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弘扬和培育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引言
2016年至2019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四年倡导进一步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2019年国庆前夕,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的目标,充分显现了国家在培育时代匠人的决心和意志。回看历史,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古代第一部大百科全书《齐民要术》和先秦时期手工艺专著《考工记》等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工匠精神在我国自古有之。进入新时代,面对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迫切需要工匠精神的引导,这对于不断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为国家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通过探究工匠精神弘扬路径,以期推动工匠精神的发展。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
通过翻阅近年来相关学术论文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工匠精神内涵和定义及实现路径进行了广泛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利借鉴。就工匠精神产生和内涵来分析,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是古希腊—罗马时期技艺经验延伸出的产物,也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是传统手工制造业体现出来的工匠的主体能动性及其精神。现实中,在讨论工匠精神时,我们通过劳动产品品质来探究劳动者的“手头功夫”,这种“手头功夫”背后应该有主观能动性、意识或者某种精神的研究,这种精神应该就是工匠精神。因此工匠精神应该是劳动者劳动过程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结合。为此,工匠精神内涵应该立体化精细研究。一是工匠精神范畴维度层面。“工匠精神”需要劳动者对工作从始至终的热爱和信念的执着。为此,实际工作中,劳动者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近代以来,由于受西方工业文化的影响,再加上传统教育观念中的落后教育观念,工匠精神在许多人的认知中似乎与“苦力劳动”等价,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工匠精神并没有普及到各行各业。其实人不是孤立的存在物,都存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劳动关系中的每个人都是劳动者,都是庞大社会机器的一员,理应在自己的岗位做贡献。因此,工匠精神应该是全民应该具备的精神,它理应体现在每一个实践中。二是从现实实践维度层面,工匠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的勇于创新、持续专注、注重细节密切联系。例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高级技师陈行行、中国广核集团核燃料操作师乔素凯、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师王树军等时代优秀匠人,都是持续专注、敢于开拓创新的强有力推动者。对于工匠精神倡导的持续、执着、专注,不是像机器操作一样重复一种劳动,一成不变,而是在原有技术中不断探索,挖掘,精益求精,执着追求。从这个角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的认识过程,也正是在这种认识过程形成的认识比前一次的认识更加的深刻,也推动了技艺的进步和创新。三是在价值维度层面,工作对于劳动者而言,不是简单用来谋生的工具,更是一种对工作本身、对自己生产产品的执着、坚持和信仰。这其中追求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是竭力要把品质从99%提升到99.99%,打造本行业的精品,在这个过程中,这种对产品细节的极致追求,实际工作的精细化、精致化所传递出的精神力量就是工匠精神所涵育的。为此,新时代下的工匠精神,在充分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状况而生发出的一种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在爱国、敬业等价值观方面要求具有统一性,对提升中国劳动者素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党的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工匠精神对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迈进世界先进制造业行列重要时代意义。随着“工匠”新的时代特征,工匠精神也显示出新时代价值。
1.弘扬和培育精神是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需要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这一表述,我们发现,经过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成绩显著,生产力极大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也从侧面说明,我国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发展的不够平衡和不够充分,在对于人们更美好的追求上供应不足。由于产品质量、性能、品牌的差距导致我国居民的消费大量外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利于我国社会再生产的扩大,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工匠精神契合时代需要,对照现实能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工匠精神可以让劳动者身上应该具备的敬业、奉献、创造能力得到发挥,焕发活力,助推国家创新领域的发展,提升竞争力,为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跃升为制造业强国形成庞大能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然而,对于人们需求的“美”的分析,不外乎是人们需要一个更高品质,更优雅的生活方式。为此,我们所讲的工匠精神应该从人们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产品的实用性、产品的性能、产品的品质研究,而不是生产过程中数字展示的“表面工程”。弘扬和培育精神,有助于让产品的研发者和劳动工人开展对美的研究,这种美的研究不单单只停留在产品身上,也可以实现在“用户体验”、“人文关怀”上,让产品的品质由内而外得以显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2.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是增强行业自觉和行业自信的需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职业类别也逐渐增多,不同劳动岗位、行业之间存在的差距也尤为明显。这些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收入差距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作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岗位都无高低之分,只是分工不同。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长期对于行业和岗位进行区分,将会导致有的行业人满为患,有的行业无人问津。因此,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能够为贯彻职业平等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这有助于改变一直存在的行业差别所带来的差别化对待现象。无论什么岗位和职业,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就是劳动者价值的最切实体现。通过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潜移默化中让人们自觉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培养坚韧不拔、积极向上、钻研进取的职业精神,提升职业认同感,增强行业自觉和行业自信,帮助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树立职业目标和理想追求,敢于担当,不懈努力,有所作为。
3.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中国传统工匠文化要追溯到中国古代农业的劳动方式,在劳动中,农民从挑选良种到精耕细作再到精细,中国古代的农民用他们的智慧按照时令节气,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多的去提高农作物产量。在这其中的精耕细作方式和精益求精的理念以及追求极致的匠心精神诠释了工匠精神。随着生产的发展,家庭手工业出现,从田地间的精耕细作开始向手工业延伸,持续的推动了中国传统工匠的发展。进入近代,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建立,中国形成了以爱国主义、奉献敬业为主线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匠精神。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时间就等于金钱,效率近似于生命”,这种现象的出现把工匠精神和经济利益结合起来,为此,工匠精神不再单独的以“为公”为主要对象,而且个人的追求工匠精神依旧可以体现。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伴随着西方思想的进入,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一些转变,例如,追求个人利益,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美德发生了动摇,工匠精神对人们的影响也在逐渐减弱。反观中国传统的工匠者所展现出来的工匠精神,他们的核心是造物思想,用这种思想作指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自己的双手去改造自然,通过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在实际工作中实现精神和物体的统一。这种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生产物的合一。这也是作为一个工匠的最理想的境界——人和物的统一。但是近代以来,由于一些思想的误导,把传统的工匠当作“劳动”的等价词汇,这种思想也为工匠的传承带来了阻碍。所以,重拾工匠精神,不仅能够使工匠精神得以回归,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守正创新。
三、新时代职业院校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路径
工匠精神在教育中播种,氛围中生芽,实践中成长。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使命。为了能够更好地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课堂是学生接受思想和知识的阵地和主渠道,职业院校应该首发挥课堂教育优势,在学生心理将工匠精神播种。通过“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职业道德的教育,潜移默化的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三个层次,一是什么是工匠、工匠和作坊工、简单的熟练工的区别,让学生能够专著专业技术的培养,让技艺日渐精湛;二是了解工匠本身应该具有的精神品质,和工匠精神相匹配的应该是在本岗位技术的专业性。他们能够精益求精,不懈努力,一丝不苟、专心致志,能够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职业目标寄托在自己的专业上,全心奉献,这才是工匠应该具有的可贵品质;三是从专业技术本身和价值追求上看,工匠精神是专业精神、职业素养、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因此工匠精神也就具备三大特征——专业性、职业性、人文性。为此,在“课程思政”方面,职业院校应该在注重专业课的专业性、技术性的同时,挖掘课程本身的精神价值,即思政元素,注重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引导,让学生能够在专业上以德才兼备为目标;在“思政课程”中,职业院校的思政教师,应该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部分,进行教育,改变照本宣科的独角戏授课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让学生搜集一些新时代大国工匠的案例,用案例来挖掘人物背后的精神,以此来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感,让学生在心灵深处认同工匠精神。
2.制度建设与文化氛围协同保障为了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该从工匠精神育人制度建设和文化氛围营造上发力。在制度建设上,职业院校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链条”制度,制定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标准,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和工匠精神特质,制定立体化全面的课程教学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打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通道。例如实行双导师制,让学生既有技术导师,还有德育导师,这也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实现途径之一;在文化氛围建设上,校内各部门形成合力,达到同向同力同作用,共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例如举办“时代工匠进校园”、“我身边的工匠人”等主题活动,营造工匠精神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养成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习惯。
3.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协同发力从培养新时代工匠人的视角探析,我们可以发现,要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力,协调配合,深度合作,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共育工匠”的机制。从校企合作的角度看,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在人才培养上需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承担起企业在工匠精神培育的使命和责任,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前沿技术,使用最新设备,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企业氛围中感悟工匠精神的意义和作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也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实时监控,及时了解学生在专业技术上和职业素养上的不足,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工匠精神,推动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N].人民日报,2019-09-24(1).
[2]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2):54-59.
[3]刘建军.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36-40.
[4]张迪.中国的工匠精神及其历史演变[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5]谢英时.企业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基础及实现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8.
[6]张培培.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回归的内在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17(01).
作者:陈亮 单位: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