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匠精神培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机电行业的发展需要具有工匠精神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现代学徒制的推广应用为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环境。本文主要论述了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同时介绍了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提出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如何培育机电人才的工匠精神的方式,希望能够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创新型机电人才,以此来推动机电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培;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为机电行业发展培育所需人才,该类人才需要兼顾理论和实践。基于现代学徒制视域,培育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工匠精神符合机电行业发展需求,有利于为机电行业发展提供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推动机电行业的优化升级。
一、现代学徒制度和工匠精神概述
(一)现代学徒制度介绍。现代学徒制教学基础是学校工学任务,核心是企业[1]。现代学徒制的效果要想充分体现、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学校除了发挥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的培育作用外,企业在人才培育环节中也发挥着主体作用。企业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发展目标制定人才需求标准,学徒制是基于学生发展和企业需求而形成的一种育人模式,该模式综合考虑岗位需求与职业性质等,注重学徒职业素养、技能标准与知识水平的提升。
(二)工匠精神概述。工匠精神不仅可以吸收和学习最先进的技术,而且能够秉着精心制作和精益求精的理念去打磨每一个产品,在制作产品的过程中融入创新精神。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注重产品所有细节的考量,其在制作产品的过程中追求完美,将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意义都寄托于产品上,完美的产品才能带给其成就感。另外,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旨在为自己的客户提供良好服务,其对自己的职业有着科学规划[2],将自己的成长发展和企业发展联系在一起,有着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
二、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一)契合高职学生成长规律。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通常都在文化课方面的成绩较为一般,该专业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企业更为看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机电一体化专业涉及到一些理论知识,倘若教师只是单纯向学生输出理论知识,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现代学徒制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是如何为生活和工作服务,让学生领悟到教育的内核所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促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基于这种需求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同时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具体工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工匠精神培育和高职学生成长规律相契合。
(二)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高度契合。现代学徒制传承与延续工匠精神。一方面,现代学徒制对工匠精神培育模式进行了延续,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是学徒,而学徒的师傅包括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两位。两位师傅的共同培养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这种培养模式和传统工匠培育人才的模式相一致,即专业技能过硬的老匠人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技艺传授给新入行的工匠。另外,现代学徒制对工匠精神内涵进行了传承。工匠精神的主要内涵为制造与师道精神,即精益求精、尊师重道,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的教育是一种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培育的“双导师制”,学生在这种培育模式下有学生和学徒两个身份,师傅和学生在具体的培育中会进行积极互动,双方形成了良好师生关系。此外,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知识学习是在真实工作岗位中实现,学生能够提升知识应用能力与岗位技能,体现出学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为制造强国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制造大国,当前正在努力朝着制造强国发展,该目标的实现需要人才的支撑,尤其是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制造业方面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并不占优势。目前世界已经迈入了智能化制造的工业时代,机电一体化专业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机电行业需要的是掌握先进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时更多考虑人才的智能化操作技术。此外,人才还应当具有钻研创新、追求卓越的“匠德”精神,唯有在工匠精神推动下其才可以不断提高产品技术质量与技术含量等,人才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主要推动力和重要保障。
三、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机电一体化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不足
(一)缺乏合理的师资结构。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基本上都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能综合应用诸多教学方法,但大多都不具备企业工作经历,更多的是专注于理论研究,在工匠精神传承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难以通过文字或是语言将工匠精神的精髓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是接收而非应用知识,其对产品缺乏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强烈心理。
(二)缺乏先进的教学课程体系。高职院校更为侧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在具体课程设置中对人文素养课程不够重视,一个技术过硬、道德低下的人并不符合行业和社会的发展。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更应该通过课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另外,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滞后性体现在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学生将两者的学习割裂开,在具体应用中未能体会到知识是为岗位工作服务,学生产生了“学习知识无用”的错误认知,学生未能在具体实践中领悟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三)未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校企合作模式对企业人才补充、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技术能力提高等皆具有积极意义,可一些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构建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不理想。部分高职院校和企业形成了合作关系,可是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前对企业的文化、服务理念等掌握并不充分,学生的实习过于敷衍,学生将企业实习作为教学任务而非提升自己技能的机会,这种偏差思想认知影响了学生的行为。此外,企业未能将校企合作作为补充人才、宣扬企业理念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具体实践中可能不会安排真正的技术人员去教学生,让学生彻底成为一个不接触实际工作的“打杂”人员,打击学生实习的信心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四、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机电一体化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措施
(一)建设具备工匠精神的优质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工匠精神培育中已经意识到教师团队的重要性,院校开始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或是行业专家为学生授业解惑,可是这些人员主要是以兼职教师形式教授课程,带有较大流动性,不利于稳定教师团队的构建,对教学质量与教学任务皆有一定影响,兼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稳定。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内的教师团队能够在专业知识、道德素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院校还应当意识到参与一线生产制造的能工巧匠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影响,将专业教师和能工巧匠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一支知识和技能兼顾的优秀师资队伍。专业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实训等有关教学任务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学生以学徒的身份,在能工巧匠的指导下展开有关生产与实习等。相较于专业教师而言,能工巧匠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优势更为突出,自身具有良好工匠精神,其不但会给学生传授自身积累的职业技巧,而且还能以身作则的教导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学生在无形熏陶中逐渐培育自身的工匠精神。
(二)设置融入工匠精神的课程体系。学徒主要是通过课程这一载体完成课程的学习[3]。机电一体化专业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培养,该专业课程体系带有较强实践性,理论通过实践得以丰富,同时理论能够对实践进行指导。传统专业课程结构主要围绕专业知识展开,其注重学生知识探索能力的培育,将学生知识接收量作为教学的主要考核点,现代学徒制则侧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育,学生角色发生变化,其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领悟和应用知识,学生在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会体会到认真对待本职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到自身发展和精益求精的良好工匠精神息息相关。在理论课程中,在具体岗位中融入职业道德、素养以及精神,引导学生对不同职业岗位对应的职业素养有一个明确认识[4]。在实践课程中,让学生意识到设计和生产优质产品才是企业发展、自身立足的根本所在,才可以更好服务客户,促使学生更好领悟工匠精神。除了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践外,学校和企业形成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生在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中领悟职业岗位所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促使学生将工匠精神从思想意识付诸到实际行动中,培育自身的工匠精神。
(三)通过校企合作培育工匠精神。学校能够借助橱窗、校报与广播等形式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通过工匠精神相关活动的举办培育工匠精神,例如让优秀企业家来学校举办相关讲座。企业和学校之间产教研方面的合作能根据企业人才发展战略为其输送更多优秀人才。现代学徒制之所以有一定的运行难度,是由于学校与企业对人才的发展目标不统一,两者分别以育人和用人为目的,企业未能充分担起自身的育人责任。现代学徒制视域下,企业应意识到自身是人力资源的受益主体,同时需要担负起传播企业文化与工匠精神的重任,通过和学校合作来培育更多技能型人才,以人才来推动自身的稳定发展。
五、结语
现代学徒制中的学徒是学生和徒弟的结合体,学校教师教授丰富其理论知识,企业匠人引导提升其实践能力,让其可以领悟到工匠精神的真谛。建设优秀师资队伍、优化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等都属于培育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有效措施,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更符合现代技术型人才发展目标,对整个机电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建林.运用现代学徒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汽修人才——以浙江交通技师学院为例[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7(6):74-75.
[2]陈琳.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内燃机与配件,2019(16):278-279.
[3]王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探讨——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9):216-217.
[4]刘明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2):159-159.
作者:高利波 吴世芳 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与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