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旅游管理教学创新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旅游管理教学创新途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旅游管理教学创新途径

1前言

在21世纪,作为世界第一产业,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中国及亚太区的旅游收入将占世界旅游收入的一半,世界旅游中心将向亚太地区尤其中国转移。中国将是世界旅游市场竞争最富活力,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随着旅游业带来的勃勃生机,必然形成“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市场竞争新格局。竞争呼唤人才,呼唤着人才素质的提高,这为我们发展旅游高等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使我们的旅游教育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围绕着21世纪人才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高等旅游教育必须面向未来,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教育的高标准和国际化,为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新型的旅游人才。

2问题提出的背景

2.1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

要使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使其达到国际标准,走向世界,就需要拥有国际化的旅游人才。当前旅游人才的培养问题是非常迫切的。适应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人才,必须是全方位整体素质人才,其素质可分为四个方面,即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每一方面都有其具体要求。

2.1.1思想政治素质

在各种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首要的,是根本的。对我国旅游人才而言,要求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基本路线,确定献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德。旅游专业人才毕业后工作环境较舒适,待遇相对比较丰厚,很容易产生某种优越感,加上他们又扮演着文化使者角色,这就更需要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

2.1.2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内化于主体精神深处的品质,即反映主体对作为文化客体的认识关系,也反映主体对文化客体的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旅游人才在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了解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的主要文明成果,能从中外优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中吸取营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当代科技成果和发展前景;塑造适应社会精神的高雅气质,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素养,能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了解我国科技水平及成果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具有国际视野。

2.1.3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指个人为顺利完成某种特定的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相关专业知识和相应的能力。现代旅游人才在业务素质方面的要求是: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如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社会交际和公共关系的技能、独立获取和驾御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除具备上述能力外,还需要具备善于把理论及他人的经验成功地转化为适合本企业、本岗位模式的能力,正确判断与决策的能力,市场运作的能力及表达能力、外语交流能力等。旅游人才还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旅游行业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新型产业,旅游市场、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资源的保护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有待于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只有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打破常规与定势,预测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探索旅游业的发展规律,提出新理念并有所建树。

2.1.4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合称。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旅游人才实现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的基础。身心素质方面的要求是:强健的体魄和具有良好个人心理品质及人格品质。对旅游人才身心素质的要求更高,这是因为旅游业具有服务性的特点。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个人爱好的旅游者对旅游服务的要求不尽相同;旅游活动多种多样,有些情况难以预料;行业的特点和需要都很难保证从业者正常有序的工作时间和状态。面对如此纷繁、多变的工作环境和要求,旅游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2.2“入世”后旅游教育受到的挑战

2.2.1“入世”后,旅游业面临的人才紧缺与旅游教育培养机制不合拍

我国“入世”后,将有更多的外国旅游集团进军中国,比如饭店业,“假日”集团在国内管理的饭店已达30家,“万豪”15家,“香格里拉”15家,其他饭店管理集团也看好中国市场,准备进入。人才已成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人才供给短缺,必将掀起新一轮人才争夺大战,因此一方面急需大批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培养这些紧缺人才的途径不畅通,甚至根本就没有。目前最紧缺的人才有:总经理、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营销人才、行政总厨、复合型的工程管理人才、度假村管理人才、会展旅游管理人才等。上述紧缺人才有的是现有旅游院校尚未开设有关专业,没有培养渠道;有的是行业发展太快,此类人才难找,与此相对照的是旅游教育培养了大批过剩的低层次的服务操作人员,造成人才和教育双重浪费。旅游教育如何根据市场的用人需求调整专业,培养相关人才,如何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短平快”的方式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培养行业急需的短缺人才就成为旅游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2.2培养模式单一,层次定位模糊

旅游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型、复合型人才。然而大部分旅游专业脱胎于传统学科,如地理、历史、外文、中文等,专业背景往往过重,显出较为浓厚的母体色彩,缺乏应有的主体特色。从而导致培养模式单一,缺乏特色,几乎所有的旅游院校都集中在同一层面上培养相同类型的人才,不论是职高、中专,还是大专、本科的培养模式,几乎都是技能型的服务人才,从而导致旅游职高生、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就业很难拉出差距,几乎都是从最基层的服务工作干起,以致于旅游院校大专生、本科生频繁跳槽,甚至脱离旅游行业,造成旅游教育浪费。其结果是大批旅游企业缺乏中、高级管理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大量过剩,而大量旅游高等院校的学生又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这种现状就是由于旅游教育层次定位模糊,没有对旅游人才市场进行细分、没有找准自己办学的市场定位引起的。

2.3旅游院校教育进入买方市场时代

在旅游教育的市场供求层面来看,它是随着旅游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当旅游业尚未如此兴盛的时期,旅游企业规模小,人才需求量不大,提供的就业有限。因此选择旅游专业的学生自然不会太多,在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供求关系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旅游院校与生源数量之间也基本可以达到相对的平衡。但是,收入增长带来消费结构改变,旅游需求升温,旅游市场平衡态被打破,新的饭店、旅行社、景点、运输公司等大量浮出水面,它们对人才的渴求又联带引发了旅游教育市场供求关系的变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得到旅游专业知识,而由于教育机制、资金以及“公共品”的特殊限制使旅游院校无法像企业那样迅速扩张以满足学生需求,于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旅游教育领域是一派“卖方市场”景象。然而这种状态并没有维持太久,由于中国要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梦想,由于“入世”引发了就业结构的变化。更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旅游院校教育不可逆转地进入到“买方市场”时代。旅游教育领域内,政府拨款、民间投资、校企联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等形成了独立的公办旅游院校,附属于综合大学的二级学院,或者隶属某大企业的培训基地等形式,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同时全国化、知识化、网络化的趋势也对一直以来层次不太高的旅游教育提出了挑战。更直接的市场供求影响因素来自于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旅游管理专业为工商管理大类下的子专业,与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并列,由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十分走俏,削弱了旅游专业的吸引力,同时高等教育的扩招抢占了中等教育的生存空间,而后者一直在旅游院校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所以无论是旅游院校与其他类院校之间,还是旅游院校彼此之间的生源争夺战都说明了“买方市场”时代的到来。

2.4旅游业的大发展

21世纪被称为大旅游时代,旅游在促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再很多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已经成为主要产业。支撑并发展旅游业,人才必不可少,为了培养并确保这些人才的供应,旅游教育极其重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人们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并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3旅游管理教育教学创新模式

3.1教育方式

3.1.1理论+实践

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概括为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实践。第一个实践是指学生的工作经验或学前专业培训。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表现为学生在日常学习管理学和接待业操作的理论的同时,还要在校内的餐厅、厨房、寝室等实习地点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有时,学校采取的是“教学一体”的方式。比如学生会在示范厨房跟教授学习烹饪技术,随后立刻亲自操作。

3.1.2校企联合培养人才

首先,企业为学校提供对学生的需求趋势,使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其次,企业为学生提供带薪实习的机会,指导学生顺利掌握操作技巧,达到实习目的;最后,某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兼任学校的客座教授。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学生。

3.1.3国际化教学

首先,教学语言为双语;其次,学校积极参与行业的国际交流,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使他们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再次,学生的实习地点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后,可以申请到世界其他国家攻读硕士学位。

3.1.4学习+研究

要求学生在每结束一门课程之后都提交个人研究报告,平时的作业采用论文的形式。

3.1.5模拟课教学

进行模拟教学,配备相应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如多媒体教学技术、专业教室设有投影仪、录像机、VCD影碟机等,模拟公司、模拟餐厅、餐厅、客房以及模拟景区、旅行社等教室。定期选派教师到实业界“挂职锻炼”。学院与一些宾馆、旅行社、旅游景区等相关单位签定协议,每年输送任课教师到这些单位实际工作一段时间,感受企业兴衰、了解最新动态。然后,把这些知识和经验带到模拟课堂上,教师既可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事故,又可以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取得良好的效果。

3.1.6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演讲式教学方式。前者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需要实践经验的劳动密集型的旅游更具实用性。

3.2教育内容

受到培养目标的影响,国内的模式在内容上表现为:覆盖面广,凡是与旅游有关的课程都尽量涵盖;针对性差,表现每个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得不到体现:内容浅显,由于课程设置过广,每一门课都只能简单教授,很难做细致深入的介绍,这对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只能收到“略知一二”的效果;脱离实际,课程调整不能及时适应市场的需要,而国外的课程安排是根据伙伴企业提供的需求信息做出的;脱离实践,纯理论性的东西过多,几乎没有实践性的教育内容。要改变这一点,一方面在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优化结构的基础上,选择高质量的教材。好的专业教材不仅内含最合理的结构、最精辟的理论、最前沿的信息,还应当有尽可能丰富的案例。对案例的分析始终应当是旅游专业的主要教育内容之一。另一方面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除了毕业实习之外,课程所要求的所有实践内容都由学生组成团队完成。平时,也要让学生一起组织各种活动。中国模式在这一方面是比较落后的。学校只是空谈“培养团队精神”,却很少把它作为教育内容真正落实。要改变这一点,应当做到:增加课堂上对案例的分组讨论,让学生集体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给学生布置摸拟的场景或者为他们提供真正的实践机会,以若干团队为单位,分别共同完成某项任务;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校或学院的各种活动的组织。经过这种特殊课程的锻炼,学生在毕业时可以具备较强的团队精神和一定的领导能力,很快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3.3旅游教育目标

3.3.1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的弊端

中国本科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十分宽泛,也就等于没有特色和重点。例如杭州大学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能适应我国旅游事业发展需要,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素质修养的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和教育、科研人才”。华东师范大学的目标则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适合旅游企业、旅游教育、旅游行政部门以及其它相关行业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旅游管理人才”。可见,这样做的出发点虽然是立志于造就旅游行业的“通才”,却容易造成“蜻蜓点水”的后果。而国外模式,如瑞士模式,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目标是“为国际接待业,尤其是世界一流的酒店、餐馆和连销饭店培养高层管理者”。瑞士酒店管理学院的宗旨是“以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酒店行业中脱颖而出”。美国模式,康奈尔大学的目标是“为全球培养21世纪招待业的领袖”,密歇根大学的口号是“凭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实力,做招待业教育事业的带头人”,休斯顿大学则提出“为饭店和餐饮即培养接待业的行业精英或领袖”。

3.3.2教育目标改进模式

(1)明确教育目标,明晰专业方向。教育目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通过对我国许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调查,可以看出,众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具有趋同现象。而实际上,虽然都是旅游管理专业,但专业是一个大的口径,毕业后虽然从事的都是管理工作,可在酒店搞管理,与在旅行社、景区搞管理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是有所不同的,这就需要在培养中明晰专业方向,根据专业方向细化培养目标,使教育目标明确。

(2)突出院校特色。各个院校的师资结构和力量是不同的,专业优势也是不同的,在确立培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并结合市场需求及旅游业发展形势进行确立。

3.4办学形式

建立以学生就业为目的的业界联盟。虽然不能说“隔行如隔山”,但是旅游从业人员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确是事实。在就业应聘时,实际工作经验甚至比高学历更具竞争力,所以为了使学校的产品一一学生———适销对路,旅游院校有必要与旅游业界各部门建立起长期的联盟关系。通过赢得教育主管部门的理解与重视,提升旅游学科的学术地位,增强学生的专业信心:通过争取旅游行业主管部门的扶持,获得更多就业信息及优惠政策,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通过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有机会参与更多的权威资格认证考试,比如:涉外饭店英语等资格证书、英国牛津大学三一学院英语口语等级证书、英国C&G国际旅游资格证书、美国迪斯尼世界中心娱乐餐饮服务管理等级证书等,既可以使旅游专业毕业生手中多几块求职敲门砖,同时也全面提高了国内旅游专业人才应对WTO挑战的能力,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3.5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旅游教育应具有前瞻性,发掘新的专业和课程体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与国际上的交往明显增多,外国商务客人、度假客人、观光客人、探险客人等进入中国的数量大大增加,因而某些旅游细分市场将会呈现扩大趋势,甚至出现一些新兴市场。面对“入世”的冲击,旅游行业内,尤其是旅行社将面临改制、重组、分化的格局,外资旅行社的逐步进入,将带来旅行社、导游服务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旅游景区(点)也可能随着外资的介入在管理体制、经营管理方式上面临变革。因此,旅游教育应有前瞻性眼光,瞄准国际旅游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潮流,在动态变化中适时更新课程,发掘新的专业,如会展旅游专业,为旅游新兴市场培养适需对路的人才。此外,各地根据自己的特色,适当的设置一些特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