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旅游信息化如火如荼发展的当代,旅游管理人才应掌握基本的旅游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目的在于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旅游信息化知识素养和应用能力,虽然目前该课程在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相信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会使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更符合旅游市场需求。

关键词:应用导向;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

1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概况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导的人机结合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及信息通信技术等,通过对旅游信息和数据资源的采集、加工、存储、传递等,在提高旅游企业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为旅游企业提供决策和发展支持。[2]

1.1课程定位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管理学、信息系统与旅游产业相互交叉融合的一门课程,是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着重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应用能力。该课程涉及旅游产业的各行各业,主要包括: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旅游地管理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系统、旅游电子政务系统等,是一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结合十分紧密的产学结合的应用型课程。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适应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该课程的课程标准也必须依据旅游企业和旅游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

1.2培养目标

通过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并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体系结构、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并具备旅游企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操作本领、维护和开发技能,为今后从事旅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工作积累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3]

2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不科学

2.1.1课程安排不当

通过对国内大多数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发现,不少高校把本应作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先导课程的计算机基础、管理学、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课程安排在与该课程同期甚至之后讲授,导致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学生缺乏对相关基础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不仅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进度,也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2.1.2课时设置不当

目前,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大多数高校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置了48个课时或68个课时,其中包括了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且理论课时普遍多于实训课时。韶关学院最新的2018年人才培养方案为该课程设置了48个课时,其中包括32个理论课时,16个实训课时,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这种课时构成明显是不合理的。

2.2教学内容不完善

2.2.1教材内容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选用的主流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即:陆均良等编写的版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查良松等编写的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宫小全等编写的版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这些教材的内容大同小异,主要区别在于教材在信息理论和系统应用两者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些教材不仅内容较为陈旧,而且没有一本真正做到了将旅游管理知识、信息系统理论和旅游行业软件应用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地融会贯通。

2.2.2实训素材不健全

目前主流的教材中,只有宫小全等编写的版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极少数几个版本配套了旅游管理信息信息系统的实训素材,以宫小全等编写的版本为例,该版教材在附录部分配套了一个8个课时的实训素材,实训内容为利用ACCESS软件设计制作一款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其他各版本教材中及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难以发现更多更好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训素材。

2.3教学条件不齐全

2.3.1课程师资较缺乏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较前沿的课程,对任课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管理学、信息技术及旅游企业软件应用等知识和技能。因此,该课程任课教师“拉郎配”现象显著,即要么让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承担该门课程,要么请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承担该门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上该门课程只侧重讲旅游管理系统基础理论而少讲或不讲系统设计与应用知识,内容较基础且缺少实践应用;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上该门课程只侧重讲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知识而少讲或不讲基础理论,内容难度较大且不符合实际需要。

2.3.2实训软件不匹配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训环节需要依托安装有相关软件的实训机房,该课程实训环节大都会进行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等的操作训练,多数高校的实训软件都是从网络上下载的免费的结构较为简单的软件,如顶尖酒店管理软件、金天鹅酒店管理软件、E8旅行社管理软件和维克旅行社管理软件等。这些软件只能满足对酒店和旅行社较为简单的实训操作需要,且与当前旅游企业实际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不一致,这就导致学生的实训变成了“假把式”,无法真正掌握当前旅游企业使用的主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技能。

2.4考核机制不合理

2.4.1重结果轻过程

高校大多数课程采用的是结果性考核方式,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期末考核大多也采取的是考试方式,也有采取课程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的。不管采取以上哪种方式,对该课程学习效果的检测大部分都局限在结果性的考核,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这种只侧重结果的课程考核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应用技能的学习需要依靠平时课程中的一点一滴的积累,只进行结果考核,学生容易产生“临时抱佛脚”侥幸心理或者“破罐子破摔”的抵触情绪。

2.4.2重理论轻实践

多数高校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期末考核内容主要是课程的理论知识,如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业务流程及系统开发的原则和方法等。而没有对学习课程后,学生应掌握的实践技能,如旅游数据和信息的收集与分析、酒店/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技能等进行考核。由于实践技能期末不考核,学生往往不把实训课程当回事,于是实训课程中,利用实训电脑玩游戏、看电影等现象就较为普遍。

3应用导向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措施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在酒店、旅行社和景区等旅游企业就业,由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基础技能训练而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层次普遍偏低。因此,应对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等应用型课程进行课程改革。针对上文所指出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下面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四点课程改革措施。

3.1调整课程设置

3.1.1科学安排课程

基于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需要计算机基础、管理学、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基础,这些课程应作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先导课程,先于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安排进行讲授。有了这些先导课程的知识基础,便于学生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业务流程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安排在第5学期或第6学期,且应先于学生专业见习前安排。

3.1.2合理设置课时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应在课时安排方面加大实训课时比重,改变目前理论课时远大于实训课时的不当安排。由于学生有了前述先导课程的基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不用再花太多课时进行讲授,理论课时主要需要安排在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业务流程等知识的讲授上,这些知识可以结合具体软件在实训操作时进行讲授,以便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由此可见,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课时设置应该是实训课时多于理论课时。

3.2完善教学内容

3.2.1整合教材内容

市面上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要么过于陈旧,要么内容不够完善,因此,单独借助其中任何一本教材是无法系统完成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根据自身对课程的理解、相关教科研成果和对行业的认知等进行旅游信息系统课程主流教材的内容整合,以弥补单一教材的缺陷。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旅游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并联合旅游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人员等进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材的开发。[4]

3.2.2编写实训素材

由于目前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配套的实训素材十分稀缺且不一定符合各院校开展该课程实训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该课程的科任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实训课程的需要,在已有实训素材的基础上,和本校旅游专业的实习单位合作编写与旅游企业实际业务需求一致的、符合实训教学需要的校本实训素材。

3.3健全教学条件

3.3.1多途径补师资

针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可以采取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途径解决。内部培养方面,可以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选派教师参加课程进修及到旅游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培养出可以较好胜任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师资;外部引进方面,又可以分为直接引进和间接引进,直接引进指的是从校外招聘符合课程师资需求的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间接引进指的是从旅游企业或者社会机构聘请符合课程需求的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

3.3.2多渠道用软件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训软件陈旧且与旅游企业所选用的主流软件不匹配问题,可以从两种渠道进行解决,即高校自行采购软件或借用旅游企业在用的软件。高校自行采购软件方面,高校应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训机房硬件条件和经费等实际情况,完成符合需求的实训软件的采购;借用旅游企业在用的软件指的是,高校可以与实习基地等有合作关系的旅游企业进行合作,将实训课程“搬到”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利用企业实际在用的软件完成实训内容。

3.4优化考核机制

3.4.1注重过程考核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无论从教学效果还是从便于课堂把控出发,都应注重过程考核。通过给过程考核赋予一定比例的分值,分值建议占学生课程总评成绩的20%,要求学生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课内实训和课后实训报告,才能获得对应的过程考核分值。这样一来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做或迟做练习、不做实训或不完成实训报告等问题就可以得到较好地控制。注重过程考核不仅可以使课程的整个教与学基本同步,且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用“突击性学习”就可以轻易通过课程考核的问题。

3.4.2强化实践考核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操作本领、维护和开发技能。课程的在考核方面就应该强化对实践技能的考核,给予实践考核一定比例的分值,分值建议占学生课程总评成绩的30%,且实践考核部分单独设置一个及格分值,实践考核部分不及格,过程考核和理论考核两部分哪怕得满分,该门课程都不算及格。实践考核可以安排在期末和理论考核同时进行,也可以在平时的实训课程中进行随堂考核。这样一来就大大强化了实践考核的地位,增强了学生对实践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总结

在旅游信息化如火如荼发展的当代,旅游管理人才应掌握基本的旅游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目的在于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旅游信息化知识素养和应用能力,虽然目前该课程在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相信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会使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更符合旅游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盼.旅游信息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改革探索[J].凯里学院学报,2018,36(02):121-124.

[2]陆均良,沈华玉.旅游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14

[3]刘海军,崔东.以应用型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探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1(02):92-94

作者:刘伟钦 单位: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