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展览建筑设计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展览建筑的过程中,因为两者之间本身的差异,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对于原有空间利用率低下、内部空间氛围单一、建筑置入新功能面积局促等。本文首先明确了旧工业建筑与展览建筑的定义,仅针对改造过程中的内部空间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对比分析实际项目,归纳总结出相应改造的策略以及具体设计的方式:内部空间在追求形体开放、功能高效、环境氛围舒适的策略下,利用线性划分、空间嵌入、增设活动式分隔等方式增加空间的利用率和趣味性,更好地展现旧工业建筑蕴含的历史与文化。
一、绪论
1.1选题背景
城市建设发展的进程中,许多旧工业建筑被闲置,面临的选择只有拆除重建或者改造更新。由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及推广,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已经有了不少旧工业建筑改造后的成功建筑,如法国Nord-Pas-de-Calais矿场改造文化中心、曼谷SConstruction办事处等。与此同时,我国的旧建筑改造项目也得以引起重视,并且取得不错的效果,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广州“一期一会”美术馆等,均有较好的社会影响与经济收益。但我国目前依旧有许多旧工业建筑,见证了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过后面临着被弃置、被拆除的风险。这些没能成为文物建筑的旧工业建筑,许多都有着空间尺度大、结构稳固、外观整洁的优点,也是建筑改造上的优势,同时也易于置入展览类活动的功能属性。将旧工业建筑以合适的方式与少量的资源消耗,改造成类似布局展览类建筑,是旧工业建筑改造一个合理的思考方向。旧工业建筑改造种类丰富多样,有许多不一样的类别,本文只探讨由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展览类建筑,以展示功能为核心的旧工业建筑改造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改造策略
由于旧工业建筑本身多具有大空间、结构稳固等特点,非常符合展览建筑对于展示空间的需求。同时因为旧工业建筑多具有历史年代感,使得改造而成的展览建筑具有历史感、文化感等优势。二者特性的契合使得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展览建筑成为一个适合的方向。展览空间作为展览建筑中的重点,改造过程中的设计不容忽视。作为建筑内部的主角,建筑空间可以直观地体现建筑内的氛围。在实现旧工业建筑改造功能转换的过程中间,建筑师需要仔细思考与把握建筑空间的变化与影响。通过观察已有的改造实践相关案例,大致可以发现改造过程中不仅需要思考建筑内部的功能、尺度、空间形态的改变,同时也要关注建筑内部注入新功能后与“人”之间的互动与联系。
2.1形态上追求开放
设计中将人放在首位,充分展现对于人的活动行为的思考。人们走入展览建筑中,期待的是在观览与交流行为上的良好体验。这些体验发生在人和展品、人与人之间,也可以体现在展品与展品间的互动上。一个开放的空间形态可以为这种互动体验提供足够多的可能性,增加空间的趣味性。追求开放的空间形态,需要注意的方面有以下三点:1.关注空间上的连续,可以对空间进行线性上的区分,在一定的秩序下体现内部空间的流动感;2.体现空间内的对比,从主空间与次空间对比的过程中使得空间与人的交互更加紧密;3.对于展览空间重点优化,为空间保留灵活可变的优势,使展览空间有更多的可能性,以适应丰富的创作与展览形式,增强人们的关注度。(图1)
2.2功能上追求高效
人们的需求是多种多样且不断增加的,但建筑的空间总是有限的。在合理可控的范围内实现尽可能多的功能需求,也是工业建筑改造为展览建筑时的一项重要策略。追求高效的空间功能划分,可以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对于大的功能区域合理规划,改造项目中不仅在已有空间中加入新的功能,对于原有的空间布局与新的布局进行优化整合,可以使改造建筑功能上更加连续和完整;2.对于功能区域之间的动线进行合理的安排,交通空间的布局如同建筑内部的血脉,它的通畅性将直接影响建筑运转状态的优劣;3.对于各个功能区域内的空间预留和交互利用,让空间具有更多可能性。比如模糊展览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空间功能的灵活变化可以让传统单一的空间衍生出更复杂多样的趣味性。
2.3氛围上追求舒适
展览建筑作为具有观览属性的建筑,自然需要为参观者提供尽可能舒适的空间氛围与环境体验。有时建筑不单单作为展示场地,同时兼具一定休闲活动的功能性。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的改造中,除了追求上述空间形态自由和功能高效之外,同时也要考虑到内部空间环境对于参观者体验的影响,使空间成为一个参观者愿意驻足观赏的场所。追求舒适的空间氛围,可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以人的尺度为标准,观察参观者的行为习惯增加公共设备,在日常观察中增加改善参观者在建筑中的观览体验;2.加入一些自然类景观,如水、植物等,结合建筑自身情况组织景观并小幅调节室内微气候,增加趣味性;3.在原有空间的材料色彩等方面进行考虑与搭配,通过新旧材质、颜色的类比使新空间继承原有空间的特性。
三、旧工业建筑重构内部空间形态方法
重构建筑内部空间形态,是从观览功能的角度下重新审视原有建筑。对既定的结构和空间进行改善与调整,在平面布局满足基本功能需求以外,从空间布局上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让空间具有静态或者动态的不同形式。展览空间内的展品静态分布在各处,同时参观者又在展厅内部动态流动。所以新的空间形态在保障改造后展览空间秩序性的同时,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性引导参观者走完展览。
3.1线性划分——体现空间流动
实际改造过程中,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的尺度往往比展览空间需要的尺度更大。对于建筑内部空间进行有效合理的线性划分,可以适当地吸收部分空间,使参观者对于展品与展览区域的空间感更加准确,同时也为展区布局预留足够的空间以提供往后改动的可能性。具体的线性划分方式可以分为对于建筑内部空间的水平方向划分和垂直方向划分。水平方向的划分是从平面角度利用隔墙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划分,以此使空间更具有流动感与层次感,充分有效地消化利用空间。一般的做法是把建筑中大尺度的空间划分为若干个相互联通的小尺度展示空间,通过平面布局的变化和秩序重组体现空间关系。通常划分的规则根据展品的尺度与布局而改变,不同的划分方式也对展品的效果与展览的氛围有一定影响。(图2)隔墙是水平划分中常见的设计手法,因为其具有轻质、便宜等特点,能在有效划分建筑内部空间区域的同时保留原有建筑的内部空间流通性,便于通风、采光。并且方便以后对于不同展览做出调整,同时又不会破坏旧建筑原有的历史感。例如西安的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建筑最初被用作印刷厂,后经改造设计为文学艺术展厅。展厅整体由廊道、门厅与楼梯相结合,形成观览回路。展品摆放根据其光敏性质进行调整,展厅东侧依靠光廊和窗洞获得明亮柔和的自然光,西侧墙面闭合,间接获得东侧漫反射的光,结合人工照明展示展品。(图3)这种直线的模式中可以保证光线和视线的通透,同时使得展厅的环境井然有序。垂直方向的划分通常是从剖面上对于建筑内部空间重新划分,来获得部分视野的通透并增添空间趣味。或者通过增设夹层将原来较高的空中部分整合为多层,以此调整展览空间的尺度感,满足不同展品对于展览空间的需求。对于多层的旧工业建筑,一般情况下,垂直方向重构的具体方法是拆除部分楼板,打通楼层之间的空间联系。虽然牺牲了部分建筑面积,但换来了更具想象力的空间设计以及独特的展览空间,可以让建筑在其他同类型旧工业建筑之中变得更具个性,同时增加了建筑交通空间中人与建筑的互动性。(图4)
3.2空间嵌套——关联主次空间
另一种消化原有旧工业建筑大空间体量的方式,是在内部嵌套有新功能的围合或者封闭空间。相较于原来开阔的主空间,新嵌套的次空间相对独立又在主空间中相互联系,在保留原有建筑原真性的同时可以有效增加空间的使用率,并且形成新建筑独有的互动体验。通常嵌入的次空间主要作为展览空间的衍生区域,能够对展区内部功能空间进行明确界定的同时保留原有空间的通透感。例如,深圳东海岸大鹏旅游新区的折艺廊,原先的车间中作为保留旧工业建筑特色的黑色盒子,里面加入了具有展览、会议、工作室等功能次空间(图-5)。在新旧材料的对比之中形成人们与历史场所的互动,同时保持新功能区域与原有结构的距离以营造特有的室内环境氛围。
3.3活动分隔——灵活改变布局
现代艺术的展示方式在不断进步,在未来全息投影、VR互动等功能可能会加入展览需求。为往后可能置入的新功能区域做出足够的空间预留,就需要建筑空间本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条件。可调整的建筑空间不仅可以实现展览空间的动态变化,同时可以让建筑适应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以及展览方式。(图-6)一般有效的方法是采用灵活的轻质材料进行分割,如悬挂式或者推拉式隔板。主要在对原有建筑空间进行明确的功能划分与区域组合的同时,可以保证建筑对未来展览活动可能做出的改动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为展览的形式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四、结论
旧工业建筑在改造为展览建筑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对于原有空间利用率低下、内部空间氛围单一、建筑置入新功能面积局促等。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旧建筑改造的效果,使得建筑失去自身的历史感、文化性等特点。本文简单分析了旧工业建筑与展览建筑之间的差异与转换的难点,同时根据已有的优秀案例分析罗列了部分解决的改造设计方式。对于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的改造,可以通过线性划分、空间嵌套以及活动式分隔等方式使建筑内部空间保留通透性、开放性的同时,增加空间与参观者的互动性以及空间本身的趣味性,形成新建筑独有的空间特点,充分利用原有的建筑空间结构,体现出建筑蕴含的历史与文化。
参考文献:
〔1〕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工业建筑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35
〔2〕丁充明.现代展览与陈列[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
〔3〕李亦哲,郭卫宏.浅谈旧工业建筑单体改造与再利用的方法[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5(2):35-44.
〔4〕董婧.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博物馆案例解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5〕何健翔,蒋滢.艺象折艺廊[J].城市环境设计,2014(7):138-139
作者:张刘燕杰 樊砚莹 单位: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