对资费优势的依赖,导致其花费在其它差异化业务上的投入和研究减少。不对称管制也给原主导运营商等带来不合理的包袱,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竞争,并演变为阻碍竞争的因素,固化为未来改革的阻力。第三,互联互通机制不合理、对运营商的约束和激励不对称。从互联互通问题产生至今,信息产业部出台了不少措施用以解决这个问题。毫无疑问,这些办法对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始终没能彻底解决互联互通的矛盾,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互联互通政策约束与激励不对称。对原主导运营商主要强调约束机制,而忽视了激励机制,导致约束过度,激励不足对新兴运营商激励有余,而约束不足。由于对主导运营商激励不足,导致其在互联互通中缺乏积极性,由于对其约束过度,使其针对新兴运营商的不合作竞争行为无能为力。对新兴运营商而言,由于激励过度,约束不足,在互联互通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十分严重。第四,缺乏适应新形势的普遍服务政策。引入电信竞争以后,原垄断运营商利用价格交叉补贴机制履行普遍服务义务的制度和市场基础瓦解。

在计划经济下为了普遍服务而制定的交叉补贴的价格政策,在市场竞争体制下成了后来者利用的工具。由于竞争者进入了利润丰厚的市场,留下了需要补贴的市场,将迫使在位者重新考虑其价格表。原垄断运营商的利润空间因新进入者的竞争而被压缩,无力弥补因履行普遍服务义务而带来的亏损,为管制带来了新的问题。第五,价格管制滞后。如今,国内市场形成了寡头垄断竞争格局,但价格体系依然是沿袭了垄断时期交叉补贴的价格体系和引入竞争初期的价格上的不对称管制,致使目前价格领域存在着严重的失衡问题。一是固定电话市话网存在严重的价格扭曲,服务价格低于成本,并导致运营企业财务状况不良二是由于电信服务成本分布不均匀,而电信服务价格依然维持统一,导致不同地区的电信服务价格脱离成本三是网间结算价格失衡,导致对运营商的激励与约束不对称四是长途电话定价偏高,导致了该领域的竞争过于激烈。上述问题表明,中国电信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如何建立一个独立、透明和专业化的管制体系成为下一步电信业有效竞争模式创建的瓶颈。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成为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世界将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国内电信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入,电信业的政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电信业将进入国际竞争的大市场,面临具有丰富竞争经验的竞争对手和更趋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需要,保证电信业的持续发展,中国电信业必须实施有效的管制,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

3选择竞合模式的对策建议

3.1通过基础业务合作提高电信企业的规模效益

自然垄断性是电信业的一个显著特点,电信业的自然垄断业务以本地电话业务、固网长途业务、移动通讯业务等基础电信业务为主。对于基础电信业务,由于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其中相当部分是沉淀成本,如果由多家企业进行重复投资,会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并使每家企业的网络系统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而且,由于电信运营企业会凭借自有网络的优势,通过压低价格打压竞争对手,最终造成全行业利润的迅速下滑。因此,电信运营企业应通过合作发展的方式,规避恶性价格竞争,保证基础电信业务的利润率。在基础电信业务上的价格竞争己影响到了我国电信企业的发展,使我国电信企业陷入了“增量不增收”的尴尬局面。从竞争激烈的移动通信领域到长途业务,再到开放程度较高的互联网接入业务,近年来,价格战几乎波及了所有电信业务领域。电信业务的恶性价格竞争已经损害了运营企业的利益。在基础电信业务领域,各企业只有通过合作,通过技术改进与成本节约,在不断改善电信产品的质量与服务的同时,逐步降低电信资费。从长远看,这才是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3.2通过增值业务的竞争提高电信市场的运行效率

电信业的自然垄断性和规模经济性是电信业垄断经营的理论依据。但垄断经营会使企业内部管理效率降低和技术创新减少,使实际达到的生产效率低于可能达到的最大生产效率,即导致竞争活力降低。要在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首先要在增值电信业务上实现充分竞争。增值电信业务包括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国内互联网虚拟专用网业务、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存储转发业务、呼叫中心业务、信息服务业务等。由于电信技术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扩大,电信增值业务的自然垄断性已经发生变异,企业的生产成本与沉淀成本大幅度降低,规模经济效应趋于弱化,这些变化有利于在电信增值业务上实现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2003年,我国电信市场上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企业超过6000家,形成了多种所有制企业、多层次业务的竞争格局,竞争比较充分。这促进了我国增值电信业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电信行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实力。而且,增值电信业务市场上的竞争,要求我国电信基础运营企业向下游的从事电信增值业务经营企业提供技术性能稳定、价格具有竞争力的服务,这促使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加快降低网络租赁费用、网间结算费用的步伐,以便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向下游企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但在促进电信增值业务市场实现充分竞争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以无线寻呼业的发展历程为例无线寻呼业是我国最早向非电信企业开放的电信业务之一,由于该项业务所需投资少、技术要求低,投资回收周期短,在寻呼业开放后,市场迅速涌入了大量经营者,企业为争夺相对有限的客户资源,大打价格战,价格竞争到了异常惨烈和程度,而后又受到互联网业务和移动通讯业务的冲击,多数寻呼企业出现严重亏损,迅速退出市场。而由于市场退出机制的不完善,企业在退出时不处理好与消费者相关的事宜,给电信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寻呼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在电信行业改革发展中要平衡好规模经济与有效竞争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通过市场准入等管制手段限制经营者数量,避免过度竞争给电信产业的发展带来损害。

3.3通过资源共享阳氏电信企业的运营成本

从长远利益看,我国电信产业要继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控制网络建设。这里,我们要将网络建设与网络服务区分开,网络建设就好像修铁路,如哈尔滨到北京只能修一条铁路线,不能说为了引进竞争,在京哈线旁边再修一条京哈线,而网上服务就好比在铁路上运行的车辆,都在同一路线上跑,但可以由不同公司发出,发车时间、级别水准、载客数量则由各公司依自身实际情况而定。而纵观我国的电信市场,无论在高山还是在旷野,只要能看到中国移动的基站,在附近你就能发现联通的信号塔,在公路边的地下,纵横交错着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铁通等大小运营企业的通讯光缆。而实际上,我国的通信网络资源总体上已经过剩,闲置的网络资源,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报废。出现这种现象主要由于产业的垄断经营,在我国电信产业改革初,由于网络资源掌握在少数几家基础运营商手中,这几家基础运营商利用垄断网络资源的优势,向无网的竞争者收取高额的接入费用,进行价格挤压。另外,通过在网络互联互通上设置障碍,延缓竞争对手的发展。在竞争的压力下,各运营企业不得不投入巨资铺建自己的网络。而这样的重复建设,在浪费社会资源的同时,一方面,增加了新进入市场企业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减少了基础网络运营商出租网络资源的收益。因此,我国政府应通过健全电信产业相关法制,有效解决网间收费与互联互通问题,将自然垄断性产生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促使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释放网络能力,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在基础设施方面具有交换、传输和管道资源优势的电信企业也应在竞合思维指导下,主动将网络资源以合理的价格出租给其他运营商,这样,在为自身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使其他运营商节约了成本,减少了电信行业不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从而共同创造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

3.4通过非对称性管制优化电信行业的市场结构

管制理论认为,政府管制的目标是纠正市场失灵。电信产业的市场源于自然垄断,电信业的垄断经营会产生规模效应,但规模经济有时会阻碍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电信产业要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就会有新企业进人电信产业。原有的电信企业经过多年的经营,具备庞大的通信网络,拥有相当大的经济规模,在经营管理上积累了的丰富的经验,而且有相当的市场垄断力量。基于此,原有的电信企业在网间收费、互联互通上会向新进入者索取垄断价格,扭曲社会资源的配置。而新进人的电信企业要开拓业务范围和提高业务量,通常缺乏经济规模和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同时,电信业包括本地电话业务、固网长途业务、移动通讯业务、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国内互联网虚拟专用网业务、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存储转发业务、呼叫中心业务、信息服务业务等,业务范围广,其中有些企业提供多种服务,有些企业仅提供单一服务,这会导致经营多种服务的企业通过不同业务间的交叉补贴等手段实行反竞争行为。为促进电信业的有效竞争格局形成,就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力量,而需要政府对在位者和进人者实施“不对称管制”或“进人帮助”。中国联通公司的创建是我国电信业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标志性事件,增强了我国电信市场的竞争活力。但在中国联通进人电信市场初期,电信市场上的双寡头垄断竞争格局极不对称,中国联通被迫接受市场上寡头企业的管理和领导,在市场进人、互联互通、网间付费、号码频率等公共资源分配上受到种种限制。因此,在我国的电信业管制过程中,要对新进入的电信企业实行帮助,特别要对新进入者与在位者之间的互联互通予以法律、政策上的支持,对市场上不同电信企业实行不对称的管制政策,促进电信产业有效竞争市场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3.5通过电信企业间的竞合促使产业链共同繁荣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电信的全球化,角逐全球化的电信市场要求我们有世界级的电信企业。我国电信产业经过十余年的改革与发展,在网络设备的技术水平上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的运行效率与素质同世界级的电信巨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企业的竞争力巫待提高。我国电信企业要想在国际电信市场上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拥有竞争优势,规模也有待进一步扩张。构建世界级的电信企业集团,应以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为主体,通过竞争,兼并或收购产业链上游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电信设施建设企业,在做强主业的同时,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提高企业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通过资本运作、业务拓展等方式,对国内运营商、海外运营商、设备商、增值服务商进行参股、控股,丰富企业的国际经营管理经验,为企业的全业务运营、进军际市场准备条件。如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在CDMA数据预付费系统的建设上,通过与厂家合作,实现了数据业务的实时计费,解决了以往个别用户利用系统计费延时的漏洞透支的问题。而且该系统能够向不同用户提供基于流量、时长、时段、账户余额等特性的一系列个性化业务计费方式。这也使上海联通数据业务的运营和管理更为科学。在网络的建设和业务发展上,上海联通始终注重牵手技术标准供应商、设备供应商、手机生产商、增值服务提供商,建成了一条以运营商为龙头、设备商为依托、终端商为支撑、新业务为驱动力的多层次利润分布产业价值链,使竞合模式得以开花结果,在推动企业快速成长的同时,也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