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校企协同育人管理制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快推动“双一流”建设进程,是新时代教育深化改革的成果之一。立足于高等教育育人新格局和新特点的新要求谋篇布局,肯定校企协同育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六个方面阐述校企协同育人管理的发展瓶颈和困境,结合实际,提出四个举措,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管理制度新模式,确保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管理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提出的背景报告要求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路线,应用型大学成为地方高校的主要发展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新时代的新要求推动了高等教育育人的新特点和新格局,协同育人模式呼之欲出,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改革进程的逐渐深化和拓展,要求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相匹配,高等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培养目标,地位有所改观。没有一流的人才,干不出一流的事业。人才是竞争的根本,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掌握高技能,运用高技能,才能产生冲击力,突破发展瓶颈,创造创新,校企协同创新无疑成为时展的“新宠”。校企联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方面,缓解企业“用人荒”的问题,从人力资源上对企业人员流动起到补给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提供从“书本”到“实践”,从“学”到“用”的平台,磨合专业技能。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连接,解决了学生毕业后上岗难,有“文凭”没“实操”的尴尬局面,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节省了时间和招聘成本,也为学生提供了就业的门路。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校企协同育人管理模式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需要试探和磨合,值得商榷和深入探索,如何通过梳理现有的文献材料和已有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进行梳理,分析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瓶颈,规避风险,明确方向,有助于生成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新机制,推进我国校企协同育人管理的科学、健康、有序、可持续的良性运转,加速改革,加大力度,加深挖掘核心协同模式,促进校企协作育人管理制度灵活有度、目标明晰、落稳落实、掷地有声。
2.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研究的集中表现国外对高等院校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在于:认为高等院校协同培养是一种国家行为,政府应当起主导地位。满足学校基本的科研资金是基本保证,提供必要的政策干预和制度支持是企业和国家达成长期战略合作的根本保障。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弗里曼教授。关于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与企业的关系研究。学者贝尔顿•罗伯特认为,学校在课程和研究课题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也要征求产业界专家的意见,邀请学者专家进入校园宣讲先进科技,同时可以和企业协商将闲置的场地和机械设备租赁给学校,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进行实习的机会。总之,学校和企业间要加强互动,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扩充协同合作的内容[1]。
二、校企协同育人管理模式的瓶颈
1.校企合作基础分工不明确,结构不完善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配合的结果。就企业而言,由企业的人事部与学校之间进行沟通,达成初步协议。在实际操作中,具体工作领域与人事部之间的专业关联性不高,制订校企合作的方式和内容直接关联到协同落地的效果和操作难易程度。就学校而言,校企合作并没有形成整体行为,没有专门的部门与企业对接合作事宜。学校部分专业因技能性强,主动与校外对接,没有纳入到学校整体的教学目标规划和顶层设计中,专业性和积极性弱化,动力不足。从专业性的角度看,企业和学校双方应该共同针对专业特色和企业需求进行协商沟通,构建独立运营的组织机构,完善项目的内容和合作方法,促进合作的良性运转和实际落地。
2.校企合作参与程度不深刻,渗透力不强校企合作要实现深度融合,各取所需,就要强化协同育人机制。就企业而言,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主体。就高校而言,培养学生技能,培育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的育人目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对接二者之间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但从企业而言,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在企业运营的产业链中,很难真正做到把学生纳入到管理体制当中[2]。学校在教学中,对于技能的培训无法直接达到学生上岗就能顶岗的状态,学与用之间存在距离。企业和高校之间在合作中未能达到真正的协同,整齐划一,这使合作程度不深,发展动力不足,渗透力不强。
3.校企合作合同约束力不强,执行不到位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根本目的,是经过双方共同商议并逐一商定协同育人的内容,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签订的协议。在谈判阶段,校企双方都很努力,但在实施阶段,企业根据岗位的需要,对输送到岗的学生作为企业的纯粹员工进行使用,合作协议的约束力减弱,甚至成为一纸空文。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因为沟通不畅而导致合作中断,合作关系敷衍了事,对人力、财力、物力、时间成本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浪费。
4.校企合作协调力不通达,效果不明朗高校负责实习的教师到达企业进行沟通协调,输送学生进入企业,到整个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承担风险的工作,程序比较复杂多样,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完成。在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必要的工作内容、安全、住宿以及薪资、保险等,都是对学生的基本保护。在学生实习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需求及学生的工作表现,都需要校企双方不断配合和逐渐磨合完善。因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畅通,无专人负责管理而造成了合作不顺畅的局面。
5.校企合作反馈体系不健全,评价欠科学合理评估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关系着实施效果。学校提供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单单应该停留在只签订协议,派送两名教师与企业进行对接并负责学生的管理,教师因自身的其他教学任务,难以全面顾及实习中的学生情况,只能粗浅地对学生现实表现进行评价,没有做到全程追踪或关键节点的追踪,信息无法全面反馈,这种协同育人考核体系可操作性不高。
6.校企合作退出机制不完备,路径不成熟校企双方的合作是否继续推进和进行是需要在合作届满后协商决定的。对于双方都有意愿继续合作的,双方可以根据拟定合同协商是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如果均无异议,可以继续续约。对于双方有一方不满意,不愿意继续与之合作的,则需要有明确的退出程序,以当次的合作结束作为节点,不再继续合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校企双方的退出机制不成熟,常常无人问津,合作欠佳的企业不知道问题存在的症结所在,合作良好的企业也没有很好的协商意识。在什么时间,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退出,没有系统性的操作方法。
三、校企协同育人管理制度的构建
1.高站位,将校企协同育人理念纳入到政府战略规划中来政府对校企协作育人管理的统筹和支撑,关系到政策的统筹和实施。以区域经济为目标,推动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度合作模式,从战略规划的层面把协同育人纳入到政府工作中来,寻求三方的利益契合点,通过对企业的政策倾斜,减免政策,积极鼓励企业敞开大门,主动进行校企协同育人,增强社会责任,参与育人,参与教育,形成“政府主导、校企主体、学生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
2.大投入,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落实到专人专岗专项上来学校对校企协同育人管理的重视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保障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强化和扩大宣传力度,全面细致地对企业品牌进行分析,师生与企业间的深度互动,为增加接触提供平台,创造氛围,提高校企双方对协同育人的信心和热情。要设立专人专岗专项,保障人财物的顺畅,学校设置专人专岗与企业进行对接,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专业特点,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定位等相关事宜与企业交换意见,明晰理论基础和复合型实践特征,从顶层设计到各个环节,包括规则、制度、目标、方式、程序、评估、反馈、退出等内容,措施能落地,育人能合作,操作能见效。校企双方要对职责负责,保证校企之间信息对称,沟通顺畅,反馈及时,精准落实,使双方意向都能够达到预期。
3.重实践,将校企协同育人核心转向到培养效果上来校企协同育人的矛盾争论点主要集中在育人成本上,企业需要承担人员的经营和管理成本,无形增加企业的负担,从情绪上排斥成为众多企业的诉求表达。学校选送的学生如果能有效的精准对接,根据企业的类型和特点,针对专业特性和学生技能掌握的熟练情况精准选派,就会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成本,同时能够为企业输送劳动力,实现了“开源节流”,保障了企业运行的基本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缓解了校企之间协同育人的矛盾关键点,获得预期的人才补给,学校也实现了送学生上岗的夙愿[3]。这一矛盾的缓解是校企协同育人管理能够开展、实施、深入并长久的原动力。学校也要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方式,获取企业的运行特点和对人才的需求质量,调整课程设置,更好地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撑,为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助力,使学生成为优秀人才储备,实现了校企之间的长足合作和发展。从学生的观念意识入手,加强对校企协同育人理念的传播,使校企协同育人的优势入心入脑,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针对岗位的多样性,学生呈现层次和能力的不同,要有选拔机制,优胜劣汰,在得来不易的危机和紧迫中珍惜实践的机会。学校针对实践活动要给予支持和鼓励,请进来,走出去,让企业的高管到学校宣讲,让学生到企业中参观,从感性上的认知到理性上的接受,使协同育人管理机制坚持经常。考核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评估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指标,可以纳入到奖学金评定和期末成绩上来。
4.全考评,将校企协同育人的良性沟通运用到反馈机制中来考核和评价是确保校企协同育人长效稳定的重要环节和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公开公平公正成为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出口的重要考量指标。效果决定落实的好坏,在考评中,要注重结果,也要兼顾过程,注重育人过程监管和实践成果考核相结合,二者不可偏废。教师要对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在实践结束后要进行全面总结,对于优秀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与此同时,要注重反馈机制的构建,开展多渠道,线上配合线下,调查校企双方的满意度,对既定的问题要及时沟通和解决,不留隐患,积极有效,准确及时。校企协同育人管理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育人,多层次、多角度、多样性育人,实现学校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路径,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管理制度,使合作深入精准,是校企双方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孔伟明.校企合作协同实践育人模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5).
[2]姜晓坤.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2).
[3]许翠玲.“三全育人”视角下的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J].高教学刊,2019(5).
作者:徐冰 李娜 白云涛 单位:黑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