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共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浅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公共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浅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公共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浅探

高校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课程思政是落实该使命的重要手段。公共管理类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公共部门管理或服务的专业人才,《公共管理学》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思政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本文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总结了《公共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德育目标定位和教学原则,以此为依据进行了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因此,高校各专业课程教师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教学,从思想觉悟、政治立场、道德品质、职业操守等各方面对学生实现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公共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公共管理学》是讲授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如何运用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务服务,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课程,相关理论可以为国家公共治理体系的完善、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该课程属于公共管理类各专业的基础课与核心课,公共管理类专业承担着为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公共企业以及相关教学与科研岗位培养政治正确、思想理论素养高、管理技能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公共管理人才的任务。因此,本课程开展思政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共管理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也非常必要。公共管理理论最初发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中某些理论或前提假设过于偏颇,需要进行客观剖析,且在实践过程中过分强调权力下放、盲目推行全方位市场化改革等。如果盲目照搬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必将脱离中国实际,甚至使学生出现价值观扭曲、思想迷茫。因而,本课程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价值取向的引领,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在批判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和模式。

二、《公共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具体思考与探索

关于《公共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2],是引领中华民族不断前进、实现伟大复兴的旗帜。因此,课程思政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教师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贯穿于教学和育人的全过程,结合专业课程自身特点,挖掘和提炼专业课程中内在的思政价值元素,巧妙地将崇高理想信念的激励、正确价值观的培育融入专业课程,让马克思主义在专业课堂上“发声”、“现行”[3]。本课程思政教学力图在把握公共管理发展规律基础上融合思政教育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政治认同、强化国家意识、保持“四个自信”,达到专业类课程与思想理论课程同向同行、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育人效果。德育目标定位。《公共管理学》课程力争通过课程思政教学为宣传党的大政方针、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制定科学决策等方面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做出努力。为此,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特点和学生培养目标,本课程具体德育目标定位如下: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古人早就论述过德与才的关系:德是主,才是辅。德高于才,谓之君子;才高于德,谓之小人;德才两全,谓之圣人;无德无才,谓之愚人。只有培养具备忠诚守信、正直公道、积极进取、敢于担当等优秀道德品质的青年一代,这些未来公共权力的受托者才可能制定更加公正公平、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才可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国家兴旺、民族复兴大业才会后继有人。第二,培养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信息网络时代,各种理论纷繁复杂,各派言论广泛传播,各种诱惑不请自来,公共管理者必须保持理性客观的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才能增强明辨是非能力,才能抵制错误思想、理论、言论及不法行为,为民造福。第三,培养学生高度的职业操守和素养。公共管理者相对其他职业群体来说更加特殊,他们的某些行为会对社会公众及社会整体公共利益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因此,培养未来公共管理者民主诚信、廉洁奉公、依法用权、公共服务和责任意识等职业操守非常重要。以往的教学比较偏重对理论的介绍,而忽视或弱化对学生公共服务意识、公共责任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课程思政来潜移默化地进行经强化。第四,培养积极的响应行为。公共管理部门及管理者能否及时响应公众的合理诉求并快速做出反应,主动提供反馈及服务是衡量公共管理水平高低、善治程度的重要标准。积极响应行为也是公共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实践中的体现,它需要行动者具有克服困难和障碍的意志力,也可以通过课程思政加以引导和鞭策。课程思政教学原则。课程思政教学必须有规可循,本课程为实现上述德育目标,总结出以下教学原则:第一,忠于。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必须忠于专业、忠于课程。“进行专业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在遵从课程本身教学规律的条件下,在完成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等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4],不应“为了思政而思政”。第二,融合。包含两各方面的融合:一是专业知识与各种德育元素、理念的融合;二是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融合。专业课教师需要围绕德育目标充分挖掘、梳理、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家国情怀、人文精神、法治意识、社会责任等,借助具体化生动化的教学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倡导,或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理想信念,进行价值观引领。第三,激发。要取得好的德育效果,必须想办法激活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养成“内驱力”,让课程思政育人不仅停留在课堂上,还要转换为学生自知自觉的一种行动力。教材和教学内容。课程思政的基础是教材。教材不仅是专业知识的集合,往往集政治性、思想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直接关系到每位教材使用者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5]。目前,《公共管理学》教材还没有“马工程”教材,所以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其他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马工程”教材,如《政治学概论》、《管理学》作为教学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同时,教师还通过多种正规媒体和平台,如央视《焦点访谈》、学习强国App等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或案例,进行整合和二次开发,深度挖掘和提炼案例中所蕴含的主旋律、正能量,引导学生在讨论和思考这些案例时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教学方法和方式。从2018年开始,第一批“00后”进入大学,如今的大学课堂已经被“00后”们“占领”。“00后”大学生普遍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多元化,见闻和视野均超越“前辈”。因此,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必须结合他们的特点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才能提高出勤率、抬头率,实现育人目标。教学方法上,在保留传统课堂讲授法基础上增加评析环节以实现育人目标。教师在系统介绍课程理论和知识时,可提前将与课程理论、知识点相关思政元素梳理挖掘出来,巧妙导入课堂,或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或教师进行解读分析,使学生直接受到主流价值观、主旋律和正能量的“显性”教育和引导。教师还通过在每节课上与学生分享近期时政新闻和热点事件,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发言,以此为切入点开展“隐性”育人工作。此外,探索参观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例如关于社区公共服务这块内容,教师探索了参观教学法,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带领学生参观走访社区服务社,了解公益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有关政策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政府与其他公共管理主体的关系有进一步思考。教学工具和手段上,根据“00后”大学生是伴随移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特点,教学工具上大量增加多媒体视频,如关于市场失灵、公共管理监督、公共政策执行等方面的新闻报道、纪录片等,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课程微信群等分享给学生,这些教学工具和手段能提高课程内容的新鲜度和关注度,教师借机把价值引领元素引入课堂,提供更多思政教育机会。教学考核。以往的笔试考核仅仅能考核学生掌握本专业理论和知识的程度,并不能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评价。因为“对价值观的考核还无法仅仅通过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进行评价。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多方面复杂因素的综合效应,不能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做出简单的结论性评价”[6]。所以,本课程考核设计为过程化考核方式:期末笔试+课堂表现(课堂出勤和课堂发言)+课程实验+专题演讲(报告)。其中,期末笔试和课程实验主要考核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课堂发言、专题演讲(报告)则要求学生对相关案例、政策或事件进行评述和分析,并提出自身见解,从而可以考核学生内在的政治立场、道德观念、价值观等。

三、课程思政的关键

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课程思政开展的实施者和责任人,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善的指引者。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都会影响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要做到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课堂内外要带头遵纪守法、恪守规则、言行一致、为人师表。教师作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才有信服力和感召力。其次,教师要从多方面(学业、就业、交友、心理等)真正关怀学生、帮助学生,才能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内心,增强自身亲和力和吸引力,使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7]。再次,专业教师可以与思政理论课的任课教师、相关专业其他教师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定期的学习交流可以激发灵感,也可以在价值观教育引导问题上保持口径一致。专业课和思政理论课也可以通过联合举办专业讲座、联合辅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毕业论文等形式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提高德育效果。

四、结语

《公共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德育具体目标和教学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二次开发,创新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并立图通过各种形式与思政理论课教师进行合作,形成“合力”,以期达到价值观培养、精神引领、知识传授的教书育人目标。

作者:叶瑜敏 单位:上海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