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自然保护区实行共同管理制度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物质财富,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效率,减少自然保护区管理过程中的纠纷,是目前自然保护区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此,首先介绍了自然保护区共同管理制度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自然保护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加强共同管理制度的应用,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共同管理制度;社区共管
1自然保护区共同管理制度的重要意义
共同管理制度是指2个或2个以上的管理主体,针对一个管理对象的具体管理工作,通过协商、讨论、权利与职责划分的形式,明确自己在管理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正确行使职能,将管理细化到被管理对象运行过程中的方方面面[1]。对于自然保护区的共同管理,主要是指借鉴西方国家相关经验,通过社区共管方式,将自然资源保护区内的各个利益主体划入到具体管理中,通过平行、平等管理方法,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地貌复杂,很多地区自然保护区在保护过程中存在主体不明确、管理职责模糊的现象[2]。建立共同管理制度意义主要体现在:(1)改变传统单方管理制度的弊端,提高各个利益主体对自然保护区管理规章制度的认同,吸纳各个利益主体的管理意见,提高管理计划与规定制定的民主性与科学性。(2)降低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困难程度,减少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自然保护区管理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自然保护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日常管理主要采用单边管理的办法,政府是管理过程中的绝对主体。但政府的公共行政资源有限,很难覆盖到自然保护区的方方面面,对共同管理制度的认可度比较低,一些工作人员甚至认为共同管理就是“夺权”。(2)在探索自然保护区共同管理制度过程中,全盘照抄西方社区共管制度,忽视了我国国情,没有对社区共管进行本土化改造。实际共同管理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程度的不适应。(3)一些自然保护区在建立共同管理制度后,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措施,导致各个管理主体行为受到约束,与管理标准不一致,影响了共同管理的统一性与标准性。(4)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共同管理制度建设缺乏统一性原则,不同管理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没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导致管理科学性受到影响。
3加强共同管理制度的应用,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
3.1持续深化共同管理制度改革
自然保护区中涉及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多种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政府要发挥在管理中的基础作用[3]。一方面,政府在共同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意识改造,既要提高对共同管理制度的认识,又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与职能意识,明确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科学认识权利;另一方面,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部门要不断深化传统管理制度改革,发挥社会组织与社区组织作用,协调好自然保护区与当地民众之间的关系。
3.2加强自然保护区共同管理制度的地区适应性
第一,科学借鉴成功管理经验。全方位、多角度借鉴外部成功管理经验,在看到社区共管制度优势的同时,也要分析社区共管制度使用的法律与文化环境,并针对社区共管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分析与研究,加强对外部经验的全面了解。第二,对社区共管进行本土化改造。我国自然保护区共同管理制度不能全面等同于社区共管制度,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属性,在制度优化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户籍、土地流转手续、法律因素,协调好自然保护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3.3加强对共同管理制度的监督
3.3.1加强对通用管理权利的制约。提高自然保护区共同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还需要对共同管理中各个管理主体管理权利进行制度上、法律上的制约,将管理权利规范在法律与制度框架内,建立与推行民主制度。各个管理主体背景、利益、组成人员的文化素质不同,对管理目标的理解程度不同。管理组织要从制度上确定各个管理主体,在行使管理权力过程中,通过程序与制度建设,减少违法违规操作空间。3.3.2加强对管理过程的监督。提高自然保护区共同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还要加强对各个管理主体的管理活动监督。(1)加强管理活动的外部监督,通过社会组织、政府、审计部门等审查管理组织活动。(2)加强管理活动内部监督,设立专门的督查人员,监督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程序、人员、执行情况。(3)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扩大自然保护区共同管理的群众基础,使民众参与到具体管理活动过程中。3.3.3畅通民主协商渠道。自然保护区共同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不同的利益主体,秉持精诚合作精神,对管理活动具体安排进行科学民主的协商。一方面,采用协商的办法,倾听不同管理主体的意见,不要忽视任何一个小群体的声音;另一方面,管理组织要在民主的基础上,发挥集中作用,避免由于某些管理主体的非合作倾向,影响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3.4遵循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3.4.1遵循生态性原则,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平衡。自然保护区设立的目的就是保护当地的原始面貌,避免人类活动破坏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环境的天然性,促进生态与人类和谐发展。因而在自然保护区建立共同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政府要将生态性原则作为管理合作的基础,提高各个管理主体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平衡意识。重视自然保护区发展的统一性与协调性,避免由于某一个利益主体的个人行为,影响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和谐。3.4.2遵循公平原则,促进自然保护区良性发展。自然保护区是多种动物、植物的家园,其中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都比较复杂,共同管理组织中的管理人员要秉持着公平原则进行具体的管理活动。一方面,优化配置现有的管理资源,将生态保护放在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首要位置;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到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换关系,避免孤立看待问题,做到人与自然、各个利益主体之间、不同物种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3.4.3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可持续性。总的来说,自然保护区的共同管理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发展角度看待问题,重视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公平性、生态性、持续性。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处理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地区人们之间的关系,引导民众通过共同管理制度表达自己的声音,促进自然保护区和谐发展。
4结论
综上述所,采用共同管理制度,可以扩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群众基础,更加科学地处理自然保护区土地所有权问题。研究自然保护区共同管理制度发展,有助于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从问题角度入手,看待目前自然保护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调整管理方案。因而要加强对共同管理的理论学习,并在具体管理实践中,探索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王艳丽,岳鑫,白雪飞,等.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库页悬钩子野生资源调查及其人工管理和扦插技术研究[J].现代园艺,2019(5)
[2]薛文秀,李海峰,薛文静.健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J].吉林农业,2019(5)
[3]陈传明,胡国建.自然保护区公共管理模式研究———以福建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8(1)
作者:余佩琪 陈永曦 单位:广东从化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