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贫困生管理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认定标准缺乏操作可比性,认定依据缺乏规范真实性,认定过程缺乏科学透明性
贫困生的认定是帮助真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保证助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益最大化、实现教育公平,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首要环节。根据教育部教财〔2007〕8号文件,贫困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但这一概念比较模糊,没有客观量化标准,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针对性、实效性,无法依此来认定贫困生。据调查,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学校主要依据以下四个因素:一是学生家庭月均收入情况;二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月消费水平情况;三是学生交纳学费的能力;四是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学生家庭月均收入的情况仅仅是学生本人填写和通过学生户籍所在地乡(镇)民政部门、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作为依据,因此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不能做到科学准确的评估,学生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可信性较低,存在水分情况较多,在实际操作中意义不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月消费水平情况通过民主评议的办法,能较为客观的反应出学生真实的生活状况,毕竟同班同学在一起学习、生活,相互较熟悉了解,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家的民主意愿,较为公平公正公开,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具体实际操作时同样会出现一些问题,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性格、家庭因素,自尊心、自卑心理等方面原因,不愿意公开说明自己的家庭情况,被认定为贫困生。另外,通过投票,由于个别贫困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人际交往不多,导致票数少而不能认定为贫困生,相反,一些并不困难的学生“人缘”较好,或暗箱拉票等行为,而被认定为贫困生。这样导致了有限的助困资源的不能合理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二、建立贫困生动态档案的重要性
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都面临诸多问题,表现出特殊性。不但经济上要给以帮扶,学业成绩、心理健康、就业指导方面都需要高校和社会的重视及关注。2010年,全国高校学生资助经费支出总额437.3亿元,达3885万人次,但大部分高校出现只重视经济上给予资助,忽略对于其它方面关注,或没有使有限的助困资源的得到合理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不能确切落实国家资助育人的精神。为了能帮助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且让贫困生能全面健康的发展成才,首先需掌握贫困生的详细动态状况,因此高校建立贫困生动态档案是落实国家新的资助政策体系的首要任务。
(一)建立贫困生档案能准确确立资助的对象
助学金的评定中主要考虑家庭经济情况,受益者的评定范围较大。在考虑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的基础上,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但是由于种种的因素,对于家庭经济真实状况很难准确把握。解决好资助对象问题,是使有限的助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效益最大化,确切落实国家资助育人的精神的关键。
(二)掌握贫困学生助基本情况
建立贫困生动态档案有利于掌握贫困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各种资助情况,详细的记载资料可避免重复发放资助金和出现遗漏的情况;同时,可根据不同学生给以区别资助和帮扶,因为有部分学生虽然受到资助,但是在学习和思想上反而出现一些不良的表现,对于这些情况有详细的记录,在今后工作中比较和分析贫困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三、贫困生资助资金筹集
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仅依靠国家政府和高校的经费支持很难完全解决贫困生问题,社会捐助作为一项贫困生资助的重要来源和有效手段,因此必须要发动社会、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妥善解决这一问题。近些年来,高校对社会捐助贫困大学生的重要性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在争取、吸收社会捐助这块的工作,也做出了努力,社会捐助在高校中有所增加,但受多方因素的制约,相比国外社会捐助在高校贫困学生经济资助体系中所起的作用还远远不足,也表明还需大力挖掘这项工作的潜力。这对保证并促进高校贫困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贫困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在贫困生经济方面的资助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贫困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感恩教育对贫困生的人格塑造和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部分受助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缺乏感恩意识,在资助的同时没有达到育人的目的。受助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度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根据当前高校贫困生出现的现状,高校应重视开展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统筹规划、系统安排各项教育活动,丰富教育的内容。
(一)规范评选条例,公平、公正、公开评选
据调查,目前不少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存在部分假贫困生的现象较多。高校要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贫困生档案,全面掌握每一个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尽可能的做到资助准确,公平公正公开。并建立监督机制,制订相关处罚条例,杜绝弄虚作假、挥霍浪费现象,如有发现应根据情节给予相应处罚。
(二)引导贫困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贫困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常常会因为自卑而显得十分敏感,激励教育正是打开他们敏感心扉的一把钥匙,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高校每学年应有计划举行自强自立教育、评选“自强不息之星”的主题活动,安排心理学或教育学教师做理想教育、挫折教育,鼓励贫困生努力拼搏。
(三)高校贫困生诚信教育
贫困生已成为高校高度重视的群体。在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下,贫困生的诚信问题目益凸显,表现为诚信缺失,如为了拿到更多的助学金,不惜装虚作假、助学贷款到期不还、考试作弊等现象。贫加强困生诚信教育,树立良好的诚信意识应引起高校的重视。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校园的诚信氛围影响着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氛围影响学生的诚信品质。学校要以诚信道德教育为导向,通过创新的思维开展多种多样的诚信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浸润在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环境中。诚信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的同时,一定要规章制度来约束。学校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树立诚信观念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诚信者能够得到表彰和奖励,失信的学生要教育和处罚,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诚实守信。
五、贫困生群体就业指导
高校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要加强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贫困毕业生由于家庭贫困和社会资源占有不足等原因,就业能力相对较弱,尤其在就业机会的把握、求职策略与技巧、职业心理等就业能力要素方面处于弱势,如果不通过一定的资助和援助,难以与非贫困生群体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转变贫困生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确定恰当的就业定位,鼓励他们到最能发挥自己作用的岗位或边远地区建功立业,实现就业目标多元化取向。
(二)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增强贫困生实践等综合能力,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