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这篇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分别对财务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1.目标导向型教学改革
黄琳(2015)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体现以“就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导向,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李国栋、胡雅茹和赵冰(2017)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提出了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财务管理专业建设。
2.课程体系的设置
陆富彬(2005)认为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分析来看,课程设置应以强化应用为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构建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李炜(2010)提出了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祝映兰(2014)研究了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
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这方面是近年来关于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刘淑华、孙险峰和孙志梅(2010)提出在财务管理教学体系构建和改革过程中,必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金燕(2011)探讨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杨焕玲(2011)从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培训、实践教学管理平台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措施。虽然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现有文献很多,但大多都是以研究者所在高校或地区为背景进行的,对于高校总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对于高校个体并不一定完全适用。因此,探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人才培养方案总体单一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的培养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作为培养目标,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基于这一总体目标。但在具体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总体表现为人才培养方案无自身特色,内容单一。任何高校都有自身的特点,表现为学校所处的具体地域的各方面情况、高校本身的情况、生源的情况等等,这就必然要求不同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务必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模仿名校或专业排名靠前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这些被模仿的高校大都是研究型高校,人才培养往往偏重于理论方面,如果照搬则忽视了动手能力、应用性、创新性能力等实践方面的提升,会导致对人才培养目标把握不准确,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这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僵化,学生的知识储备更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如果学校所学的知识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即便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可能会被外界视为“高分低能”。同时,人际交往能力差,职业素养缺乏也会出现,往往会进一步造成综合素质偏低。
2.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教师是高校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直接执行者,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建设直接决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败。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缺少,很多教师毕业之后完全缺乏财务工作经验或是财务工作经验不足,大多数青年老师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理论知识偏强,而实践经验相对薄弱,实践教学能力并不强,必然进一步导致对学生讲授效果不佳。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关于实践教学方面,仍有不少高校对实践基地的建设不够重视,教学软件、教学设备等一些资源仍不完善,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而且由于财务专业的特殊性,应届毕业生在实习阶段并不是很容易能找到适合的岗位进行财务实习,不能为未来的就业获得有效的加分。
4.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落后
科技的发展给社会的各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来发展得较快的一种模式。尽管多媒体教学已经几乎遍及所有高校,但这往往只是书本的简单替代品而已,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多媒体的优势。“教师一言堂”这种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依然是目前主要的教学模式,甚至仍存在着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老师疲于讲课,学生疲于听课,被动学习,无暇思考,严重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考核评价不合理,一般都是根据期末成绩和日常考核和作业情况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有些学生到期末完全可以通过“死记硬背”来获取高分,这种考评模式没有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课外实践情况进行了解,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经费有限
除了财经类院校和其他少数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很少能够成为一所高校的重点专业,在高校内也很难获得各方面资源的倾斜,尤其是在理工农医院校或专业性很强的院校更为明显。同时,与研究型高校相比较,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受到社会关注度较低,本身获得的国家财政资助也比较少,而财务管理专业能够得到的经费等其他资源则更少。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仍然不言而喻。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和金融学中的金融所对应的英文单词都是“finance”,足见两者之间关系非同一般。事实上,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是资金运动,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甚至出现了公司金融1(Corporatefinance)这一金融学分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在设置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时往往偏向于金融,表现为对投资学、金融学等课程的重视。这些学校很多都是“211”高校或财经类院校,生源质量明显较高,这些课程学生能够接受,学习效果也不错。但对于一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接受难度较大。且与前述高校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往往更偏向会计而非金融,毕业生很难在证券公司、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单位就业。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总体的理论课程体系应偏向于会计,而不是金融。在具体设置理论课程体系时,除了公共基础课外,应有三个层次: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和财务直接相关的课程,一般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中高级)、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这里需要重点提一下基础会计这门课程,基础会计是所有财务类专业的入门课程,不论是放在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核心课,都应引起教学的足够重视,表现为较高学分和学时,同时这也可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只有会计的基本原理真正搞清楚,学生才能进一步学好其他课程,尤其是在那些生源质量并不是很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注意。此外,由于不同行业的财务工作是有所区别的,有的行业间的差别甚至是很大的,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当地经济特色等设置专业方向课,比如房地产业财务管理、金融业财务管理、制造业财务管理等,以笔者所在的海南省三亚市为例,星级酒店遍布,可以考虑将星级酒店财务管理作为一个方向。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总体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环节,其中和财务技能直接相关的校内环节应包含理论课程中涉及到的单项实训环节、综合实训环节等,校外环节则包含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单项实训环节和综合实训环节往往是借助于专业的财务教学软件实现的,随着网络技术和教学软件的不断发展,目前主流的财务教学软件是可以胜任理论课程中的实训要求的,但校外环节则差强人意。
1.专业见习
一般来说,专业见习可以理解为毕业实习的前奏,一般开设在大学二、三年级的课程中,由各专业集中组织,时间在1周左右,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目标企业的工作环境,熟悉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让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以期在平日的学习中能够有的放矢。然而,由于专业见习是在企业中进行的,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以及见习活动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利益,企业一般不愿接待高校安排的见习活动。专业见习是高校各专业大多要进行的活动,但很难由学校层面负责组织联系安排,一般只能依靠二级学院,甚至是指导老师的社会关系展开,这就给专业见习活动带来一定的不稳定性。同时,这也会导致专业见习草草收场,并不能完全实现见习的目标。
2.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将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被实践检验的环节,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与专业实习所面临的问题一样,绝大多数专业的毕业实习也无法由学校层面组织安排。同时,由于毕业实习时间过长,也难以由专业集中性组织,只能由学生自行安排。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这一点更为突出,无法将大量学生安排在少数几个企业集中管理,只能依靠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岗位,并在实习过程中能够自律。这种“散养式”的实习能否实现预期效果很难由教师实时掌握,有时会出现学生选择非财务岗位实习,或是出现实习弄虚作假,甚至不实习的情况。鉴于财务工作和财务岗位的特殊性以及现实中见习和实习所面临的难度,对于那些因为平时自律性差找不到合适实习单位,从而可能导致校外实习效果不佳的学生来说,可以考虑将这部分学生的实习放在校内。具体的方式可以通过教学软件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2,或由学校出面联系不同行业中有代表性的几家企业,获得其过去发生的数月或一年内的业务资料,在校内外老师的指导下,在实习期交由学生仿照在企业发生时的情景展开日常工作。因此,强化校企合作,加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才能提升学生的财务实践能力。但归根到底,只有切实提高高校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能将教学体系贯彻执行。
作者:季侃 杨婷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