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博士后管理制度创新型改革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博士后管理制度创新型改革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博士后管理制度创新型改革研究

摘要:中国的博士后制度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在探索中建立发展的。二十多年来,博士后制度作为一种培养年轻的创新型人才的制度,为促进我国科技、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科技力量推动,而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曾指出:很多“卡脖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基础科学薄弱,而博士后队伍是理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下一步需继续推进高校博士后管理制度的创新,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为基础学科原始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博士后;管理;创新

近年来,国家和地区不断加大对博士后的支持力度,高校博士后整体招收规模稳步增长,但相对缓慢;国家对博士后的招收条件和程序有明确的规定,山东省各部门对高校博士后招收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各设站高校在博士后招收的程序上严格规范、标准上严格把关,对博士后的在站管理和岀站要求明确规范。博士后在站期可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在招收过程中招收差异明显,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同一高校内部,不同流动站间招收博土后的差别也较大,竞争力强的学科招收博士后较多,竞争优势不强的学科,招收博士后较为困难。

1研究高校博士后就业瓶颈的根本原因

1.1博士后资助资金的日益短缺:博士后招聘困难的实际障碍

国家资助的资金有限,机构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需求很小,专用于教育者的资金也有限。因此,招收博士后研究员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学校自行筹集的资金。当博士后规模较小时,学校可以负担得起。随着博士后招收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资金压力将不可避免地加大。因此,从长远来看,缺乏资金是发展博士后职业的障碍之一。有部分学校的资金来源于聘请博士后项目团队和联合主管,“他们需要招聘,谁雇用他们,谁付钱”。但是,并非每个大学,每个研究小组和每个专家都可以达成共识。主要原因是传统观念的局限性。一些专家仍然坚持“自由就业”的概念。他们把重点放在研究生和年轻的教育者身上,而忽略了最有价值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群体,即使招募了博士后,他们也错误地认为学校应该“付费”。其次,这是更多的心理因素。很多合作导师认为招收博士后主要依靠免费资源就可以完成工作任务,现在需要转变观念,需要自付招收,也是一种心理适应的过程。再者,博士后招收更注重多样化、交叉性和复合性,所以博士后群体更多的由国外或者外校人员组成,虽然跨学科、多样化的培养更有利于学术创新,但部分合作导师习惯性使用自己培养的博士生,疏忽外来博士后的融入。另外,还有狭隘的心理。部分合作导师能够招收博士后,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外高水平阶段,其研究成果和所享有的实验设备都是业内已经领域内稀缺资源,涉及到成果保护以及知识产权的涉密的问题,招收博士后意味着长期性长期性教授以及培养,但博士后本身是具有流动性的,工作两年之后很有可能流向科技研发企业等其他单位,相应的合作导师研究的科研成果也相应流失,同时也为自己培养了有竞争力的人才。

1.2在站时间两年,科研成果产出有限

站在博士的角度来看,博士后工作时间一般只有两年,且资助的日常经费只是发放两年,如果研究的项目和课题没有结项,可继续延期出站继续研究,但是需要自筹经费。对于博士后而言,博士后进站后,需要一段适应期才能真正融入课题组并开展科研工作。况且博士后本身的不稳定性,两年之后择业的问题等诸多情况能够让博士后博士后安心搞科研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博士后在站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科研成果的产出难以保证,出现也多是短平快的科研成果,而对于试验周期长的、基础性的耗时耗力的项目难以产生重大的成果。这有害于国家和地区、企业的基础创新性。此外,部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身专业不是强势学科,吸引力不强,难以招收优秀的博士毕业生,往往吸引来的博士后,水平可能低于本校培养的博士或同时进入学校的青年教师,降低了博士后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样的博士后群体整体影响力不够,形成恶行循环,导致博士后招收率低。

1.3对博士后招收缺乏统一的认识

从整体上看,博士后脱离师资队伍建设,游离于学校人员控制总量边缘之外,再加上与合作导师之间实行松散组合方式,博士后与所在课题组联系不紧密,与所在学院管理不密切,也没有针对博士后的核心学术活动,对于博士后招收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博士后工作是一项整体性工作,需要持全局性的态度,每个部门和流动站需凝聚共识、高度重视、强化扶持,才能不断推动博士后工作的发展。目前,仍有少数学校领导对博士后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深刻认识到博士后工作在学校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职能部门也是疲于基本规范制度,保守性工作,缺乏创新性思维,在整个学校职业发展的总体形势下,对博士后工作缺乏重视度将直接影响到博士后招收力度。

2加强中部地区高校博士后招收工作的对策思考

2.1国家应加大投入,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只有当学校、学科和教师水平高的时候,流动站才能真正具有吸引力。因此,要解决高校博士后招生难的问题,应给予政策优惠,加大投入,加快地区高水平大学建设,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首先,我们需要增加资金。教育和科技资源的配置不能被动地依赖市场流动。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随着经费的增加,博士后单位的指导和教育基地将得到加强。二是加快平台建设,设立更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设立更多的重大科研项目;三是加强政策扶持,现山东省已建立博士后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博士后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在用人政策上可赋予高校用人自主权,高校可开辟一种将博士后制度与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的新形式。也就是将聘用制教师和博士后培养机制有机结合,强化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选拔,从而利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平台,将教师聘用制度与博士后培养制度进行有机的结合,对高学历青年人才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选拔,强化了“优胜劣汰”机制,同时将科研成果统一纳入学校科研绩效奖励范围,激发博士后工作积极性。通过设立新型激励性制度创新高校,为博士后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2.2加强地方对高校博士后工作的支持

地方政府要站在加强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以更开阔的胸怀和更开放的视野看待博士后事业的发展,加强对博士后工作的支持,建立一批优秀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时,应采取自主招生、设立博士后科学基金、提高生活补贴标准、建立留省工作优惠条件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他们作为青年高层次创新人才,将在未来的人才强省、科教兴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发挥新的作用,为高校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3提高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博士后在科研流动站的创新作用

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博士后在科研领域的重要作用。一是严格把握博士后入站关。可以参考教师招聘计划和标准、论文和结果来决定,考核单位在站期间科学地制定博士后招聘计划和选拔条件,并落实入站标准、项目进展、中期评估和课题组验证。第二,加强日常管理。要探索有效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学校、流动站和课题组的三级管理制度,各尽其责,精细化管理,处理入站后不能很好开展研究的博士后。第三,出站的条件是博士后工作的前进动力。但博士后需要在2-3年的短时间内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并取得突出性成果是很困难的,也不利于基础性研究取得成效。因此我们不提倡片面地以论文和成果来判断博士后出站的条件。而是综合考量博士后的日常、科研想法、项目进展、中期考核、以及课题组综合评价等多方面来论定出站结果。在成果方面也要区别对待严格控制入口。并做到“三个区别,一个重点”,即区分不同学科,区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区分传统学科和跨学科,注重博士后人员科研潜力的开发。

3结语

构建高校博士后制度能够有效消除学术隔膜问题,实现不同学科的有效交流,能够推动科技发展和进步,随着我国博士后研究人员数量的不断提升,为科研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保障。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创新需求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开展高校博士后管理制度创新型改革也成为必然趋势,国家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投入力度,同时地方和企业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也要给予高校博士后工作充分支持,在科研流动站有效发挥博士后的创新力量,改善博士后培养质量,为高校博士后制度建设工作能够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保障,将良好的发展提供给高校科技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富荣,周美丽.以人为本在高校博士后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6(15):43-44.

[2]宁云,刘博,郭建英.农业科研院所博士后管理工作的实践与创新——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为例[J].中国基础科学,2020,22(01):54-57.

[3]张震.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下我国博士后制度创新的路径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7):141-143.

[4]李洋,李梦圆,谢滨新.浅谈我国博士后管理制度及其完善[J].药学教育,2019,35(03):1-3+17.

[5]吴玥.博士后流动站在博士后管理中的问题与建议[J].国际公关,2019(06):216.

作者:曹泽玲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