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药工匠精神凝练传承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药工匠精神凝练传承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药工匠精神凝练传承思路

摘要:赣鄱中药工匠精神是赣鄱区域的代表文化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对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凝练,从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需要和拓宽弘扬赣鄱中药文化的渠道两方面阐述赣鄱中药工匠精神传承的意义,从人才、企业、政策、重视程度4个方面阐述其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分析,为赣鄱中药工匠精神传承思路提供策略。

关键词:赣鄱中药文化;工匠精神;内涵;传承;文化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赣鄱中医药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繁荣发展,是中华传统医药珍贵的历史遗产,也演化成了赣鄱人民精神品质里的执着和对物质的追求,涵养丰润着赣鄱儿女的精神家园。同时赣鄱中医药文化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是赣鄱文化的代表。

1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内涵凝练

赣鄱中药文化具有浓郁的区域特点,在两千多年的华夏文化浸染下最终发展出独特于世的江西本地中药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播出后,不仅令人对中医药文化有了了解,更是以“本草”为契机,引发了人们对于工匠精神的关注。以赣鄱老药工刘香保为例,他从业50多年,是中药炮制流派“建昌帮”第十三代传人。他深谙炮制附子的古法,附子富含的乌头碱有剧毒,但经古法炮制后,附子却可演变为中药里的“回阳救逆第一品”。时光荏苒,知晓古法的人越来越少,五十多年来,刘香保炮制附子,用的都是繁复费时的水火共制的方法。冬日煨附子必须在露天的土地上煨一天一夜,从火堆中取出的附子,经过1d的晾晒后再连续蒸14h,才能将残余的毒性缓缓蒸出。毒药或良药,是中药的双面,若非天地的精华,若非人类的执着,就没有这向死求生的焕然重生。赣鄱中药文化是赣鄱区域特有的传统文化,赣鄱中药技术是一门传承的艺术,赣鄱中药工匠们付出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以药为伴,矢志不移地注入自己的情感,造就了如今的赣鄱中药工匠精神,它包含了赣鄱中药的独特经验和思想、风格和气度,蕴藏着赣鄱工匠的坚韧意志及智慧光芒,是赣鄱文化的突出优势,也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不仅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中药文化的精华,也凝聚着千百年来赣鄱中药文化的核心思想。

2赣鄱中药工匠精神传承的意义

2.1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需要

赣鄱中药工匠精神对赣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用极大。江西独有的赣鄱文化原本就是中国特色的典型代表,赣鄱中药工匠精神更是赣鄱区域的软实力。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中面对着各种多元思想、各类文化,因此赣鄱地区更应当传承和发扬当地文化,尤其要注重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创新利用和有效传承。赣鄱中药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赣鄱儿女的身上、心中,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缺乏对精品的坚持、积累和耐心,导致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异常艰难。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挖掘出来,让赣鄱中药工匠精神形成一种共识,这也是赣鄱区域生存、发展的需要,是使中国制造弘扬内外的支撑所在。

2.2拓宽弘扬赣鄱中药文化的渠道

通过持久的赣鄱中药文化的教育,赣鄱中医药文化俨然成为了赣鄱人民的情怀之一。新时代信息和传播途径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贯穿于风俗,与地域特点结合。21世纪以来,中国力量在新阶段、新形势的世界格局中不断崛起。不止一次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赣鄱文化作为中国特色文化之一,正是展现大国文化自信的软实力之一,蕴含着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而从2016年至2018年,“工匠精神”四字三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总理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工匠精神,培养工匠文化,恪守职业规范,推崇精益求精的品质,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从中国制造发展到中国创造,在赣鄱区域大力弘扬赣鄱中药工匠精神才能使赣鄱青年拥有深厚民族情怀,背负民族梦想。

3赣鄱中药工匠精神传承中遇到的问题

3.1赣鄱中药人才短缺

虽然江西省卫计委联合江西中医药大学及其他部门为改善、缓解中药人才短缺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在赣鄱中药的种植、研发、炮制、生产等行业和领域仍然缺乏领军人才[1]。其次,江西中医药类院校的中药类教师资源不足,高学历所占比重较小,培养模式大多重理论、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赣鄱中药人才的培养,间接影响中药类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据文献[2]报道,从事中药岗位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大多数县区级医院从事中药相关工作的人员学历普遍较低。再者,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因专业知识的工作量大、人员不足,医院较重视医师的教育进修而从药人员较少有机会外出学习交流,使得中药知识得不到更新。以上所述均制约了赣鄱中药事业的发展。

3.2国际企业对国有企业市场挤压

我国药材资源丰富,中药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效,近年来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多家国际知名企业陆续开始涉及中医药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不断收购国产企业,利用其在技术、资金、品牌等方面的强大优势开始侵入国内中药市场,对国内中药企业造成冲击。国际知名药企,如辉瑞、拜耳、礼来等企业拥有市场、技术、资金、品牌等多方面的强大优势,吸引了不少赣鄱中药学子,间接导致国有企业研发人才的流失。

3.3赣鄱中药技术继承和保护政策不够

目前,我国并没有较多的对中药技术继承和保护政策,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3]的制定说明我国对中医药的发展的重视,但在法律法规以及相关体制对中药的管理和对中药技术的知识产权、人才保护、培训方面涉及仍然较少,导致一些老药工对于自己长期积淀的绝技秘而不传,间接制约了赣鄱中药技术的延续和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传承。3.4对赣鄱中药工匠精神重视程度不足目前赣鄱中药行业发展存在许多问题,赣鄱中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特色炮制技术、方法濒临失传,很多赣鄱老药工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比如中药炮制技术作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几千年多少朝代和中药专家学者的凝练总结出的炮制理论,而今从事此项研究的人却越来越少。传统中药炮制技术因时间成本等问题被工业化替代,而工业化的中药炮制工艺不严格,不仅影响了药物疗效和临床用药安全,更会影响人们对赣鄱中药的信任。这些问题的存在实际上是对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的,缺乏对专业技术的匠心和耐心,专注于对传统手艺的研究却缺乏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导致传统技术后继无人,何来传承与创新。

4赣鄱中药工匠精神传承思路的策略

4.1梳理文献史料

探究发展规律文献是一切研究的基础,作为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研究,也要立足文献史料,梳理赣鄱中药发展渊源[4]。根植赣鄱中药文化,深挖工匠传承研究,在建设工作中,深入挖掘整理赣鄱中药文史资料,理清赣鄱中药传承脉络,继而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学术传承体系,为总结历代赣鄱中药传人的思想与经验,为探究赣鄱中药工匠精神传承与发展规律提供支撑材料。

4.2注重经验推广运用

增强辐射影响力为了进一步弘扬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特色与优势,必须加强推广与应用,加强学术交流。笔者建议开展以赣鄱中药工匠思想或技艺为主题的中药继续教育项目或学术研讨会,一方面可以提升赣鄱中药的在业界的学术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可进一步提高国民对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推广赣鄱中药学术思想和经验,促进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传承与人才培养。同时,探索赣鄱中药工匠精神文化的开发,创造条件与科研、医药等相关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组织赣鄱中药文化、技艺类培训,促进赣鄱中药工匠精神及学术资源的整合与互补,增强辐射影响力。

4.3建立多种传播途径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来传播赣鄱中药工匠精神。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网络上有关赣鄱文化的文献、新闻报道、专题报道并不少,但有关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内容就非常少了。在知网上也未能找到一篇关于赣鄱中药工匠精神方面的文章,尽管有《非凡匠心》等节目的播出,也未有涉及赣鄱中药工匠的相关专题。我们应该发挥网络的力量,如借助“两微”平台的一些功能如微视频等宣传赣鄱中药工匠精神,借助地方电视媒体让观众了解赣鄱非遗文化,了解优秀的赣鄱中药传承人和赣鄱传统工艺,以此促进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使更多的人了解赣鄱中药工匠精神、传播赣鄱中药工匠精神。

4.4完善配套法规

笔者认为应在赣鄱区域内建立一套符合赣鄱中药特点的人才管理体系,出台相应的人才培养及技能认证机制,明确赣鄱中药技术人员的地位和待遇,让他们同医疗技术人员拥有等同的地位和待遇,为其提供更多发展平台。而对民间像刘香保一样有传统技术的老一辈中药技术人才也需要关心和重视,他们的赣鄱中药炮制、鉴定等优秀技术如同赣鄱文化的瑰宝,需要机会和条件才能得以传承,如辅助他们成立实训中心或聘请他们到赣鄱中药相关院校进行传承技术教育。经验技术一是很难通过文字清晰表述,二是需要时间的积淀,对青年一代来说,一位好老师的传带教学可以让年轻中药技术人员迅速成长。当然,这也要求赣鄱政府制定政策鼓励赣鄱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到社区、乡镇医疗机构从事中药工作,并保障职称晋升、工资报酬,从而能让他们学以致用,使得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发展快。

4.5多途径重视人才培养

只有根植赣鄱中药工匠精神,探讨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形成渊源,才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地了解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深层内涵,更好地发挥其现实价值,进而才能传承好工匠经验。这就要求政府主导、校企合作,突破传统教育模式,赣鄱政府要大力实施赣鄱中药精神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建设,应着力培养综合性应用型教师人才队伍,开展赣鄱中药人才拓展计划,同时搜寻、选拔既有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赣鄱中药工匠集中对赣鄱中药学子进行传承教育,逐步继承和发扬赣鄱中药技艺。二是校企合作,鼓励赣鄱药企结合自身需要,加强与赣鄱中药院校之间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搭建学习交流平台,进行赣鄱中药人才系统培养。赣鄱中药文化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夯实一线实操型人才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传承人。

5总结

赣鄱中药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手工技能,更是一种地方产业文化,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一种职业信仰。赣鄱中药工匠精神不是宗师巨匠们的特有殊荣,每个在赣鄱中药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钻研的劳动者都是当代“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诠释者、传承者。弘扬赣鄱中药工匠精神,关键在年轻人身上,他们需要建立在传统之上的创新,需要时间的打磨及不断的自我超越,才能促进赣鄱中药文化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谋盛,姚东明,王立无.江西中药产业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J].社会工作,2016(6):115-120,128.

[2]费瑜.从基层医院中药人才现状谈中药人才传承培养[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1):41-42.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EB/OL].(2016-02-22)[2020-02-10].

[4]公培强.简述绍派伤寒学术思想及流派工作室创建传承思路[C]//第四次全国温病学论坛暨温病学辨治思路临床拓展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6.

作者:王萌 邓雅琼 吴双双 周枫 龚铭城 赵斌 刘端勇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