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师钢琴课程美学价值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师钢琴课程美学价值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师钢琴课程美学价值研究

钢琴课程在我国高等师范专业中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师范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21世纪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教育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方案相继推出。尽管对于高师钢琴课程的教育目标早已明确,但依然存在很多弊端。笔者看来,在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钢琴课程既是优化艺术修养的专业课程,亦是传承文化的人文课程,更是开拓审美趣味的情感课程。新时期里我们必须主动思索如何在顺应时展的基础上,将课程美学思想融入于高师钢琴教学中,构建教师与学生全新的音乐课程美学观念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一、课程美学及其意蕴探索

从审美的价值意义来看,我们正处于一个全面审美化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价值的追求早已成为当代社会人的普遍价值标准。由此,从学校教育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借助教育目的、教育过程以及教育评价等进一步提升、完善学生对于审美的追求,并在此基础上改进传统僵化的专业教育模式,使学校教育能够重塑教育观念按照美的规律与架构进行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说,这种教育活动不同于以往传统固有教育模式思维追求对与错的刻板教学,它是在善与真的融合后所达到的审美形式,在学校教育以审美境界为基础的实践活动上,对学校宏观教育形式产生深刻影响。新时期,学校的教育责任不再是“批量化”的集体式教育“生产”,而是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品德教化的同时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实现真与善的审美化终极价值追求。

(一)课程是实现审美构建的过程

当下,对于课程的研究范式早已从传统性的工学模式发展为融合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以及美学、现象学课程再到后现代多元性的论述,已经发展出了多元化的态势,在这样的更迭过程中,钢琴教师要懂得掌握、运用课程美学的智慧,要具备美学鉴赏的能力,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并运用行动准确地表达钢琴教育教学现象,犹如艺术家般从内心深处促进学生对于钢琴专业教学与学习认知的发展。因此,钢琴课程研究要慢慢摆脱传统的学科化编制的束缚,而以更多元性的思维美学、社会学、诠释学、批判教育学等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打破原有思维定势,建立起新的钢琴教学语言和钢琴教学技术。而现实钢琴教育教学中,专业教师将课程视为一种脱离文化环境、社会思潮、政治因素的单一内容,习惯了固定的钢琴专业教学模式,统一教科书,批量培养出无差异的学生,一成不变毫无生气的钢琴课堂教学都是对课程美学的无视。

(二)课程美学对知识的认知和诠释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不断发生结构性变化,“教育”尤其是钢琴教学正在形成一种既根源于以往又不拘于以往的传承与发展形态。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入深水区的高师钢琴专业教学,也呼唤建构能够适应新时代、新挑战的有效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首先,透过对美的认知主体感知客观世界。有关世界的了解,艺术形式仅仅是一种工具似的角色,透过形式所带来的美感来进一步理解客观世界。钢琴专业教学在训练学生自身的审美经验过程中,“移情”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透过虚幻的情境,理解不同层面的世界。主体透过“移情”去理解多元的世界同时,也将自身的思想、情感、情绪等主观性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形式进行表达。而课程美学为钢琴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这种表达创造可能性。其次,课程美学对于美感的探索实质也是知识性的探索。艺术的创造过程也是主体的审美体验过程。人通过艺术的创造再现客观世界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钢琴专业学习拥有了重塑音乐艺术表达的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在获得知识。美感是在知识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课程美学对于钢琴演奏美感的探索实质也是一种对于知识的探索。

二、高师钢琴课程实施现状

中国高校钢琴课程的授课形式大多保持着传统的“一对一”授课模式,从传统授课观念来看,它是符合钢琴教学的一般规律的。但对新时期钢琴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来看,这样的授课形式很难满足未来艺术人才培养标准。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容,内容也会因为形式的多样而变得多元。但目前,从全国高校音乐教育的钢琴教学调查看,大多数高校主要采取这种“一对一”式的授课形式。这种类似于“师徒”式的授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演奏风格富有个人化色彩。但另一方面,这种单一性的授课形式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较被动的地位,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线条思维模式不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未来从事钢琴教育工作的学生来说,单一性的授课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表演思维、教学思维,进而影响其对钢琴课程价值的理解和认知。笔者在针对中国北方地区高校钢琴课程建设和教学调查过程中发现,尽管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但在授课内容方面却大同小异。从基础训练的哈农指法训练再到车尔尼599、849、299、740等练习曲作品集学习,进而到巴赫、肖邦等作品练习,固定的顺序、固定的模式,刻意地强调技能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摆脱不了“音乐家”式的培养思维,钢琴教育与钢琴表演概念界定比较模糊,使得许多学生在毕业后存在钢琴教学技术与音乐教育理念方面的双重缺失,出现择业难的问题。从高师钢琴课程的构建角度看,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培养技术高级的钢琴表演艺术家,而是适应于未来时展的钢琴专门化教师或音乐教师,授课内容不仅仅要注重技术层面的扎实,更要注重教学教法的训练和艺术审美力的培养。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看,钢琴课程是一门深化人类音乐技能、音乐修养的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传承人类艺术文化的人文课程,审美应该是贯穿于钢琴教学内容始终的。除此之外,以培养音乐教师为目标的高师院校,在钢琴课程建设与实施中,教师更重要的是传授钢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构建双向的“教与学”思维,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技术练习。课程美学思想影响下的课程体系构建钢琴课程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项基础课程,在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只有将技术与审美有效地结合,才能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钢琴课程体系。

(一)构建审美化的钢琴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对于教学来说既是起点亦是归宿,它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性意义,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检验的依据。如果将审美理念融入于高师钢琴教学之中,首先要转变课程目标与教学观念。结合教学三维目标观,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首要目标是未来培养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健康积极的艺术审美情趣以及热爱艺术、终身学习的动力。知识与技能方面,钢琴课程作为人文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很好地平衡钢琴技术与钢琴艺术的关系,将知识与技能变为对优质音乐而服务的基础。过程与方法层面,对于高师钢琴课程教学而言,“授之于渔”是构建审美化、科学化的课程目标的重要维度。如此一来,按照当下的三维课程目标来看当下高师钢琴课程:首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钢琴艺术的浓厚兴趣,保持稳定的学习动机,同时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并具有广泛而高雅的审美趣味,对于不同的作品风格、不同作曲家、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见解和分析力;在探索作品美感的基础上,思索作品中的审美内涵并能够将情感外化感染他人。

(二)实现审美化的教学实施

有关实现审美化的钢琴教学实施部分,笔者将其总结了三个部分。其一是多样化钢琴教学形式;其二是钢琴教学过程中突出审美情境;其三多样化的钢琴作业练习。1.关于多样化的钢琴教学形式。前文关于当下中国高校的教学形式问题笔者以管中窥豹的视角大体分析了其中问题。传统钢琴教学中的“一对一”授课形式,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随着高师钢琴课程体系的改革,关于钢琴课程的授课形式也逐渐打破传统固化了模式,小组课、集体课、“一对二”等多种形式授课出现,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合理性的教学形式,相比于传统的“一对一授”课,更加科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2.钢琴教学过程中突出审美情境。这一点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过程,结合授课内容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深入地体会钢琴作品的艺术之美。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肢体动作、表情以及特有的语言领悟作品所表达的艺术内涵。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给予技法的指导,更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结构与审美上的深入分析,理解创作者的美学创作风格和内在的精神内核,这样才不会使钢琴课程沦为机械的技术练习。3.多样化的钢琴作业练习。有关钢琴教学课堂作业的内容要配合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实施,因此关于钢琴作业练习就不能仅仅局限于钢琴演奏技术练习。“听”对于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十分重要,透过聆听可以构建学生对钢琴音乐的敏感度,这其中包括“精听”和“泛听”。一些经典的钢琴音乐作品学生可以进行反复精听,通过仔细聆听感受音乐家作品处理的风格差异,在量的积累下实现认知的质变。除此之外,“泛听”是引导学生多聆听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拓宽自身的眼界,提高艺术审美格局。因此,钢琴教师关于作业的布置更应该运用学生的多重感官,提高对不同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钢琴教案的实施应当与课程美学思想深刻融合

在高师钢琴教学中,教材的选择、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都要与专业演奏学生有所不同,要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为主,选择的作品要有代表性,难度要适中。教案实例1:肖邦夜曲op10-1(可以小组课讲解)加强对于作品相关背景的了解:肖邦一生共创作了21首夜曲,其中两首是没有编号的。夜曲的特点是富于歌唱性,高声部奏优美抒情的旋律,低声部以和声风格组成伴奏织体。作品9中共有3首夜曲,这是肖邦最初出版的夜曲,乐曲的旋律好像是心底最深层的诉说,而不是一般的歌唱,一定要用自己的“心”去弹奏。教学重点:弹这首作品主要教会学生如歌的连奏,声音要达到如歌的、连贯的、圆润的效果。教学难点:(1)手指之间的连奏,要让学生体会到音与音前后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手指力量的转移。心里要使旋律非常legato,手指才能非常连。(2)左手规则伴奏与右手华彩旋律的配合,要找到节奏与音乐协调的感觉。课外作业:让学生多听多看一些声乐演唱,可以从声乐演唱中得到启发,讲究咬字、运气,从而使如歌的演奏更加生动。教案实例2:中国作品《浏阳河》对于作品相关背景的了解:钢琴进入中国虽然只有一百多年,但是很多优秀的中国作曲家在吸收西方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根据中国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很多,其中这首《浏阳河》创作于1972年,原为朱立奇、唐璧光于1951年创作的歌曲,20世纪70年代改编为古筝曲,后由王建中改编为钢琴曲,表达了湖南人民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通过作品的演奏,体会中国钢琴作品在演奏技术方面的特殊性。例如在和声上的特殊性、指法上的特殊性、音色上的特殊性。教学难点:(1)乐曲中段二对三节奏的配合,在左手旋律生动演奏的同时,右手做均匀的音型配合。对于模仿古筝双手交替演奏的快速的大段华彩性乐段的演奏处理。其中有对音色变化的层次把握、手指触键的细致要求以及对踏板的微妙处理。课外作业:让学生学唱民歌《浏阳河》,从民歌的演唱中掌握乐曲旋律的连贯性和歌唱性。 

四、钢琴课程久久为功

高师钢琴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其意义不仅仅是传统技术层面的训练,而更应该是具有涤荡学生思想灵魂和审美价值启发意义的课程,脱离了艺术与审美的追求那便不能称其为21世纪先进的音乐教育。可见,美学价值已然成为新时期高师钢琴课程所追求的新意义,这种意义不是单纯对美的追求,而是透过课程逐步构建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探索中去构建新的审美意义,是在高师钢琴课程中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课程体系,关注学生将情感态度与知识技能和方法有效地融合,进而实现新时期的课程目标。高师钢琴课程应该是为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而服务,它不仅仅局限于课程体系的完善,更是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与实践锻炼的课程,帮助学生在以课程学习为基础的前提下,理解音乐教育与自我和社会的真实关系,从而更好地为我国音乐艺术繁荣服务。

作者:于焱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附中键盘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