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动物疫病防控规范化管理模式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动物疫病防控规范化管理模式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动物疫病防控规范化管理模式探析

摘要:随着当前畜牧业从乡镇个体向企业规范化的转变,我国正逐渐向国际靠拢。但如此庞大的市场除了带来巨大的利润外,也不断暴露出我国在发展现代化畜牧业上的问题。其中动物疫病防控不仅关系着对畜类产品质量的安全,而且对维护人体健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以公共卫生安全为起点,分析动物疫病防控的体制现状,综合野生动物疫源检测防控,解析现有动物疫病防控管理的难点;科学研究畜牧养殖中的疫病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管理模式,以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减少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几率,建设规范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关键词:动物疫病;防控;管理模式;人兽健康

1动物疫病防控现状

1.1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以研究大型动物疫病、控制扑灭并设立应急预案、指导预防为主要职责,我国经几十年追赶,在预防控制能力方面有较大提升,但与国际顶尖水平尚有一定差距,相对于人类疫情防控来说,动畜物种繁多且活动无迹可寻,更不可能实时监管,这给以县乡为主,物种生态丰富的地域防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总的来说,国家与省、市级因人口密集,野生及家养动物较少,且发达城市布有严密的动物防控机制,防控体系效果较好,防控能力趋于完善;县、乡级因为人才的缺失,地理环境等各因素,防控体制较差,应当予以重视。

1.2养殖管理

对于人为养殖的畜禽类动物,养殖过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成本是反映养殖户的积极性及市场反响的决定因素。为了减少投入,控制成本,多数养殖户的养殖密度过高,使得养殖棚内温度,湿度等指标与标准指标差距过大,容易滋生细菌及病毒传播。当前我国还是以个体小作坊养殖模式较多,缺乏严谨标准的养殖指导,且因养殖场地较为分散,使得政府虽认识到了严重性,却无法有效的进行管理,政策与工作指导无法落实,使得疫情一旦开始传播,便可形成流行性暴发,危害人身安全、造成养殖户经济损失。

1.3疫病检测

由于养殖场地受成本所控,较多的养殖户都会选择混养,即不同种类、不同日龄动物处于一个环境,由于日龄较小的动物还处在发育阶段,免疫力弱,较容易受病毒的侵入,一旦疫病暴发,会造成不可控的传播。且养殖条件环境差,不利于疫病的检测,在疫病早期,养殖人员很容易忽视病情,发展到中期的疫病就很难被扑杀了。

2动物疫病防控管理面临的挑战

2.1工作难度大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我国禽类肉食产量7649万t,且该数字还在逐年增长。如此庞大的需求量不仅加大国家监管上的难度,更增加了动物防控的检测力度。以及随着经济贸易进出口而增加的动物疫病种类,都给动物疫病防控增加了困难。目前我国畜牧养殖业仍以中小型养殖户占主要比重,但由于缺少防疫意识,防疫技术,加上扑杀偿报体系不健全,导致我国县乡防控体系的补救重点还是应该放在乡村小型养殖教育上。

2.2基层防控人员不足

根据贵州省动物疫控中心统计,在全省一百多个县级疫控单位中,仅有不到30个实验室具备病毒检测能力,一方面是县级资金较少,设备落后且配置不齐,检测功能单一。另一方面,基层环境差,防控人员需要长时间处于一线进行危险的工作,可能因带病动物的攻击感染上病毒,没有专业的处理团队,无法第一时间得到医治。且基层人员工资较低,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缺少完善的奖赏机制,职位变动少,没有上升空间,都是基层一线缺少年轻人才的原因,使得县乡村难以开展有效的防控管理。

2.3管理模式老旧

当前动物疫控技术陈旧,新技术普及不到位,工作效率低。当前实验室仍以检测重大动物疫病种类为主,侧重于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对新疫病的研究和检测动物疫病种类数量上精力不够,检测方法落后。基层实验室人员在专业上难以精进,缺少学习深造的机会。

3做好疫控管理的建议

3.1充分贯彻消毒制度

应对圈舍进行彻底消毒,进而来对疾病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工作人员在进行消毒工序前,应对圈舍内部进行彻底清扫,将圈舍里面的杂物清理掉,保证消毒杀菌目的能真正实现。要对动物养殖区的进入车辆及人员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病原从外部传入。消毒期间,应选择过氧化氢、氢氧化钠等消毒剂对墙壁、地面、车辆等进行消毒。进出人员则可以消特灵、酒精等消毒剂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应定期更换消毒剂种类,防止出现病原耐药性。

3.2实施封闭管理

为了能进行高效预防,养殖场应采用封闭管理的模式,充分发挥生物安全隔离的效果,防止病原传入。养殖场的厂址选择应合理,尽可能远离交通道路及居民区,排污、通风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完善,功能分区的设置应合适,于生产区、生活区之间建设隔离设施。认真做好灭蚊虫工作,将养殖场内及其周围的寄生虫有效杀灭,将养殖场周围容易导致寄生虫滋生的杂草清理干净。对养殖场出入进行严格管理,外来人员及车辆应禁止进入场内。如果需要引种,应进行大约1个月时间的隔离饲养,未存在病原后才能进行正常饲养。

3.3不能喂食泔水

有临床研究发现,泔水非常容易传播病原,所以有关部门也颁布了各项针对性文件,采用泔水所喂养的生猪,是很难获得动物检疫证明的。泔水中存在较多的病原,要想将泔水中的病原有效杀灭,需要对所接触的全部器具进行高温消毒,同时消毒时间应超过0.5h。所以为了对病原传播进行有效预防,禁止采用泔水喂养是最有效的途径。同时在日常饲养期间,可以适量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A等,进而来有效提升生猪中性细胞、淋巴细胞的病毒灭杀能力。

3.4落实基层工作措施

3.4.1春季防控。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也是人流交互密集,容易传播人畜共患病的时节,国内几次大疫往往都是借由春节前后密集的人流传播。因此,只要在此节点重点布控,就能起到防患与未来的作用。重点开展牛羊猪口蹄疫、小反刍、禽类新城疫等常见疫病的采样工作,并及时送样检测。对犬包虫病多发的地区落实“月月驱虫、犬犬投药”。并设置驱虫台账,对驱虫后的犬粪采集样本进行检测。3.4.2做好宣传。按地域将居民拉进社区微信群,做好疫病的宣传工作。在人口密集区域及目位置投放宣传标语,以实时提醒居民,调动他们的防疫积极性,灌输防疫的重要性。3.4.3排查检测。严格遵守“早发现,早报道,早处置”的疫情处置原则,对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畜禽,应当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标准,按规范处理,做到不出售,转卖,烹食或随意丢弃。排查应当严谨,不漏排一场一户。3.4.4坚持消毒。每日对养殖、交易市场、运输车辆等防控重点区域展开消毒灭源工作,并教导养殖户、交易市场贩商每日做好防范,防止发生疫情扩散。3.4.5养殖监管。督促养殖户业主做好消毒、门禁、封闭饲养等防控措施;明确责任,专业技术人员实施分片包干和“一对一”监管责任制,以进一步落实网格化管理,全面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3.4.6动物监管。对外地或国外引进的种动物,必须持有产地检疫症、检测报告、审批表三项证明。且需对其进行申报审批,隔离观察方能引进。对违规私自调入者,按照《动物防疫法》严格处罚。在屠宰环节,对“瘦肉精”等违禁添加剂进行严密监督把控。3.4.7运输管理。对于运输工具,强力推行“一车两牌四证一码一台账”管理模式,一车指贩运人员车辆需持有车辆备案表,两牌为工作人员需佩戴工作牌及标明贩卖动物的标识牌,四证指的是动物贩运证,动物产地检疫证、动物免疫检测证、贩运人员身份证,一码指职场准入码;一台账指动物贩运台账。坚决维护贩运条件及车辆备案等级,并在装卸前后清洗消毒,严格把控肉食流通防控。3.4.8厨余监管。对餐厨剩余的垃圾禁止随意丢弃、喂食动畜。做好监管,降低疫情传播风险。3.4.9非法监管。严格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以监督检查,实地暗访,检举揭发等方式,对辖区非法调入等行为进行严格的排查。防止违法人员因偷奸耍滑,导致疫病传播。

3.5巩固基础加强防控

在维持现有防控建设的基础上,增加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动物疫病防控建设。完善现有机构内的编制,加大投资力度,提高一线人员的待遇,设置职位晋升,安排学习等方式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对现有的防控人员,可以减少其他派行任务,专职于疫情防控。从各方面入手,加快实验室的建设,提高标准。搭建大数据网络平台,利用信息化软硬件,掌握大数据分析思维。实现防控的信息化、智能化、实现“互联网+疫控”的现代化防控模式。

3.6提升防控预警能力

鼓励各地有实力的实验室大胆申请经费,合理利用资金,开展有效率的动物疫病研究,县级实验室可申请到市内或省内参加讲座会,交流经验。以大带小,落实疫控的专业性。由于当前种类繁多的养殖畜禽、病原体变异、野生动物疫病的增加,省、市、县各级都应及时更新各项知识,多多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疫控优秀论文,更新数据库。以避免因数据缺失所带来的防控疏漏。

4结语

目前我国基本建成分工明确、层级清晰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由国家,省,市,县四级构成,具备一定的检测动物疫病能力。防控防疫部门应重视现阶段动物疫病的现状及遗留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提升市民及动畜工作人员对动物疫病的安全认知,增强安全体系的构建,改变传统的动畜养殖管理方式。加强新时代疫病防控体系的建设,从改变动物疫病防治理念,落实基层工作措施,由大见小,不断探究现代化的科学动物疫病防控管理模式,为实现我国畜牧业繁荣稳定、维持野生动物种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连玉霞.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策略[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05):15.

[2]肖萍,陈莉,黎军,等.加强畜牧兽医管理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探析[J].畜禽业,2021,32(05):38-39.

[3]周桂荣.关于加强后疫情时代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建议[N].鄂尔多斯日报,2021-05-17(003).

[4]邓进生,黄祖邦.春季动物疫病防控早知道[J].吉林畜牧兽医,2021,42(05):119.

作者:霍应栋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郭城驿镇畜牧兽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