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科技管理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精密装备制造业是为国防和经济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能够提供广义制造业所需的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处于制造产业链的顶端,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涉及极多的复杂、精密和尖端技术。论文首先概述了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特征及现状,并基于传统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科技管理模式的问题,分别从以持续眼光优化项目、处理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重视并加强风险管控和产学研等方面,就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科技管理模式的优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精密装备;企业;科技管理;技术研发;风险管控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创新工作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数据显示,我国在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下申请了58990件专利,超过美国提交的57840件,成为该组织的最大用户[1]。然而与此同时,技术研发与创新是追求投入产出比的,若研发成果无法高效率地转化为产出,创造不出应有的价值,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就会导致研发投入相应减少,进而削弱精密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动力。企业管理人员应根据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业的特点,探索并优化企业科技管理模式。
2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特征及现状
2.1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概念
精密装备制造业是为国防和经济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能够为广义制造业提供其所需的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处于制造产业链的顶端,也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涉及大量的复杂、精密和尖端的技术。从规模上来看,精密制造业可以覆盖整个制造业的大约三分之一[2],具体包括如飞机生产厂家中的波音、空客,手机生产厂家中的苹果、华为、三星,汽车生产厂家中的大众、通用等,都需要大量的精密制造类产品。
2.2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现状
全球约有58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000家企业具有精密装备研发与制造的能力,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精密装备制造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也通过企业的兼并重组成立大量跨国公司,许多精密装备寡头集团纷纷产生,如德国Siemens公司、荷兰ASML公司、美国GE公司等。目前,我国经济生产水平保持持续健康增长的趋势,我国也成为全球对精密装备需求量最大的国家,政府对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地加大,数据显示,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从2008年的4003.1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8年的19677.9亿元人民币,世界排名上升至第二位,研发人员数量攀升至世界首位[3]。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精密装备制造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全球的竞争已由全球范围慢慢转移到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大型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其多年累积的制造技术和政治背景,以我国政策优惠的交易市场作为环境优势,对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企业造成极大影响,如建立合资企业却控制关键技术。这种国际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公司在中国的战略性扩张,对于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体系建设及技术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
2.3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困难
我国自2009年起将装备制造业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大量企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部分装备制造企业的大型装备制造能力已跃居世界先进甚至顶尖水平。然而我国制造业发展依然在世界范围内落后,部分原因就在精密装备制造方面有大量“卡脖子”技术。2018年度海关数据显示,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3100亿美元,全世界超过80%是中国制造,然而我国自产的手机集成电路元件不足全球的3%。通过对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构成及市场分析,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困难需要突破:①技术门槛高:精密装备制造与其他装备制造相比,从设计研发到最终装配的过程工艺烦琐,技术成套性和难度高;②市场需求量高:虽然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精密装备制造业,为大量生产制造精密装备的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订单量,但这也需要这些企业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③科技管理困难: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通常实行项目制进行管理,设计、生产、工艺流程复杂,这就导致管理更加复杂,管理人员除了管理还需要具备大量专业性知识,从而导致人工、库存管理成本增加。
3当前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科技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属高技术产业部门,技术研发人员在职工中所占比重较大,一般来说,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管理绩效可以直接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经济效益。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科技管理架构通常由相应的技术工艺流程为基础设立,应注意到的是技术工艺流程一般会受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影响,在此基础上,管理者应及时调整原有的组织架构,否则可能造成企业制度出现问题,具体表现为各技术工艺部门职责混乱、合作研发关系不明确、科研订单或项目管理运营出现问题、考核机制不完善等,从而使企业科技管理流程混乱,降低科技管理效率。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科技管理的核心目的是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应当采用合理的企业科技管理制度进行全过程管理,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目前,传统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科技管理模式的问题可归纳如下。
3.1订单意识重
精密装备制造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争取订单在销售与市场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新的核心项目。由此导致企业在项目前期投入了高额经费与时间、人力成本,却仅取得了停留在实验室内的所谓前沿科技创新成果,最终无法实现产业化、商业化。同时,应当注意到的是企业创新需要充足的资源投入,需要有足够的技术成果,才能吸引更多优质订单,实现良性循环,而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往往只对市场相关业务的核心部分进行制度重做,虽然迎合了外部环境,但导致各职能部门职责模糊,降低了科技管理效率,间接影响了企业效益。
3.2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矛盾
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产品的科技含量极高。由于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因此,目前许多企业选择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消化、再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4],这是国家对自主创新必要性的肯定。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的壁垒,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从而摆脱在精密装备制造上受制于他人的不利局面。然而与此同时,许多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对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理解较为片面,管理者在科技管理上存在制度问题,把“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互相对立。例如,某些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设备包含大量配件与工艺,若一味坚持技术创新,不但白白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还难以保证产品质量或设备整体故障率高[5]。反之,有些企业管理者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引入国外的文化和制度,未能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或制定相关制度促进文化融合。这两种传统科技管理模式下,对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处理不当,显然不利于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
3.3技术开发成果得不到应用
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一般能够反映企业科技管理水平的高低,信息化是实现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在管理与技术创新上和国际接轨的重要部分,然而目前大多数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引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系统,但是对于系统的培训与强化,管理者和员工没有从观念上重视,未能深入科技管理当中。上述现象导致很多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经常是先实施项目或订单,技术创新成果缺乏管理者需要的实用性,无法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经济利润,高投入未能带来应有的收益[6]。
3.4不重视科技管理过程
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技术附加值高,质量控制是企业的重中之重,这导致在科技管理过程中,质量控制管理成为项目管理者最关注的部分,而项目管理各个阶段的实施步骤与方法未能得到重视,缺少了项目管理中的沟通与协调,导致企业科技管理缺乏系统性。
4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科技管理模式的优化建议
科技管理的核心是对科技资源的最大限度开发并进行有效的规划和利用。首先,分析科技资源特点,对管理过程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分析,得到普适性规律;其次,在此基础上,采用法律、制度、技术创新等方式调节科技人力、财力、装备、信息资源等要素,最终以实现科技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本文通过分析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及管理模式现状,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4.1以可持续眼光优化项目和订单意识
部分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却缺乏占领市场的经验,难以获得相应的价值和回报。开展以可持续眼光优化项目、订单意识的科技管理,首先,要有大局观,既要考虑如何根据项目或订单进行对应的技术研发,同时,也必须制定配套方案,保证项目的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即不但能使项目或订单成功落地、顺利结题,项目的技术创新还能够全面推广。因此,在订单签订或项目立项阶段,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技术研发部门的管理者应组织调研组,针对本项目或订单的市场环境和需求进行深入调查,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和经费投入额。其次,精密装备制造领域前端技术竞争非常激烈,某项关键技术可能有多家企业和高校同时研发,因此,除了关注项目或订单的市场环境变化外,还需要不断收集竞争对手信息,及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7]。
4.2处理好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
技术创新并不等于“单打独斗”,而应当在保证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合作优势与资源共享效能,最终实现共赢。我国的精密装备制造业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虽然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了美国、日本、德国的一些先进技术,但目前仍未形成自主的成熟研发体系。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当中,从科技成果的商用、实用性出发,接受市场检验,这也是企业获取技术创新回报、取得利润的关键步骤。一方面,应当进行全面的研究考察并制定相关制度,在坚持利用企业平台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提下,扩宽思路,积极寻求对外合作。同时,克服引进的先进技术和中国精密装备制造市场环境之间不适用的矛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密装备制造技术标准和规范,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体系和平台,使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企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管理人员应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信息,建立相应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平台。以通用电气为例,该公司牢牢掌握发动机核心部件的关键工艺,其产品中其他非核心技术或工艺均通过技术研发与创新平台整合,由世界各地的其他公司供货,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重新用到核心技术的研发。
4.3强化风险管控意识
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风险管控需要管理者采取相应措施和手段,消灭或降低各种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尽可能减少风险事件出现时的经济损失[8]。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管理者应从如下方面强化风险管控意识:首先,管理者需要将风险管控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发展高度,管理者应在战略发展规划中重视并加入风险管理相关制度,通过具体案例具体分析的方法鉴别和评估各种风险隐患,采取对应的预案和防控措施;其次,管理者在制定风险管控制度时,应充分结合员工的工作内容与绩效,对人员分配与职责、机构设置、目标与奖惩等方面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针对销售及新技术研发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相应的风险回避、风险转移、损失控制,做好风险预防及应急预案,尽可能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9]。
4.4重视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
人才是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核心技术创新的重要部分,精密装备制造企业需要的是敢于技术创新的团队,因此,应当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充分利用“学”的优势[10]。管理者应制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相应管理机制,通过此机制规范和指导精密装备制造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工作[11]。以企业所接项目和订单的分析及研究为导向,以高校实验资源为辅助,以技术学习与创新为重点,三者均予以重视。企业可基于现有平台如院士专家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进一步深化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范围,着眼前瞻性技术研究领域,共同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合作、成果申报、人才培养等工作。在实际的研发工作中,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应与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与项目结合的配套合作协议,建立开放的“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协同开展技术研发,充分发挥高校在科研上的优势,为攻克精密装备制造关键技术、解决精密装备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卡脖子”现状提供有力保障。
5结语
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企业虽然也在不断发展壮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的大型装备制造能力已跃居世界先进甚至顶尖水平。但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业发展依然在世界范围内落后,除了企业技术研发实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之外,在管理水平方面仍然存在差距。在目前国际精密装备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代,调整企业科技管理机制和制度,减轻技术创新路上的阻力,通过人才、技术、市场等各类资源的整合,为技术创新提供推动力愈加重要。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9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EB/OL].
【2】高洋.基于计算机技术下科技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应用探析[J].时代农机,2020(2):125-126.
【3】刘家希.我国科技管理体系融入创新生态观的优化措施[J].中国高新科技,2020(01):80-81.
【4】人民网.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EB/OL].
【5】杨艳红,陆红娟,陈林,等.江苏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与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04):58-61.
【6】马益雯,刘晓华,王勇.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企业科技管理[J].环球市场,2020(7):58.
【7】陈海琳,袁裕辉.“移动互联网+”科普整合模式创新研究——以金融科技科普活动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0(05):153-158.
【8】王娟,张鹏.我国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04):154-163.
【9】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10】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11】辛爱芳.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政策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4.
作者:于铁军 单位:上海和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