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公路管理人才培养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公路管理人才培养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公路管理人才培养思路

1基于运输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1.1道路运输业的生产规律分析

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之一。道路运输业的迅猛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促进了对外贸易、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广东毗邻香港和澳门,与港澳地区之间产业互补性强,据统计,粤港澳之间现有的公路跨境通道,交通流量年均增长率达5%,每天客流往来超过40万人,沙头角、文锦渡、皇岗和拱北等公路口岸的过境交通量日均超过6万辆,相互间产生了大量的客流和货流,同时珠三角地区又是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地区,道路运输生产呈高峰周期变化的规律非常明显。每到运输繁忙季节,公路客货运输量比平时成倍增长,汽车运输班线急剧增加,运输企业需要增加大量的临时汽车客运服务员、站务管理人员,道路运政管理部门需要增加运输稽查管理人员加强对道路运输市场的行业监管。调查数据显示,旅客对春运工作最关注的是交通安全管理占50%,其次是市场秩序监管占20%、运力组织协调占17%和运输服务规范占13%。因此,运输企业的用人需求呈高峰周期变化的规律非常明显。

1.2道路运输生产规律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道路运输呈高峰周期变化的生产规律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根据道路运输业的发展以及企业对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必须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适应道路运输生产与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从事道路运政管理、汽车运输企业经营管理、汽车运输运站务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的主要业务岗位群包括:道路运政执法人员、汽车站务管理员、汽车客运服务员、汽车运输调度员等以及其它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二是在运输繁忙期间,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员临时顶岗,以保证道路运输生产有序进行。根据道路运输业的生产规律,学校必须充分考虑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在运输生产繁忙时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2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运行

2.1“旺入淡出,工学交替”模式的构建

“工学交替”,顾名思义就是课堂学习和生产岗位做工交替进行。对于职业院校来说,通过工学交替模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学生顶岗工作获得一定的报酬,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旺入淡出”,是指根据道路运输高峰周期的生产规律特点,每年的“五一”、“十一”和“春运”等道路运输繁忙阶段,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运输管理人员,学校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实时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行业和企业参加生产性顶岗实习。而道路运输生产非繁忙季节,安排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训。同时,每年从1月初开始到6月底,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意向,将毕业生安排到各地有就业意向的单位进行为期6个月的就业顶岗见习,这一阶段的实习与就业接轨,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实习单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撰写案例式毕业论文,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根据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学校安排学生到相关的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进行能力进阶式的生产性顶岗实习。顶岗实习计划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拟定,顶岗实习的岗位主要包括道路运政管理、汽车运输站务管理、汽车客运服务、汽车运输调度等职业岗位,按照“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认知规律,实行由“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相结合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内容随时间进程的不同而变换,确保全方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安排如表1所示。

2.2“旺入淡出,工学交替”模式的运行

2.2.1依托交通行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实践工学交替,必须与行业和企业深度合作,选择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确保“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与“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一一对应,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据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我院先后与广州天河汽车客运站、东莞市汽车客运总站、江门市汽车运输集团、东莞市交通运输局、中山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局、深圳恒誉光明运输集团公司等6家道路运输行业与企业,签订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协议。根据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原则,这6家单位地处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比较发达,具备如下优势:一是道路运输呈高峰周期的变化特征明显,运输业务量大,职业岗位需求量多,在运输高峰周期,每家单位能同时吸纳10名至40名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二是企业规模大,如广州天河汽车客运站和东莞市汽车客运总站都是交通部核定的一级汽车客运站,站场设施和设备齐全,管理规范,学生能全面系统地学习先进的运营管理方法和岗位职业技能;三是合作基础好,行业和企业都具备良好的顶岗实习设施、丰富的实习管理经验和后勤保障措施。通过加强校企合作,选择和建立校外生产性顶岗实习基地,确保学生在运输高峰周期的顶岗实习得以顺利开展,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运输生产环境中锻炼和提高自己。

2.2.2实施精细化管理,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

为了保证“旺入淡出,工学交替”模式的长期有效运行,学校必须建立与工学交替相适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包括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评价标准、校外实习基地管理规定等,保证校外实习基地的正常运行。“旺入淡出,工学交替”模式的运行保障措施如下:

一是成立运行组织机构。成立由学校代表、企业代表、运输行业和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等参与的运行组织机构,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和政策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实习基地。

二是制定顶岗实习相关规程。与企业一起制定学生顶岗实习方案和学生实习指导手册,制定实习生的考核标准及考核办法,制定学校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工作条例及管理办法。

三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训。每次顶岗实习之前,学生要接受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岗位操作规程、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的学习。

四是聘请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学校聘请了行业或企业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为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通过在汽车运输站场的调度、站务、咨询、行包、售票、检票、乘务、安检及行业主管部门的道路运输稽查等岗位上实习一段时间,掌握岗位技能的要求后正式顶岗。

五是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贯穿顶岗实习的始终,学院安排专职教师进入道路运输行业或企业,管理学生的实习,与企业共同合作,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配合企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不怕艰苦、克服困难、爱岗敬业,提高职业素质,树立良好形象。

六是加强学生专项技能培训。行业和企业定期安排道路运输管理专家和一线运营管理人员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专题讲座,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七是撰写案例式毕业论文。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接轨,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和学生的就业意愿,实行双向选择,优先安排学生到有用人需求的单位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学生针对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工作问题,撰写案例式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八是对实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测评,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协作能力和实习报告等进行综合评价,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企业为学生发放薪酬。

九是对实习过程进行持续改进。根据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措施和意见,总结实习经验,对顶岗实习运作方式进行持续改进。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运输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在课程体系改革、“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采取在校内理论学习和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现场教学、结合生产实际问题撰写毕业论文、技能考核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受益。

3.1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有运输行业和企业专业人员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运输管理相关联的实际工作,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由以课堂为主向工学结合的转变。如:我院与广州天河汽车客运站、东莞汽车客运总站东莞市交通局等单位签定了产学合作协议,共建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东莞汽车客运总站每年春运期间,接受我院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达60人,到目前为止该企业已接受300名学生到站参加顶岗实习。同时学院聘请了10名来自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的一线管理人员为该专业的兼职教师,担任现场教学和实习辅导,实现了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近两年,共有10名专业教师轮流到运输行业和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了校内专职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和科技服务能力,专业教师与合作单位共同编写教材3本。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原有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构建了以公路运输管理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

3.2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施“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行业和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一年,给学生带来了如下方面的利益:一是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良好的实践条件,通过运输高峰周期的企业顶岗实习,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在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的工作中,完成从学校学生到运输企业生产管理一线运营管理人员的角色转变,掌握岗位职业能力。三是在实习过程中,校外实习辅导教师和企业员工用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的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影响教育学生,用企业严格的管理和敬业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的习惯,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根据实习岗位和时间给每位学生发放酬薪,使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五是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使他们有优先被企业录取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就业率。2009年该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为99.7%,2010年达到100%。

3.3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一是企业在运输高峰周期有大批固定的高素质专业学生临时顶岗,保证了道路运输生产的有序进行,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二是用人单位通过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考察与评价,可以遴选到合适的学生到本单位工作,节省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三是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能获得来自学校提供的各种管理、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近两年,学校为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共培训道路运输管理干部、道路运输安全管理人员、汽车客运站务管理人员、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人员达2850人次,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4结语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我国道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运输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运输企业的结构调整以及综合运输体系的完善,必将对公路运输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有了新的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新的要求。实施基于道路运输高峰周期的“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道路运输业培养出大批量的高技能人才,促进道路交通运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