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企业管理制度建构与制度管理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企业管理制度建构与制度管理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企业管理制度建构与制度管理创新

摘要:对企业而言,一方面,制度的构建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用制度管人、用制度办事已成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法则,任何违反者都应接受制度的惩罚。另一方面,制度的制订与实施又要做到公正合理,只有如此管理者才能准确地把握成事立制的尺度,下级人员也才能发自内心地去执行制度,企业全体成员才能在一种公平竞争的大氛围之下获得个人的发展与共同的进步。本文从企业管理中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出发,分析当下企业制度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构建科学管理制度的方法和进行制度管理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企业;企业管理;制度;管理者;创新

一、企业管理中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制度的构建属于企业管理中“硬”管理的范畴,对员工行之有效的管理要依靠一套科学、合理并规范的制度,它对企业一切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靠制度管人、靠制度办事,譬如对个体特质中人性、良知、觉悟、教养、能力等因素而言,只要制度定得科学合理,这些个体特质都能发挥最大合力及效用,促成企业蒸蒸日上,否则反之。经济学中关于“人性本惰”或“人性本勤”的假设性论题,放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来看则是探讨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问题。做人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主观因素,故而属于企业管理中“软”管理的范畴,显而易见的是这种“软”性管理无论在技术方法的构建、执行及应用上都较之“硬”性管理会带来更高的成本。所以对任何类型的企业而言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既是开展管理工作的必要,也是基于技术经济方面的考虑。

二、企业管理中制度构建的内容

(一)存在的问题。企业制度的设计类型决定了企业不同的管理氛围与精神风貌。为了加强管理,很多企业制订出浩繁的规章制度,但现实中看似包罗万象的制度汇编却掩盖不了管理上的诸多漏洞及其这些漏洞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影响到了管理的实效性。如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低下,“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普遍存在;部门办事效率低下、遇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缺乏高度责任感;一些领导不能以身作则,不懂以上率下,凌驾于制度之上,贪污腐败、形式主义等时有出现,难以杜绝。综上所述的这些问题使得制度虽然定了不少,而实际情况却是没有发挥出制度应有的效用反而增加了内部的掣肘。(二)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思路。针对上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在设计之初就没有切实体现出公平、公正、适用、高效的特点,与实际需要相脱节而体现不出制度的规范化管理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现实中无数或是成功或是失败的商业案例均昭示了一个道理:高效民主而又富于激励化的制度,才是搞好企业管理的基础,作为管理者要根据实际而创新这样的制度。落后僵化、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的制度安排,不但无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反而会成为日常管理中的一种枷锁和羁绊。制度构建过程中要讲求制度设计,不同的制度设计会在制度出台后随之形成不同的企业风气。制度不断修订与创新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过程,制度的设计者在这一过程中应力求使原有的制度内容逐渐合理实用、清晰高效,既有利于简便操作,又能体现制度的公平性。因此,根据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制订适用性的制度,使其既体现民主化与公正性,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还遵循奖惩分明的绩效原则,是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扬长避短和开拓创新的重要前提。

三、企业管理中制度构建的方法

(一)制度必须“量身定做”。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任何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要让制度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则制度本身就必须带有企业鲜明的特色。因为不想浪费时间精力而选择照搬同行业其他的企业制度看似省时省力,实则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会极大地挫伤企业管理者独立分析思考进行决策的积极性和企业的创造力。据于此,笔者认为企业在进行制度设计与构建时必须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必须为企业量身定做,事前详细了解实际形态,整理分析各类问题,保证制度中的条款都对应着事实;二是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到制度的制订并非一劳永逸,管理者应适时进行制度的补充与修订。(二)制度的设置应兼顾公平与效率。公平是企业成员都看重与追求的一个关键问题,但公平本身却内涵丰富,操作起来又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公平同时还具有时代性,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公平被赋予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但一般认为:“公平合理地设置制度”的内涵即是制度的设置须为大多数人“谋利”,只有让一个组织中的绝大多数人获得他们期望的利益,这个制度才是公平与合理的。也就是说:制度的设置要为企业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并且毫无例外地被执行。笔者认为,制订公平的企业制度应从如下几方面考虑:首先,制度公平的基础是其设置必须符合企业大多数成员的意愿。只有企业大多数员工需要这样的制度设置,它的存在才有普遍而牢靠的群众基础。其次,制度公平的关键是以公开透明的过程进行制度的设置,应该尽可能地让企业的相关成员参与制度设计,表达自己的意愿,并提供相应的机会与渠道让成员有效的监督。让所有过程在“阳光”下进行。最后,制度的设置应该是建立在为大多数人谋利并可执行的基础上,这是制度公平的核心。设置出的制度,不应该被束之高阁让人顶礼膜拜,而应该便于为企业员工所执行、为员工谋福利。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在处理企业具体管理个案中管理者要善于打破公平的妥协性和平均性的桎梏,做到对效率的兼顾。首先,推行者要明确制度运行的规则和程序,这样可以避免因混乱和无序所带来的效率低下的后果;其次,制度的执行者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并高效地去完成其执行的任务;再次,任何制度是通过解决组织中的问题来维系并发展的,所以从制度的源头设计上就要做到有的放矢、清晰明了;最后,制度要清楚易懂、要“接地气”,即能让所有成员熟知和理解。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可以把制度作为畅通高效互动的平台,保证制度的执行效率。(三)制度要体现人性化。高素质的管理者不应该仅单纯地强调制度的强制性,而应该更多地把制度的运用作为保护人和发展人的一种方略。实施以人为本的制度管理有利于企业归拢人心、聚集人才。譬如完善员工福利待遇、营造良好的人事关系氛围及优美的工作环境等;针对业绩突出的员工给予职位晋升或加薪;授予员工股权、分享利润等来增强其主人翁的意识;管理层定期征询下属意见、畅通反馈渠道等,凡此种种都是企业可以用来吸引和聚集人才的做法。

四、坚持制度管理的创新性

求新求变是企业构建制度及实施制度内容的要旨,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途径。管理者必须适时进行制度管理创新,谋求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容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发生新的变化和产生新的组合,以适应市场日新月异的需要,从而推动企业高层次的内涵式发展。对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一)观念要创新。要做到制度创新,企业管理者的观念变革必须先行。管理者的观念应当紧跟当前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树立全新的制度管理理念。首先是知识制度的管理。众所周知,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环节,当企业建立起一种全员参与和共享知识的机制时,就意味着集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制度观念的创新;其次是人本制度的管理。当企业制度管理由传统的“管人管事”向“激发人去做事”转变,则表明员工素质的提高和为其才能的极大发挥创设了适宜的环境,它决定着事业的成败。所以说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制度管理的关键。(二)战略要创新。企业经营战略与市场环境密不可分,企业的经营战略也要随变化着的市场竞争环境做到不断创新:首先是确立一体化的企业发展战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一体化的深度融合,管理者必须结合自身竞争条件和目标,考虑整个市场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参与全方位的竞争,不能将视野局限于某一区域;其次是企业必须从适应市场转向创造市场。管理者应把新生事物的创立、新技术的开发和新市场的开拓等战略课题列入企业战略之中,主动创造市场和引导消费,密切注意相关产业的发展动向,积极寻找可以利用的机会,为企业的未来环境创造良好条件。(三)制度要创新。创新是企业生存之本,管理者必须将创新体现于企业制度之中,更好地发挥生产者甚至是消费者创新的积极性。制度创新从本质上说是使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三方权利和利益获得调整、优化和充分体现的过程。一个颇具创新性的企业会激发企业其他创新活动有效和持久的开展,这要求管理者调整组织结构和完善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之发挥最大限度的效能。(四)组织结构要创新。技术革命的进步和网络信息化的日益推进,使得企业组织结构日益朝着扁平化的方向发展:系统性管理、减少中间层的最短指挥链指挥管理、领导影响力的提高、分权及控制幅度的扩大等,使得管理层级减少和管理幅度增加。组织结构的创新被提上日程,保证要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出高质量的信息,倡导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使企业内所有成员成为自主学习和有自主管理能力的人,并可以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独立工作,承担责任。(五)制度管理方法要创新。万物互联的时代呼唤着企业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广泛应用于日常的企业制度管理中,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制度管理的方法上要实现新颖性和多样化,则建立一套切合企业运作实际的智能化的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是关键。

【参考文献】

[1]王小成.构建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研究[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6(8):208.

[2]佟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构建[J].黑龙江科学,2018(11):94-95.

[3]冯田迅.企业构建合规管理制度的有效方法[J].中国集体经济,2019(10):31-32.

[4]方向东.每天学点管理学和领导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3-7+17-18.

作者:叶蔚萍 单位: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