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实践社区管理创新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实践社区管理创新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实践社区管理创新论文

1实践社区概述

1997年,实践社区的创始人Wenger提出:实践社区具有生命周期,但与正式组织不同的是其开始和结束时间是不清晰的。1998年,他提出:依据成员的交互水平和各种交互活动来划分实践社区的发展阶段。依据他的观点,可将实践社区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如下阶段在潜在期,组织内部存在实践社区形成的潜在因素,如某些成员存在相似问题、具有相似的知识需求、面对相似的处境,但是没有共同的实践活动;在合并期,具有相似性的成员逐步连结起来,探求成员的联系点和共同性。成员通过初步交流,使实践社区的覆盖面扩大化;在活跃期,实践社区呈现出规范化、计划性的特点,实践社区成员参与共同活动,制定规则,密切联系,通过实践社区这一非正式组织共享经验和知识的同时满足自身的知识需求,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时期实践社区的价值显现并且服务于组织内的项目、任务以及战略目标;在松散期,实践社区成员联系的密切性相比活跃期下降,但是社区作为知识中心仍然具有生命力,其成员仍然不定期重聚,继续保持联系,进行交流,这一时期实践社区成员不仅仅参加一个实践社区,可能同时是多个实践社区成员;在纪念期,社区的中心地位继续下降,实践社区成员讲述社区的经历,收集大事记的同时保存社区遗留下来的知识,成员仍旧认为实践社区中自身地位是其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社区没有绝对消亡。

2管理创新助力实践社区

2.1管理在实践社区中作用的演变

1991年,实践社区概念萌芽之初,Wenger和Lave认为由于实践社区不能被动形成,所以管理不能建立实践社区。2000年,Wenger和Snyder认为,由于实践社区固有的非正式性使得它对于来自组织的监管和干扰是抵制的。VonKrogh认为实践社区是通过自发的形式形成的,它的非正式性使得它不受组织章程的约束。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认为实践社区具有非正式、自发形成的性质而否定和排斥组织管理。随后,以Robert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实践社区是否能够通过管理来创建的观点,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观点。以Mariano、AndresGiacobbe等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对于实践社区最大的挑战在于组织和管理的度上:实践社区作为自组织的实体出现,组织可以从管理上给予鼓励和支持以获取竞争优势,但是不能完全控制实践社区。2002年,Wenger、McDer-mott和Snyder提出了培育实践社区的七个原则,对实践社区的培育予以指导。到2003年,Saint-Onge、Wallcnce认为实践社区在组织内能够被培育,并且它在发挥竞争力、战略优势,提升业绩上起着杠杆作用。2004年,Wenger认为组织管理在具有等级特征的正式组织和具有水平结构的社区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其重要性不容忽视。Smith和McKeen认为组织可以从技术基础设施、管理和文化三个维度对实践社区提供支持。到2010年,Benlaquinto、RayIson和RobertFaggian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有目的的设计和培育实践社区是可能的,并且这种有目的的设计有助于成员的合作和专业知识的共享。从上述种种关于管理对于实践社区作用的争议和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从最初的认为实践社区作为非正式组织对于管理的抵制和排斥到逐渐认识到管理对于实践社区的作用和意义的过程。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探寻应该如何从管理的角度来确认和支持实践社区发展的趋势。

2.2实践社区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践社区作为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一种,创造性的将个人学习提高和组织绩效联系起来,它是组织的有益补充,二者相互配合能共同促进。实践社区需要适度管理,但是排斥过度管理,因此将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引入实践社区尤为重要。

2.2.1从实践社区角度来说,组织的适度管理支持能够促进实践社区的发展实践社区是非正式组织,没有正式的规范和制度,依靠核心人物的影响和成员基于共同热情聚集的同时需要组织的适度管理与引导。例如,组织管理者适度参与实践社区的群体活动,可以彰显组织对于实践社区的认可。组织为实践社区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必要的资金等支持,是实践社区发展存活的物质保障。组织倾听并满足实践社区成员的合理需求能增强实践社区成员对于组织的认同感,促使实践社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从而实现实践社区的良性发展。总之,组织的适度管理支持是实践社区健康发展的保障。

2.2.2从组织的角度来说,以组织战略为导向的实践社区是组织成功的有利保障实践社区成员基于共同需求、共同热情聚集,满足成员需求的同时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作为共享专业知识的非正式群体,成员可通过非正式的交流沟通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这能够传递最佳实践,促进成员间知识传播,加速知识创新,增强组织活力。与此同时,实践社区作为非正式组织与组织相互交织,提供组织中矛盾解决的新渠道,能协助并纠正组织管理中的不足。以组织目标为导向的实践社区能推动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是组织成功的有力保障。

2.3.3从个人角度来说,实践社区是个人学习提高的有效组织方式实践社区是组织成员除去正式组织之后的第二个归宿,成员基于自身的相似性和共同需求而聚集。在实践社区中,成员共享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播各自经验和最佳实践,不断的促进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与此同时,实践社区也成为成员排解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的场所,成员在这种相对自由轻松的环境下能够缓解自身压力,促进组织整体和谐的同时为个人学习提供条件。

3实践社区管理创新机制

实践社区作为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一种,着眼于非正式组织的类型以及实践社区生命周期模型来构建实践社区管理创新机制,能够很好地促进实践社区的良性发展,以服务组织。

3.1抑制实践社区的消极化

在组织中,由于具有某种程度上相似的工作任务,基于各异的知识背景,在工作中必然具有相似的知识需求。在实践社区初期,这些相似性使他们成为小团体甚至是个体,关注的是自身问题的解决,存在个人利益、团体利益高于组织利益的思想。当个人利益以及团体利益的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实践社区的破坏性会突显,形成消极型实践社区。消极型实践社区与组织战略目标背离,对组织发展不利,如果任由其发展,当消极型实践社区的紧密性突显时便会形成破坏性实践社区,其对组织的破坏性、危害性极大,不容组织忽视。因此,组织对于实践社区的管理应该注重去消极化。一方面,在消极性小团体形成的初期予以干预和引导,以组织认同感进行引导,强化组织文化,促使消极型实践社区向积极性实践社区转化。另一方面,组织的管理者应该善于发现,懂得倾听,当各种消极因素表现出苗头时,寻找其根源,解决实际问题和诉求,将实践社区成员的情感和利益诉求引导至为服务组织的方向上。

3.2促进实践社区的积极化

实践社区是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由潜在期经合并期到活跃期的过程对应兴趣型非正式组织转换为积极型非正式组织的过程。在实践社区初期,具有相似性的小团体关注的是自身知识需求的满足和自身问题的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基于成员间有意识或者是无意识的交流以及相似的知识需求,个人会逐渐融入组织,小团体会逐渐合并,实践社区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化。然而由于实践社区的非正式性,靠自发方式达到实践社区的最佳状态的期限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可能变得相当长。甚至有的实践社区在初期便走向衰落并逐渐解散。因此,此时便突显组织在实践社区向良性方向发展并逐步走向活跃期实现最大化价值中的作用。组织在促进合并进程的同时应该加快合并进程。具体来说,组织可以善于发现组织中以共同知识需求或兴趣爱好为导向的小团体,它们是实践社区的雏形。小团体的识别应该以实践社区三要素之一的知识领域来确定。共同的知识领域以及对该知识领域知识的兴趣和需求是实践社区得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进行知识领域识别后组织应该实施各种激励、引导措施,创造交流机会以传递最佳实践最终服务于组织战略。例如,组织有意识的安排具有共同知识领域的员工午餐时间进行交流,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为实践社区提供资金、基础设施保障。这都是组织促进实践社区积极化的引导和支持行为。同时,管理者应该强化组织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实践社区的行为和组织目标相一致,促使实践社区朝积极方向发展。

3.3延长实践社区的活跃期

活跃期是实践社区的成熟期,处在活跃期的实践社区对应积极型非正式组织。在这一时期实践社区呈现出规范化的特点,开展活动和交流具有计划性,频繁的交流和最佳实践的传递提高了专业技能,同时推动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一时期是实践社区价值最大,因此需延长活跃期以最大化实践社区的价值。首先,组织应该对实践社区的发展提供必要支持,例如为实践社区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撑,为实践社区提供一定量的资金支持等,彰显组织对实践社区支持和重视的同时能延长实践社区的活跃期。其次,组织的管理者可参与到实践社区中,与实践社区成员进行互动和沟通,听取意见,使组织满足实践社区成员的合理需求而增强实践社区的活力,延长其活跃期。再次,组织应该重视实践社区的领袖人物、核心人物,加强沟通,共同致力于实践社区的良性发展以服务组织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激发原有实践社区成员的同时,不断的吸收新成员的加入,新鲜血液的注入将再次带动并促进实践社区的发展。

3.4警惕破坏型实践社区

破坏型实践社区是一股与组织相抗衡的力量,其成员联系紧密且团结,为了谋取小团体利益,不惜损害组织利益。组织应该时刻监督和警惕破坏型实践社区。具体来说,管理者应该注意摸清实践社区的组织情况,建立日常联系,以便对实践社区进行监控。当破坏型实践社区的破坏性突显出来时,组织的管理者应该尝试与实践社区的核心人物进行交流沟通,通过影响核心人物进而引导实践社区。必要时可通过工作调动使破坏型实践社区松散化以减少其危害性。当与具破坏性的核心人物交流沟通无效时,管理者应该予以果断清除。

4结语

实践社区需要组织的引导与管理,但是排斥组织的过度管理,成功的组织需要积极地、系统化地培育实践社区而不是命令或要求实践社区,应该更多地引导和鼓励参与,而不是计划、组织他们的活动。文章在论述实践社区中引入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从非正式组织的类型和实践社区的生命周期着手构建实践社区的管理创新机制。组织如何把握对实践社区管理的度,处理好实践社区与正式组织的关系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作者:肖琴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图书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