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管理学课程思政困惑与路径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管理学课程思政困惑与路径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管理学课程思政困惑与路径浅析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之举。作为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思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管理学》在落实课程思政中存在着课程思政元素如何构成、何时融入、怎样融入的困惑。教师只有通过思政元素挖掘、教学逻辑构建、课堂模式扩展、信息化工具使用等路径把课程思政落实做细,才能全面提升《管理学》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思政;高职教育;融入途径

《管理学》是高职教育中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将先进的管理学理论应用于工作和实践,在培养多层次、复合型高职人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较于本科层次教育来说,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讲求实操性的课程。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如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培养有坚定政治立场,有积极、乐观价值取向,有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的当代合格大学生的历史重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为高校各门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道路。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思政的困惑与解决路径探索王鹤霖(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小哨650212)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之举。作为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思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管理学》在落实课程思政中存在着课程思政元素如何构成、何时融入、怎样融入的困惑。教师只有通过思政元素挖掘、教学逻辑构建、课堂模式扩展、信息化工具使用等路径把课程思政落实做细,才能全面提升《管理学》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思政;高职教育;融入途径课程思政建设,要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为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提供了行动指南。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管理学》不仅是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人生引导课程。只有在《管理学》教学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遵循“三全育人”规律,才能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锤炼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所需的管理技能与素质,由此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管理技能、完整人格道德与优秀职业素质的社会活动参与者和主导者,才能更好地让高职院校毕业生尽快融入到快速变化、纷繁复杂、不断融合的竞争和合作环境中。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按照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达成“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深刻挖掘思政元素。通过密切联系国家社会发展实际,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通过联通管理原理的知识性和实践的感受性,促成学生追求卓越和进步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和人文精神,形成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这是推进“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二)是顺应学生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管理学》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在推进课程思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开设时间优势。这门课主要在大一上学期或下学期开设,该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人生目标定位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开设《管理学》课程,能够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2.课程育人优势。课程思政需要将显性的知识传播融入隐性的育人过程。《管理学》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表明,这门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思维塑造、伦理素养、职业态度养成密切相关。例如,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巧妙融入中国古今优秀管理思想、经典管理故事,通过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元素浸润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信、行,使学生在拥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培育深厚的人文底蕴,从而促成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教授《管理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能够为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后续学习乃至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完善《管理学》课程建设的重要推手

强调《管理学》视域下的课程思政,不仅基于解决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和学生道德认知与管理实践脱节问题的考虑,更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和应用人才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注重的是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让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自然长出,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行。而传统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大多习惯于以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为主线,向学生教授管理的理论知识,灌输管理思想。授课内容较为机械和枯燥,学生体验感和获得感不强,课程思政的成效更是微乎其微,这也成为了《管理学》课程建设的短板。如何将科学工作、智慧管理的思想理念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如何通过课程思政进一步体现这门课的实践属性,成为《管理学》课程思政的突破点,也是完善这门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管理学》课程思政的困惑

(一)课程思政元素如何构成

课程思政元素在不同专业课程中结合和呈现形式都具有差异性。但由于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钻研力度不够,加之学生的认知还停留于过去枯燥学习相关思政知识的层面,因此,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管理学》课程思政的元素虽有一定的认知,但仅仅只对其单纯堆砌,对于如何进行挖掘、组合及呈现等问题普遍感到迷茫。部分教师则认为只要讲一些政治理论和思想,讲一些国家大政方针,就达到了课程思政的目的,使得课程思政在落实中流于说教、流于形式。

(二)课程思政元素何时融入

《管理学》课程中,课程思政元素多而散。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将课程思政元素在课堂上机械嵌入教学,将章节内容与思政元素简单揉和,或者在课前或课后布置成传统形式的作业,让学生往往感觉比较突兀和生硬。而在课程实践环节中,课程思政元素就更显空白。如何突破原有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增强人文关怀的力量和温度,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目的,有待教育者的不断探索。

(三)课程思政元素怎样融入

思政元素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传统的讲授为主,辅以案例讨论、课堂提问等。学生很少能走出课堂去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侧重的是学生实践技能的养成,因此,如何将《管理学》课程实践化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举措,如何真正让课程思政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是管理学课程思政融入的重要探索。

三、《管理学》课程思政的解决路径

目前《管理学》课程的主流编排方式主要是按照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进行编排。根据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梳理,可以将《管理学》的课程思政元素主要划分为如下大类: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史”、国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等。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在整合这门课程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基础上,形成以课程实践为核心的“《管理学》专业知识+思政元素”体系。将《管理学》知识技能和思政元素以课程实践的形式相结合,通过“三段式”教学逻辑、“三课堂”协同模式及信息化手段赋能,实现课程育人目标(见图1)。

(一)以“三段式”教学逻辑提高课程思政实施成效

“三段式”教学逻辑,即场景再现、理论升华和实践落地。1.场景再现。根据学生学情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以教学案例、讨论、课程资源等形式巧妙融入课程内容,有问题有思考,深度融入。2.理论升华。将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对课程思政元素在问题解决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总结和升华,形成思维模式和价值认同,转化为“可复制、能迁移”品质和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3.实践落地。通过自身感悟,与生活和工作场景关联,在实践中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学习,将良好的价值理念真正在做事做人中加以体现,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培育系统化、战略化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将《管理学》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成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拓展并延伸至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融入其中、乐于其中、学于其中、变于其中。换而言之,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坚持不懈、严谨认真、踏实勤奋等优秀品质,就是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中最好的体现。在“三段式”教学逻辑的指引下,课前学习和课后任务将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课程思政不再拘泥于课堂理论学习,这将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实施成效。

(二)以“三课堂”丰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途径

拓宽课程思政融入途径,提升实施成效,打造一个全过程、多层次、立体式的融入渠道势在必行。在立德树人总目标的要求下,以“三课堂”协同育人模式为切入点,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途径。1.以课堂教学为第一课堂。引导学生从《管理学》学习中探索出与思政元素相关的内容,进而“润物细无声”地实现育人目标。在教授《管理学》专业知识的具体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互动式交流和批判式讨论推进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教学视频播放、沙盘游戏、情景演示等,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甘于奉献、不懈奋斗的人生态度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自信心,有效突出课程思政实效。2.以课下参与为第二课堂。通过系列讲坛、活动策划、社团活动、视频录制、知识竞赛、素质拓展等,在参与组织和策划相关活动的过程中积极践行管理学知识,通过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进一步锤炼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历练不畏挫折、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鉴定政治认同和理想信念。3.以假期实践为第三课堂。提高思想觉悟和管理实操能力,结合具体学情,以“三走进”为契机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通过走进农村、社区以及企业,将课堂教学的成果充分实践于农村、社会和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用《管理学》所学原理和思维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生涯的适应能力。在“走进农村”实践中,通过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充分依托例如关注农村基层组织问题、农村社区治理问题、乡村产业发展等假期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关注“三农”,关注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在基层的实施情况,引导学生知农爱农,近距离接触“三农”榜样,以优秀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官、扶贫干部作为校外导师,逐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走进社区”主题中,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效应,协助学生通过走访当地街道和社区,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在社区的实施情况,引导学生进入理解和探讨社区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智力支持,助力社区建设。在“走进企业”实践中,通过企业参观交流、学徒制实习等途径,让学生所学知识真正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转变为实践,将优秀的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得到转换与锤炼。在“三走进”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假期社会调研和实践活动,撰写书面报告,将所学《管理学》知识应用到社团管理、活动组织、求职活动等具体实践中。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强化家国情怀,锤炼科学管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懈奋斗的企业家精神。

(三)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促进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随着教学信息化发展走向深入,在防疫常态化情况下,通过混合式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是《管理学》课程思政的着力点,也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结合课程实际,一是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为支撑和保障,丰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途径,提升教学有效性。改变过去纯理论教学的弊端,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用好用活各类在线课堂、微课、慕课、微信群、QQ群等,开展“翻转课堂”“讨论式”学习等,提高师生的体验感、参与感和互动感。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对涉及到的管理问题进行深度思考。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等形式,将课程思政元素更好融入到“三课堂”协同育人模式中。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手段,赋能《管理学》教学。加快信息化教学升级改造,以实际管理场景出发,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手段。例如,以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及工具为依托,对接行业发展需求,通过引入管理模拟教学平台,以信息化方式跟进管理流程,收集管理数据,通过对获取数据的分析,形成有效结论,进行智慧决策。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改进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流程,重新思考和设计传统的业务管理流程,发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以此培养学生的管理智慧。

四、结语

在《管理学》教学中积极落实课程思政,是落实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课程思政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课程思政的内涵,从思政元素挖掘、教学逻辑构建、课堂模式扩展、信息化工具使用等多路径将课程思政具体化、生动化。通过将思政育人融入教学各环节,扎实推进《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培养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王鹤霖 单位: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