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价值及实现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价值及实现途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价值及实现途径

摘要:在国家制造业转型的背景下,技术变革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对高职院校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和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进步、技术更新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要培养工匠精神,高等职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

一、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内涵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消费升级和产业机构调整,发展形势愈来愈倾向于高品质和高质量,中国经济发展已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高品质产品、高质量效益、高水平服务,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发扬成为时下社会关注的焦点。当下,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强国”向“质造强国”转变,由量变到质变,国家需要大国工匠,发现、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贡献坚实力量。教育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我国要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培育更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此推动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国家政策的倡导“工匠精神”连续三年(2016年—2018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蕴含大国期盼,显示出培养工匠精神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意识,充分说明培育工匠精神,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时代意义,对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时代的呼唤。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需要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径。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广大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工匠精神还要重视学生们综合技能的提高,只有工匠精神与技术能力两手抓,才能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就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我国广大高职院校肩负着创新发展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转变的重任。在新的背景之下,高等职业教育要培育更多的优质人才,不断推动改革的进行和社会的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涵义及培育意义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研究徐耀强在《论“工匠精神”》中提出,工匠精神是一种体现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职业精神。姚祥国、郑一群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和职业行为的表现,可以概括为有奉献、认真、审慎、尽心尽力、一丝不苟、不断追求完美的意识。

(二)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意义和价值研究查国硕指出,工匠精神的实质是一种职业精神,其时代价值体现在哲学与价值的紧密联系上,是对从业者对待职业的态度和精神观念的诠释,当代中国制造业需要工匠精神。

(三)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研究张斯元认为,培养工匠精神是社会转型进步的需要,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学生立足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提出了打造制造业强国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更需要培养起工匠精神。学者唐林涛指出,工匠精神是企业生存的重要保障,只有精细制造的工艺品,才有利于实现工人的自我价值。

(四)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学者陈永花、蔡炳育指出,为了培育更多适合发展需求的优质人才,需要市场与高职院校携手努力,既要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又要提高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内容,同时还要不断强化对学生们工匠精神的传授,如此一来对学生们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三、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重要价值

我国技能型的人才,主要是通过职业院校来进行培养的,因此要提高人才的工匠精神就需要职业院校来完成,因此,本文研究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工匠精神”是国家制造转型的必备品质人才是科学发展的核心,我国要提高制造业的水平,实现建设制造强国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大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技术人才。这是因为要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就要求工人们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对每一道工序和环境都要进行精确的把握,着力打造精品,不断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只有这样才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最终实现中国“质造”。

(二)“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品质广大高职院校从录取到培养学生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把培育学生们的工匠精神贯穿到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来。与此同时,仅仅有“精神”培育是不够的,还要以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将工匠精神与工匠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既要不断提高学生们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技能,还好为学生们传授爱岗敬业、锐意进取以及认真负责等职业精神。只有实现工匠精神和工匠技术的有机结合,才能培育出优秀合格的人才。

(三)“工匠精神”是高职学生成才的必备品质在职业教育中,要重视对学生们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们的文化素质。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们仅仅掌握技术是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还必须重视对学生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只有技术和文化素质两手抓,才能培育出高价值的优秀人才。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积极向学生们灌输工匠精神,因为工匠精神和职业技能一样,都是学生们进行社会定位、立足的重要条件。工匠精神不是一个口号,而是需要学生们从细节做起,从自我做起,用工匠精神来指导自身的学习与生活。要培养起认真负责和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还要培养起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的职业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最后促进学生们长远可持续发展。

四、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实现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探索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和策略,特别是从高职学生自我认知、优化校内外文化环境、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拓展实践活动渠道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实现工匠精神的培养,积极探索,为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提供有力支撑。

(一)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优化校内外文化环境1.解读校训———融合学校育人理念和工匠精神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为例,其秉承“用忠诚、知识和能力充实人生”的育人理念,其中“忠诚”是做人之本,也是一名工匠的立业之本;知识是成为工匠的基础与前提;“能力”则是工匠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的不断追求。通过深入解读教训,是学生们理解并认同学校的育人理念,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2.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文化环境高职院校可借助多媒体,如学校公众号、校园网站、宣传栏、走廊等,开辟专栏,宣传优秀校友事迹,集中展示工匠精神。各级技能大赛搭配文字和视频介绍,进行全面的宣传报道。3.主题活动———激发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热情高职院校可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优秀校友进校园,做工匠讲座等。

(二)注重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融合工匠精神高职院校除了理论专业知识教学外,更要加强实践教学比例。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特色亮校、依法治校”的发展战略,学校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紧密结合职业岗位标准系统开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坚持系统培养和双证书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全面发展。

(三)加强校企深度融合,搭建实践平台高职院校承担培养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重任,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要深度融合。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并实施“一十百千”计划,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向宽领域、深层次和高水平迈进。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合作企业千逾家,累计组建订单班200余个。推广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牵头成立了大连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和大连服务贸易(外包)校企联盟。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强化了理论知识,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毕业后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岗位。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素养1.高职教师队伍素养全面提升“工匠精神”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高职教师要充分理解并认知“工匠精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学习、提高个人职业素养,以符合“工匠精神”的理念设计教学内容、形式、方法,以“工匠精神”的工作态度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既教给学生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树立“工匠精神”。2.学校配套激励机制学校可外聘企业优秀员工走进课堂,示范引领工匠精神;选拔教师输送到企业实践,融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双师型”教师,通过考核,给予一定的奖励。3.搭建科研平台目前,各高职院校具有较高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为确保“双师”质量,高职院校在校企深度融合过程中,要搭建科研平台,让更多的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生产和经营管理,从研发专利、技术开发、课题研究、学生培养等方面入手,与企业共同搭建科研平台,从而更好地提升“双师”质量,为企业输送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职优秀毕业生,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王仓林.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思考[J].价值工程,2018(4):254-255.

〔2〕李楠楠,李瑶,赵晓利.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9):90-92,97.

〔3〕施玉梅.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培养路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1):10-15.

〔4〕高跃.以“工匠精神”引领职业教育发展[N].光明日报,2017-07-26(15).

〔5〕高娜娜.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价值及实施路径研究[J].无锡职业术学院学报,2018(3):8-11.

作者:吕华盛 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