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浅析

摘要:《管理学课程立足于为社会培养专业化的管理人才为目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现今社会人才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而有效的管理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高校设置的《管理学》课程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之外,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使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发掘《管理学》课程思政的价值,通过运用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管理学》课堂教学之中,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实现“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完成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教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管理学》;教学改革

1《管理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1.1践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现今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较为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学生情商的培育工作,没有注重学生健全品格和人格的培养,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虽然在大学课程中也设立了诸如思政类的专业课,但是作为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也要践行思政的教育目标。要认识到专业课程不仅仅是传递理论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这是目前高校《管理学》课程改革所要践行的人才培养的基础性目标。

1.2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

在《管理学》课程的基本知识中,都蕴藏着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如中国共产党人优秀的领导智慧、抗日过程中主要的组织工作、对于地下党人的激励方式等。在《管理学》教学中,对思想政策教育的形式摄入较少,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诸如计划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基本的管理素质,存在着重学科基础,轻政治理论等问题,对于思政教育的展开不利。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管理学》课程教学之中,结合课程专业理论知识,不仅提升学生运用管理理论和管理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为企业、为国家培养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管理者”,为最终在课程教育目标上,使专业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让专业教学更加赋有内涵,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管理学》课程思政的改革路径

2.1重构《管理学》课程内容

现今《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主要以五大职能为基础,主要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五个方面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上以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较少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党的政治理论。因此需要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发挥思政知识在对学生人格培育上的重要作用,提升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如在讲授管理的理论基础这一章节时,即可从我国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兵法》等国学经典中发掘出诸多的优秀思想,以此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在《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上,还可以融入社会的前沿发展趋势,如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网大数据等案例,通过企业管理前沿发展的介绍,提升《管理学》课程内容的创新性和时代性,让学生充分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和敏锐性。总而言之,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管理学》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改革,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变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重构教学内容,将思政理念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去,提升“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实现“德业”融合的教学目的。

2.2改革《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

2.2.1采用问题式探究学习方法。教师在上课前可以进行问题和活动的设计,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将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从教师变成学生,从教师单方面的传授为主,变成学生主动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掌握课程所学的知识点。如引入第二课堂的形式,将学生作为知识学习的主体,教师布置阅读任务,学生课下进行优秀历史书籍的阅读,并写出读后感,课上让学生进行分享,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设计让学生去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的活动,让学生找出辛亥革命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辛亥革命中我们党的优秀革命烈士是如何团结协作的,在遇到问题时是如何随机应变的解决的等。教师在课上可以请学生来回答,并进行总结与反思,这样更易于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问题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运用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认真地进行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的分析,同时考虑好思政元素的有效切入点,不然将会无法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共鸣,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2.2.2发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除了运用讲授法,还可以运用案例研讨、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形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案例,将党的方针政策,国内外重要事件当作素材展开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社会需求,同时认识到完善人格,提高角色认知的重要性。在教学模式上,《管理学》课程改革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机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对《管理学》理论思想进行阐述,对技能点进行分析和系统讲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互联网时代,还可以利用蓝墨云班课,英华在线等学习平台,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线上的互动,还可以引入丰富的网上的教学资源,建立线上案例资料库,将优秀的电影和影视片段作为学生线上学习的资源,通过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学习,促进学术知识内化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2.3强化学生的课外的实践活动。《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学习管理学知识要活学活用,这样才能真正地指导实践。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后通过各种渠道将所学知识进行转化。如从思政元素角度鼓励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教育的洗礼;鼓励学生下沉社区,听社区抗议的故事,体会中国的伟大;让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感受贫困地区的困难,切实理解国家为什么将扶贫攻坚作为主要的方针政策,正确理解政府帮助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意图,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及社会责任感。

2.3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深入推进《管理学》课程思政的改革,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的根本,是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目标要求。“课程思政”作为隐性的一种思想政治的教育模式,要呈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评价体系为支撑。在《管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中,力求对现有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将传统的重视考试成绩为主,将学生的最终测评作为测评主体的方式,改为加入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同时采取考核主体多元化的方式,力求将课程考核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优化和完善。首先,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和标准。“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步完善的过程,不能盲目求快,也不能只看最终的结果不看过程。因此,这就需要在课程评价方式上进行革新,要重视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比如,课程的考核由传统的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70%的形式,改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各占50%的比例。平时成绩由原来的出勤和作业,改成出勤、课堂表现、小组活动、线上学习得分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期末考试应增加试题的多样性和灵活度,增加主观题的比重,既要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着力提高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专业的管理技能。在考试内容上,多设置职业道德的考试题目,将职业道德作为考核的重点内容,可以借鉴一些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形式,设置职业道德的测试题,若职业道德测试得分较低,将取消科目考试成绩。在课程评价标准上,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定性评价内容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的评价。其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原有的教师评价为主的形式,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机制,这样也能更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持有的主体地位。同时,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还可以引入企业和社会导师的评价机制,这样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将变得更为客观和具体。最后,要重视课程评价结果的反馈。课程评价结果的反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完善课程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程总结,教师要在课后进行反思,并积极与学生开展课后面谈工作,了解学生的薄弱点,因材施教的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挖掘更多课程思政的方式,提高课程思政和《管理学》课程内容的结合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3总结

总之,作为专业基础课的《管理学》课程落实“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在目前来说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对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也是一个挑战。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充实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充分研究课程思政的改革路径,提升自身课程思政的能力,遵照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将《管理学》课程与思政理念进行深入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2]刘在洲,唐春燕.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契合性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

[3]于冠华,李敬强.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实现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21).

作者:刘玲 张红 叶舜 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