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对策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对策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对策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快速推进,科研创新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国家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逐年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凸显了现有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体制无法有效控制经费的弊端。为了进一步激励科研人员创造出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实现国家高科技自立自强,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及国自然基金委等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改革的政策,比如国办发〔2021〕32号文《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科金财函〔2021〕20号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结题项目结余资金的通知》、关于调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预算编报和评审有关事项的通知等。对此,科研机构应当按照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调整科研经费的规章制度,将科研经费管理的战略目标纳入预算管理,改变科研机构陈旧的预算管理观念,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流程,建立信息办公系统,加强预算管理;通过合理运用绩效考核等手段,加强预算支出的绩效管理与责任追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科技事业顺利发展,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并为今后的预算管理提供合理依据。本文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评估等方面分析了当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改进措施,为科研经费提供强有力的管理支持,为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预算管理;绩效评价

引言

进一步健全财政体制和预算制度,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从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人民满意度。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来绝大部分来源于财政资金,因此做好预算管理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提升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单位要重视预算管理环节的工作,提升工作质量与力度,在根源上杜绝资金浪费的不良现象,促进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

一、认识预算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资金的预算管理包括制定一定时期的财务收支计划、资金来源、收支结构和战略方针,制定相应的绩效目标,保证预算资金能够被合理、高效地使用,同时也能在资金上支持单位可以正常有序地开展科研任务以及科研工作。预算管理是单位新一年开展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贯穿全年的经营管理工作,具体表现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绩效考评与应用,因此预算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当前致力于推进创新型的发展战略,把重点放在科研创新上,加大了财政上的支持,希望能够以科技改革创新的方式来带领经济的发展。科研机构要秉持一种控制成本、严格节约以及使效益得到提高的原则。当前我国科研政策不断完善、审计监督不断深入,科研经费若想合理有效的使用,就必须要进行预算管理。建设高质量、全过程的预算管理的综合体系,在单位的各部门之间,完成协调配合机制的建立,协调好单位总的战略目标和各下属部门目标之间的关系,促进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对资金进行规范的管理,使资金的使用率得到提高,以此使科研的成本得到降低,它还能够提供给科研发展方向以及资金合理分配一个理论上的依据。在确保投资安全合规之后,不断对资产结构进行优化,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促进科研院所健康可持续的发展[1]。

二、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环节中的不足

(一)认识不足,水平不高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监督管理预算资金的力度,科研机构预算管理虽逐步完善,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薄弱。因为是财政拨付预算资金,所以预算资金规模变动频率较小,有些事业单位领导不够重视预算管理工作,导致预算管理体制整体非常落后,部分高层管理人员简单地认为预算管理工作在性质上等同于财务,并不认为预算管理能够有效地帮助科学研究,所以他们并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其中;而大部分的财务工作者因为工作任务较为繁重,缺少同单位其他部门的互通,并且缺乏有关预算管理的培训,财务人员缺乏系统的学习机会,所以知识面以及业务能力得不到改进,即便编制完年初预算,在年中预算执行时也未按照初始预算执行,存在预算执行的随意性。以上可以看出,在科研事业单位中存在仅仅是表面上开展了预算管理工作的现象,这反而使预算管理质量提高的过程受阻[2]。

(二)预算编制流程不科学,预算编制存在随意性

预算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落实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编制年初预算,它能够在数量上体现出单位的整体规划和战略的方向。这是一项复杂与全面的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要保持严谨科学的态度。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单位没有根据制度的预算编制流程开展工作,仅仅是财务部门在编报部门预算,没有设立专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没有召开单位的集体决策会议,这就造成在收到预算控制数后,只是财务部门与相关项目负责人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提交预算,并没有经过单位的集体决策。在编制“一上”项目的预算时,相关工作计划尚未敲定,编制的预算是按照较大规模的资金金额撰写的项目申报书,目的是项目入库。年底编制“二上”预算时按照批复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项目的预算规模一般会核减,因此项目申报书应当及时修改,尤其是对项目绩效目标进行修改,但是由于编制预算的时间紧迫,事业单位编制预算时存在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按照经验填报、项目预算仅仅是修改“一上”项目支出计划填报,并没有经过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集体决策认证,不是依托于系统的研究和科学的计算得到的结果,预算编制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这就导致编制的过程较为随意,预算不具备足够的科学性,在后续执行中,存在一定的隐患[3]。

(三)预算执行过程缺乏监控,没有及时进行预算调整

预算执行是当预算申请被批复之后,严格的根据规则、程序以及预算上的计划内容使用资金。在实际工作中,科研人员往往并不熟悉有关规定,不了解每个项目的工作进度,这就导致在科研工作中管理上较为松散、整体的规划不够充分;也使得一些项目进度一直跟不上、一些项目花费超支、一些项目没有按照原定计划支出、一些项目收到的资金因为没有在单位科研管理处立项而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还有的科研单位人员片面的追求预算有一个较高的执行率,浪费科研经费。以上说明科研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在年终决算或者课题结题时只能调整预算,缺乏严肃性以及统一性。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在预算编制时存在随意性,在预算执行中缺乏监管控制,不能根据科研事业发展需要做到在预算执行中调整。

(四)绩效指标针对性较差,考核过程形式化

科技创新是当今世界的核心竞争力。国家为了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近年来科研经费投入呈现金字塔式增长,为了最大程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内在潜力,解决科研技术难题尤其是卡脖子问题提供动力,中央科研经费管理政策逐步简化预算编制方式、取消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的比例限制、扩大间接经费比率等。在简化预算编报的同时越来越关注绩效管理,虽然有的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制定了不少指标,但没有突出重点,他们经常使用相对容易量化或者目标模糊的指标,例如项目预算执行符合率、保障基本运行和积极开展人才引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国际合作等工作。绩效指标中数量指标较多,且较为容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成本指标等指标较少,缺乏针对性较强、能够适用于科学研究成效的指标,目标模糊的指标缺少佐证材料或者佐证材料形式化。绩效考核的结果没有建立健全奖惩的机制,这不利于有效推进预算管理工作。

三、提升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成效的措施

(一)动员全员参与,加强内部控制

随着财政体系的深入改革,新修订的预算法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良好的预算管理体系离不开单位人员自上而下对预算的重视及良好的内部控制建设。因此加强对单位内部的培训,树立全员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理念,将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及绩效自评融入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业务流程,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和预算执行的效益水平。单位的财务人员作为部门预算编报的主要联络人应努力提高执业水平,更新知识储备,实时关注最新的要求政策,使科研单位的预算管理整体质量得到提高[4]。做好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离不开领导的支持,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给管理层传递最新的准确信息,能够有效地帮助管理层做好当前的决策以及制定未来的规划,通过预决算公开,强化各个科研部门的职责意识,使全体人员能够真正地认识到在科学研究中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从而主动地去参与预算以及后续的监督工作。除此之外,科研单位应当切实遵守相关法律政策,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时关注有关政策法规的变化,以便及时做出改变,在建立的管理体系中,明确每个部门的职责,用制度对其行为加以约束,强化科研人员的管理理念。

(二)利用信息化建设,开展精细化的科学预算编制

确立预算编制的主导地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严格按照相关原则,做到满足报告要求,结合科研项目所带来的效益,按照单位的战略目标制定工作计划。根据预算批复的收支规模,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预算编制。编制期间成立以单位负责人为首的预算管理小组,小组成员选择单位骨干和精英人才,建立管理小组之后,利用已有的数据,分析研究上一年度预算评估情况,为本次编制做好充分的准备。预算开始进行专项会议,分配各部门的具体任务,职责明确之后避免出现因时间限制带来的质量问题。预算管理小组在进行编制时,要对年度整体目标进行细化,确保预算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各部门需要定期进行交流,根据编制的需要组织各部门协同开展工作。科研单位要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利用信息管理系统为预算管理提供技术保障,通过设置不同业务系统的权限共享,消除单位内部信息孤岛,各个部门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确保能够有效地实施重点项目,对预算进行细化,使成本得到降低,确保预算编制的严谨性以及科学性。

(三)严格监管,提高预算执行水平

科研院所要成立专门的预算监督机构,明确各部门在预算执行中的主要职责,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使资金使用的审批流程更加规范。资本性支出应当严格按照主管部门的规定,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审批,确保支出符合资金使用范围和规则的要求。在此期间,通过预算公开及决算公开采取外部媒体的手段来监督预算的执行。单位层面基于信息数据,建立一个实时共享和有效沟通的平台,对机构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实时地对重点项目进行密切监控,实时跟进实施的进度以及当前完成的情况,减少潜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评估分析。在支出出现偏差时,必须利用快速预警机制来做出反馈,及时找出原因并进行处理,确保资金安全以及准确的使用,避免超出预算。在实际工作中,科研资金一到位就通知项目负责人立项使用。使用过程中如果确实有必要调整预算,必须提交书面申请,详细说明调整原因并报上级部门批准,同时也要及时调整流程,待相关审批手续完成后再继续执行,避免因匆忙进入下一阶段而产生不合理费用,避免预算执行与初始预算大相径庭,保证预算具有足够的约束力。在对内部实施监督时,可以将预算执行的实际数据与预算计划数据对比分析,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实现预算动态管理。另外,还可以聘请有经验的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定期对项目资金和本单位内部控制进行专业审计,严格监控,规避潜在的风险[5]。

(四)建立分析体系,完善绩效考评

单位参考上级部门的预算指标体系,结合本机构制定长期战略内容,明确战略目标,将主要指标提取出来,为目标值确定一个真实有效的范围。在实际工作中,编制预算不仅要按照实际需要,还需要确定出不良绩效目标以及总体绩效目标,从源头出发,使编制的预算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真实可操作。对于不符合实际目标的项目,及时根据建议指导进行整改;把重点放在绩效高的项目上。在平均预算执行期间,还需要确定是否严格根据计划来执行项目、是否已经实现了中期目标。最后,综合评价预算编制在实际使用中的效果以及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结合互联网技术来建立一个管理预算绩效的数据库,通过对绩效目标和实际执行时存在的差异进行数据分析,对目标的完成度以及指标的科学合理性进行验证,不断修改预算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使管理流程不断的优化,确定具体责任人,提高对绩效考核的意识,提高整体的积极性,确保顺利完成科研目标[6]。

四、结语

在科研单位中,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机构,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整合单一资源,对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最终的评估工作进行统筹规划;从决策组织、执行组织以及工作组织三方面出发,构建一个完善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科学合理的使用预算资金,使单位的资产配置更加优化,单位管理财务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单位可以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玉梅.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相关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1):108–109.

[2]隆碧华.新时期下加强行政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探讨[J].大众投资指南,2021(09):165–166.

[3]张瑞平.关于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面临的挑战及思考[J].中国产经,2020(11):157–158.

[4]王玉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时代经贸,2020(26):84–85.

[5]张述霞.浅谈预算绩效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J].财经界,2018(27):46.

[6]徐慧萍.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商讯,2021(03):134–135.

作者:李晓宁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