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生党员管理教育解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近年来,在加强学生党员管理教育问题上,各地各学校既建立了长效机制,又制定了实施意见;既健全了严密组织,又配备了过硬队伍;既采取了有效措施,又进行了工作创新,使学生党员的管理教育逐渐走向了正规,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细节问题。一是部分新生党员中有发展工作不规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质量不高、发展程序不完备等方面。二是对流动党员的日常管理有流于形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思想不重视、制度落实不严格等方面。三是党支部书记队伍整体素质有不适应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阅历不够、能力不强、经验不足、水平不高等方面。四是党员经常性教育有创新能力不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党员的经常性教育措施不多、方法不活、内容不新等方面。学生党员的经常性教育,之所以没有按规定和要求抓好落实,主要原因是工作开展不规范、制度落实不严格、执行程序不严谨,没有真正把党员经常性教育作为基层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而造成的。入党动机不端正,目的不明确,是少数学生不能真正从思想上入党的根本原因。在思想上,表现为学习和掌握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积极性不强烈、不主动,缺乏应有的学习进取意识和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自觉改造世界观的危机感。在行动上,表现为长期主动实践党的宗旨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没有把坚定信念与理想追求统一起来,出现了入党前后判若两人的现象。在内外关系上受就业压力和用人单位条件的影响,把入党当成了政治资本,认为入党是实现就业的“入场券”,把“党票”当成了“门票”。
党性观念不强、纪律意识淡漠,是当前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从流动党员自身来看,对《党章》和党内有关规定的学习不多、掌握不深、理解不透;流出原党组织后,淡化了党员身份,忘记了党员义务,无意识地脱离了党组织,缺少应有的党性修养和组织纪律观念。从流入地党组织来看,认为接纳流动党员和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是“对方”的事情,需要原党组织的协调,需要流动党员主动上门请示汇报,缺少应有的管理和服务意识;从流出地党组织来看,对流动党员管理没有真正纳入到党员管理的正常工作范围,没有做好流出后深入细致的工作。缺乏责任心,业务不熟悉,是党支部书记队伍整体素质不适应党建要求的重要原因。个别学生党支部书记认为支部工作是无足轻重的事情,引不起重视,没有应有的地位;党支部书记工作是“兼职”而不是“专职”,是“副业”而不是“主业”,因而缺乏责任心。从队伍基本素质看,对党章和党内有关规定学习把握知之不多,对党支部工作的业务范围、基本原则和工作方法等一知半解,对于增强自身素质、提高业务水平、创新支部工作的认识含糊不清,缺少坚持学习、精钻细研、努力实践的工作进取精神。
不能经常性,缺乏针对性,没有说服力,是学生党员教育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一个是党员教育经常性、时效性和反复性的特殊要求,使党支部处在抓好专业学习与落实党员教育难以结合的层面。认为专业学习是关键,最终目标看成绩,花大量时间搞教育,冲击学习,浪费时间,解决不了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压力;另一个是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和组织程序落实的严格要求,使党支部处在思想教育与解决问题难以把握的层面。认为党支部没权又没钱,解决不了学生的所需、所求和所急,经常性教育只能拿理论文章当教案,用书本资料当教材,上级布置了就抓一抓,领导讲了就做一做;再一个是各级党委对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要求,使党支部处在党员教育的当前效果与未来效益难以驾驭的层面。认为学生的思想认识不一、价值追求多样,对于思想问题,难以用一把尺子衡量,只能“一人生病”、“大家吃药”。
二、加强学生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对策
第一,要按照党员发展工作的“十六字”方针和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青年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的工作规范,在保证发展质量的基础上,坚持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做好新时期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过程把握是关键,提高素质是重点,保证质量是核心。过程把握就是要努力做到“三个严格”,即:严格落实制度、严格执行程序、严格考察把关。提高素质就是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日常行为、思想变化、学习态度、现实表现、群众关系等内容,通过长期对党的理论知识的专门教育、学习和实践,塑造完美人格,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改造世界观,努力使日常培养更加细致。保证质量就是要结合专业教学、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学习成绩和素质测评等综合内容,把“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基本要求,贯彻到具体标准的执行当中。
第二,要按照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精神和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合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工作机制,在保证教育效果的基础上,做到抓经常、经常抓。理顺基层党委与党支部、党支部与党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学生党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明确各自的任务和扮演的角色,做好“统”与“通”的工作,切实打通“脉落”,消除“炎症”,努力使上级党委的统筹规划、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真正成为基层党委和党支部的具体任务。发挥基层党委政治核心作用,把党员经常性管理教育摆上日程、列入议题,定期研究分析党员队伍的思想形势;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严格落实“”制度,深入开展支部帮建、党员帮带活动,扎实做好面对面服务、心贴心交流工作;发挥党委、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的作用,真正负起教育责任,做到既要亲自抓,又要督促抓,更要协同抓。要把对《党章》的学习,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坚持落实党课制度,组织好学习互助、生活互帮,参加社会实践,开展重温入党誓词、主题党日等活动。健全监督评议机制,把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纳入创先争优考评之列,作为先进基层党委、党支部考评的硬性指标,考核不达标,不予评先进;纳入单位事业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列为单位年度工作计划重点,既要年初有布置、年终有检查,又要定期考评、定期讲评。
第三,要按照基层党建“抓基层、打基础”工作的任务和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党支部工作的创新机制,在保证作用发挥的基础上,坚持工作有动力、有魅力。党支部建设之所以走不出低层次循环的“怪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党内各项制度执行不好、落实不经常、缺乏连续性。要依据《党章》、新颁布的《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件》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进一步做好党支部建设的各类实施细则和考核、考评办法的制定,明确支部建设的标准、承担的任务、工作的程序、考核的办法和奖惩的措施;使建设更加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更加规范科学,形成按制度建支部、按规范抓落实的良性机制。选准配强书记,把那些思想觉悟好、政策水平高、工作责任强的辅导员和优秀青年学生党员,配备到党支部书记岗位上;吸收那些群众基础牢、学习成绩优、榜样作用好的优秀学生党员进入支委;定期组织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培训学习,提高党支部自身搞建设、抓管理、促发展的“造血”功能。坚持经常性帮建,定期分析形势,了解掌握底数,着眼弱项做工作,盯着问题抓整改,增强帮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强检查督促,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促进工作落实;健全长效机制,制订完善的调查研究、考察帮建、检查督导、责任追究等制度,保证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常态化。
第四,要按照基层组织干部工作队伍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党务干部队伍的学习培养机制,在保证履行职责的基础上,坚持工作负责、有所作为。基层党务干部处在学生党员管理教育的第一线,起着承上启下、联系沟通的重要作用,在组织建设、党员教育、日常管理等工作中,既要善“谋”,又要能“理”,更要肯“干”。要善于学习。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对基层党务干部最基本的要求;要紧跟党的建设形势,始终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务干部头脑,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功底,努力提高用最新理论成果解决学生党员现实问题的能力。要勤于思考。对于党员经常性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冷静分析、深入思考,坚持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抓住主要矛盾,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问题。要敢于负责。对工作负责,就是对党委负责,也就是对事业和前程负责;既要站在党委的高度做好工作规划,又要摆正位置抓好具体任务落实;既要严谨求实,又要严格把关;既要善于当“婆婆”,又要甘愿做“媳妇”。要有所作为。有作为才有地位,要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凝炼特色,形成传统;要只争朝夕、鞠躬尽瘁;要昂扬正派、坚持原则,要协调沟通、团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