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工程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众所周知,对于一项建筑工程来说,从勘察到设计,再到施工,直至运营,整个过程与信息化已密不可分[1][2][3][4]。如勘察设计引入VAX系列小型机、图形工作站系统、GPS定位系统及GIS数据采集器等,建筑设计将图文管理、知识管理与协同设计相结合,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测信息化控制,建筑工程管理软件的系统化、网络化等均说明了这一点。正因为如此,有学者断定:“BIM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将带来建筑行业自计算机CAD普及后的又一次革命,是一个必须面对、无法回避的又一发展浪潮。”[5]面对当今工程建设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迫切需要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且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因此,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深入信息化教育,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就成为了本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程建设信息化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分析
目前,各行业对信息化人才的能力需求基本一致。如中国联通增值业务部高级经理罗红兰曾说:“除了通信领域专业的技术人才,既懂业务、又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行业才会更具竞争力。”就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下文简称“本专业”)而言,培养既懂设计与施工技术、又懂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信息化人才,对推动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十分重要。具体来说,工程建设信息化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及素质三个方面。
1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
对工程建设企业来说,所聘用的人才首先要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体到本专业的学生,首先就要掌握岩土环境、地下工程结构、地下工程施工及其工程安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这是因为,学生只有在综合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形成一定的认知,才能快速提高在工程现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本专业学生就业后需要快速掌握工程信息化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并应用各种软件,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水平。
2具有达到执业标准的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建设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都应执行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从而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这就决定了企业要求所聘用的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达到相关专业执业标准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应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执业能力的培养上。执业能力的提升不仅会促进学生综合专业能力的提升,而且能提高学生毕业后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3具有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团结协作的基本素质
工程项目信息化实施的工作量很大,既要对工程项目整体把关,又要考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工作条件也相对比较艰苦,加之建设过程中问题颇多,这就要求初入行者能认真工作、不怕吃苦;虚心请教、不留疑惑;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团结协作、共创荣誉。
二本专业当前人才培养体系及存在问题
自2011年金陵科技学院成功申报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以来,该专业共招学生四届,每届一个班,平均每班39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主要由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构成,本研究将结合2014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1理论教学模块
本专业由土木工程专业衍生而来,学生就业后主要从事城市地下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因此,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需体现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本专业的课程结构比例如表1所示,其中,公共课程占总教学课时数的47.5%,专业课程占52.5%。这样的一个比例结构,使专业课程的课时受限,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课时压力。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该课程体系在保证本专业学生基本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兼顾了信息化应用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从学生培养的角度看,课程结构比例及课程体系再完美,也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去实施。由于本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故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地下空间工程的建设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感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教学主要采用传统多媒体教学即“黑板搬家”的模式,这不仅使教育滞后于信息化的发展速度,还影响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2实践教学模块
在大力提倡改革与创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背景下,本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原则,构建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该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实训四大块,尤其是实习实训,从认识实习到技能实习到生产实习再到毕业实习,其实践活动环环相扣。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验室建设水平、各类课程设计和各类实习的过程控制及考核标准能否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应有的培养目标?或者更进一步说,能否保证达到工程建设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目标?事实上,目前在实践环节的培养方面尚有诸多不足,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思考和改进。
三本专业工程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对策
1确立工程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
在分析工程建设信息化人才需求及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基础上,本研究确立了“熟知理论、面向工程、执行规范、宽基多能、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其中,熟知理论是指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面向工程是指学生的就业能力能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执行规范是指学生在实践训练过程中学会执行行业规范,宽基多能是指学生对英语、计算机及信息化技术的掌握能力,勇于创新则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激情的培养。
2构建“新常态”下的工程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培养的初衷和工程实践的发展需求。因此,构建异于传统专业教育,且又保持专业特色并把握未来专业发展趋势的“新常态”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调。(1)传统专业课程与产业需求课程的融合以本专业最基本的知识体系为基础,调研产学研平台及相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信息,充分考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创业型人才缺乏的矛盾现状,形成了以专业教育为根本、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创业为趋势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其中,传统专业课程从大土木专业考虑,保证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宽泛,以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专业特色课程中的软件类课程分层次、模块化,融入到各类专业课程中,以提高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工程信息化课程基于企业工程建设需要,将专业软件与管理软件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创业教育课程则从专业伦理、专业训练、专业意志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专业训练与创新创业训练融合的模块化实践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大力加强学院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本专业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项产学研综合教育平台,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工程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具体培养思路如图2所示。该体系以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紧密结合工程建设项目、科研项目,形成了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以充分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过程的质量。因此,如何加强学生过程化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6]。为保障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需利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发系列信息化支撑平台。
(1)现代教学技术展示平台
目前,大部分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不足,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无法有太多的精力去改进教学方法,这就使得现代教学技术展示平台的搭建显得尤为重要。该平台的建设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由专业软件开发人员开发系统平台;二是由本专业教师提出各类专业动画、视频文件要求,再经过开发整合,逐渐完善该平台;三是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对各类施工工艺、工法等进行虚拟现场展现。这样,教师可登录系统按授课内容链接各类现场状态,学生也可登录该系统进行自主学习,教学效果因此得到保证。
(2)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
尽管已有教育工作者对本专业的实践环节进行了相关研究[7][8],但如何将实践环节落到实处,是目前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搭建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实践教学过程规范且可控的保障体系,实现对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动态跟踪与管理,是避免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的有效途径。如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要求学生每天都进入该平台签到,并将当天实习日志、现场活动图片提交到该平台,由校内和校外指导老师共同监督管理;若是参与产学研平台的科研训练,学生则由指导老师安排研究内容,同时将过程材料提交到该平台,以让老师进行督促。本专业2011级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采用了手机QQ管理平台,效果良好。
(3)学生培养质量评价管理平台
依据应用型大学信息化人才培育目标,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本研究有针对性地建立了工程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该体系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分为三层,即专业理论知识能力层(课堂教学评价)、实践能力层(实践教学评价)和用人单位信息层(用人单位评价)。其中,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其授课过程成绩需综合专家、学生和教师等多因子的评价;在实践教学评价中,其过程材料成绩必须结合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综合评定,其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成绩则应体现对执业标准的掌握;而在用人单位评价中,应强调信息的反馈,以通过反馈分析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四结束语
1现代教育技术是工程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础
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且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强调要“提高、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技能”[9]。由此,学校信息化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阶段,这将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黑板+粉笔”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改变能够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促使学生愿意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享受教育的最新科技成果,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为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的建设打好基础。
2“双师型”队伍是工程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根本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本专业要想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人才,自然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对此,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师资的工程化培养。通过与工程单位的密切合作,一方面把学校教师送出去,培养一批“双师型”骨干教师;另一方面将企业工程师请进校园,走向课堂。如此“双管齐下”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工程建设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质量。
3科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工程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优质的学生应该是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于一体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在工程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化质量主体意识,完善质量内控机制,加强质量评估机构和队伍的建设,从而保障质量评价体系的正常运作。
作者:薛涛 王书明 李圆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