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管理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管理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管理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探究

1大数据时代对管理会计职业能力要求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会计行业也面临时代的变革与挑战。如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财务软件智能化,从而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成了会计行业的共识。人工智能在重复性、机械性的简易会计核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会计核算人员一周的工作量,人工智能仅几分钟即可完成,市场对于传统核算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大大降低,财务工作的重点逐渐由会计核算转变为决策支持。因此,综合型管理会计人才逐渐成为大数据时代亟须的人才。管理会计人才需要具备财务分析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数据挖掘能力、融资投资决策能力、资金运营管理能力、业务沟通能力等职业能力,而当前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鲜有开设,高校应积极进行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具有大数据处理能力与前瞻性战略思维的综合性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大数据时代会计行业的转型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高校传统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中存在问题

2.1实践课程设置缺乏智能化课程体系

大数据时代,要求管理会计人才掌握多元化技能,而鲜少高校紧跟时展趋势,将智能化网络、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相关实践课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会计实践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为主要目标,偏重于财务会计而非管理会计。传统会计实践课程设置以《会计基础》《成本会计》《会计综合模拟》为主,缺乏与现代企业会计实务中智能化的连接,偏向于传统会计核算方法的培育,以及CPA、AC-CA、CMA考证方向的引导,导致学生所学仅限于书本传统知识学习或陷入考证焦虑,最终忽视了企业会计实务当中智能化技能的学习以及预测决策能力的培养,缺乏大数据时代下要求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传统实训课程使用金蝶、ERP等会计软件,尽管能帮助学生熟悉建立账套、录入凭证、审批复核等简易会计核算流程,了解软件操作方法,但是对学生信息化、智能化办公能力的提升较小,学生难以建立起对企业整体经营的系统性认识。因此,缺少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实践课程设置,难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风险管控、管理咨询的能力,无法完全满足大数据时代下行业发展的需求。

2.2实践课程教材内容及课程配套设施陈旧

实践课程教材中模拟业务场景失真,资料业务类型简单,业务量少,通常只涉及部分的基础业务类型,学生仅用课内所学基础会计知识即可解决,缺少对于学生分析决策能力、战略规划能力、风险预测能力的锻炼。教学内容与企业真实营业过程中发生的复杂业务场景、业务类型、业务量差距较大,学生难以通过实践模拟课程了解真实工作状态及行业趋势。同时,传统实践课程中的模拟实践方式大多数以手工账、粘贴凭证、录入基本账目分录为主,与目前企业会计实务中全流程电子化操作存在较大差距,实践课程使用的实验机房电脑设备普遍较为陈旧,系统软件和会计软件更新换代慢,与企业实务中会计软件的操作流程、电算化算法相比存在滞后现象,导致传统会计实践课程效率较低。

2.3管理会计实践导师资源稀缺

管理会计实践课程要求实践导师拥有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专业的管理会计老师较为欠缺,多数为传统财务会计教师转型而来,且大部分缺少一线企业的工作经验,实践运用能力稍弱。此外,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少高校推行企业导师学徒制,但由于未制定系统的考核激励制度,且企业核心资料具有保密性,学生一般无法深入企业的核心账务,只能学习到传统的账务处理流程,比如粘贴凭证,整理资料等。同时,实践课程授课时间较短,学生无法完整跟进整个业务项目,难以了解业务的各个决策环节,影响了实践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3大数据时代高校管理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3.1完善实践课程体系,纳入信息化课程

与传统会计电算化时代的基础会计信息不同,大数据时代的会计信息来源广泛,种类复杂,体量庞大,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冗杂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能力,利用技术工具将数据整合以提供决策支持。高校可充分与计算机专业老师合作,开设《会计大数据信息搜集与处理》、课程,包括搜索经济数据、企业信息、行业分析,通过挖掘有效数据,培养信息检索整理能力;开设《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大数据与会计分析》《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培养学生分辨原始数据,提炼有效数据为战略预测提供支持能力;以及《财务软件设计与开发》《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与数据可视化》等VB、C语言基础编程课程,服务企业个性化财务系统。

3.2革新实践课程教材,更新教学配套设施

大数据时代,教学教材内容需要紧跟大数据时代需求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可增设《现代企业与服务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课程,模拟市场和企业的真实经营过程,模拟业务尽可能采用典型企业业务案例,业务量与业务类型适当增加,增加大数据获取、处理、分析等内容。同时,增设多种现实场景,增加业务难度,使学生发散思维,运用沟通、谈判、函证等多种技巧解决业务难题,培养学生战略管理、风险控制等综合实践能力。教材内容更新及时,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业务处理情况,才能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高起到帮助作用。随着企业大环境的变化,会计实务工作呈现出共享化、无纸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特点,因此在实践中课程中加大配套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势在必行。积极构建沙盘企业资源计划实验室、审计模拟实验室、电算化机房,及时更新模拟实验机房信息技术设备。打造现代化管理会计人才孵化、培养基地。与之配套购入SAP、Oracle、VBSE、VDC等前沿会计软件平台。构建会计实务数据库体系,延伸会计实践课程的触角和范畴。优化软、硬件配套,增强实验室活力,为会计实践课程教学提供智慧化环境。

3.3利用新兴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模式

利用智能化教学手段,完善线上教学平台。录制微课、慕课,通过短视频、小程序等线上轻应用帮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前了解和预习课程内容及要点,还原会计实务中的真实业务场景、操作流程,提升学生体验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当翻转课堂,采用分组教学,模拟不同公司业务,帮助同学们探索公司实务中的操作,发现书本中忽略的现实问题,将刻板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技能。课后利用教学交互平台远程辅导,通过雨课堂、腾讯课堂等线上平台及时答疑,课件和实务作业,丰富学习途径,提升学习体验,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巩固课程知识。

3.4落实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实践平台

高校与企业单位联合建立培养实训基地,针对不同的会计岗位,定期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教学课程,可利用企业完善的会计设备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学生体验真实会计岗位的工作以及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真实要求,提升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铆合度。合作企业也可在与学校的交流中获得专业的继续教育以及前沿科研动态,检验自身知识结构与水平,教学相长。高校可聘请企业导师作为会计实践课程辅助教学导师,完善职业场景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全真的实践环境,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弥补校内理论学习的不足,能够让学生真正适应岗位的需求,培养的学生能够更贴合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引入企业导师后,一方面需要规范企业导师教学流程,明确信息化教育目标,整合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企业发展需求,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即要求企业导师根据当下正在统筹的项目拟定教学方案,设置课程目标,完善教学内容,规划学生能够参与的项目环节,真正实现顶岗实习,深入了解岗位职责。同时,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需合理规划学生实践课程安排,协调师生时间,尽可能安排完整的项目时间以便学生全程跟进学习,熟悉项目的各个决策环节,了解管理会计在实际业务中的工作程序及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的素质能力。另一方面,高校需建立教学评价与激励制度,量化考核企业导师的指导情况,确保企业导师教学的规范性,保障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基本安全,帮助学生能够在实践课程中真正学有所得。

3.5确定多维考核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高效性、交互性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多维度考核评价,纳入学生个人自评、学习实践小组互评、校内外双导师考评等多个评价方式,涵盖基础知识、数据分析、实训技能、项目能力等多项综合考评内容,调动学生自主性,激励学生根据实践教学场景,在原有的书本知识基础上,构建起个性化思维方式,积极探索问题解决方法。高校秉持“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理念,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环节全程化、评价内容全面化,建立起广覆盖、多维度、可视化的课程考核体系,对标市场需求,培养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

4结语

大数据时代为会计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综合性管理会计人才,势必成为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发展重点。高校推进智慧化教学及管理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应当将新的数据挖掘分析技术融入会计课程,发挥先进技术的应用优势,运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的教育,构建能够与时代接轨的实践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符合大数据时代要求的优秀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梅.“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审计专业竞争力提升策略[J].中国经贸导刊,2020,(12):183-185.

[2]吴洁.人工智能时代高职管理会计实践教学路径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33):384-386.

[3]许松涛,王博.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改革策略研究[J].商业会计,2020,(13):118-120.

[4]周叶叶.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及实践课程构建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1):347-349.

[5]陈婧.大数据时代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02):182-183.

作者:黄嬖莹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