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钢琴课程思政教学中三个维度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课程思政教学是当前院校各个学科、专业教学的主流趋势,这一趋势为我们当前应当如何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即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研究方向。本文从我国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抓取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思政教学的角度,阐述钢琴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三个维度,即教师、教材和学生。从当前这三个维度的现状出发论述了在钢琴课程思政教学中需要探讨注意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途径,从而实现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钢琴课程;思政教学;三个维度
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已是我国当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在这一趋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已不再是思政课的专利,而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学科和专业教学中。基于这一背景,如何从学校钢琴教学的角度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或者如何发挥课程思政在钢琴教学的应用价值,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笔者认为,课程思政之于钢琴教学改革有着十分广泛的意义,它的目的不仅再一次强化钢琴教学的知识与传授功能,而且对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艺术人才也影响深远,由此在本文中提出在钢琴课程思政教学中应当建立和完善三个维度,从而更为有效地体现出课程思政的价值。
一、教师教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首先,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需要依靠教师理解和传授。其次,课程思政的内涵在于课程的育人效力,从思想观念改善和创新的角度达到育人的目的。[1]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完善相结合,以德才兼备的师德修养去展开教学,以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格去培育人才,从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当前学校钢琴教学中,主要采用“导师制”,即学生在学期间主要是跟随指定的教师进行学习,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钢琴课程思政内涵传授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德才兼备。其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需要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体现出来。在钢琴教学中,无论是个体授课还是小组、集体授课,都是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引领。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在于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与合必然性。在合目的性方面,教师需要在充分把握钢琴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体现出价值,从培养钢琴应用型、综合性人才的角度实施教学,而无论什么人才的培养都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在合规律性方面,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思想教育规律和钢琴教学规律,将知、情、意、技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思政培养和专业技能教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必须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体现,所以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必须改变原有的钢琴教学思路,从课程创新的角度突出课程思政思维的运用,价值是内容,教育教学实践是形式,只有内容与形式合理,才有利于课程思政的进行,真正地让学生在钢琴学习中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和人生的指引得益于教师的引导。[2]从以上关于钢琴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关键性作用的分析中可以断定,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教学能力,为钢琴课程的思政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地扩大和加深。其具体实施途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表述:一是知识传授的教学思维。钢琴作为一种器乐艺术,没有技术的支撑难以驾驭,同时又包含着钢琴家、钢琴创作、钢琴音乐共同构筑成钢琴文化。自钢琴艺术发展三百余年来,无数的音乐家、演奏家以及音乐文化学者赋予了这件乐器更加深刻的艺术内涵。在钢琴教学中,教师需要从知识广度出发去阐释钢琴音乐,让学生能够接受更多技术之外的文化内容。这说明钢琴教学不只是技术的教学,而是艺术的教学,技术不是钢琴教学的唯一内容。二是思想引领的教学思维。在钢琴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在一首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教学、表演、欣赏等各个环节中,都主要注重思想引领的作用。钢琴音乐创作包含了作曲家个人思想情感的融入和受到他所处于时代背景下社会思想的影响,由此钢琴音乐虽然以乐谱记录、音响外化,但是在记录和外化的过程中却蕴藏着人文内涵和精神。在教学和表演中,教师需要从解读与阐释的角度向学生讲明白、说清楚作品中的内涵与精神,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体会,从而加深对作品的印象,才能够体验和表现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够使欣赏者在音响的聆听和体验中感受到来自作曲家、演奏家内心的声音,由此而引起共鸣。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的思想引领作用无疑是对音乐最为有效地阐释。
二、钢琴作品中的思政内容和内涵
钢琴课程思政教学的依据和载体是教学内容,即钢琴音乐作品。在思政教学前提下,可以说给予了钢琴音乐作品更为深刻的阐释。在以往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作品,即创作背景、音乐要素、演奏技巧、问题解决等。在创作背景介绍中主要说明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以及作品创作的原因,在音乐要素的介绍上,则关注作品的曲式结构、旋律、织体、和声等;在演奏技巧方面主要是教授作品中所涉及到的触键、踏板、八度、和弦等具体的弹奏方法;在问题解决上则主要是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风格问题进行说明和答疑等。由此可以看出在钢琴教学中对于作品的内容更多的关注在音乐方面,而较少的涉及到作品的内涵,以至于学生在弹奏过程中难以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情感态度。而钢琴课程思政教学告诉我们,在对钢琴作品的阐释中,要始终将内涵的表现放在第一位,乐曲中的各种演奏技巧是为表现内涵而服务的。现在的问题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钢琴教学中的关注点发生了转移,忽略了从作品创作思想、内涵表达的角度进行诠释。[3]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思政教学中,对于作品中思政内容和内涵的把握需要教学各主体从教材建设的角度重视挖掘作品中的思政内容及其内涵。这样不仅能够延伸到作品的创作背景方面,还能够体现出作品的思想深度。如在肖邦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中,有必要系统的对肖邦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特点进行分析。如对肖邦生平的介绍,需要从波兰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论述和分析,这也是肖邦个人及其钢琴音乐民族性思想的由来;而肖邦的很多练习曲如《革命练习曲》、根据波兰民间舞曲创作的玛祖卡、波洛涅兹等无不是渗透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在浪漫主义中后期兴起于欧洲各国的民族乐派,同样是从国家、民族的立场出发,充分运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表现出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敬仰,表现出了高度的民族情怀和时代精神,如俄国民族乐派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等人的钢琴作品无不体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情;这一时期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等人更是从国家命运和民族进步的角度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钢琴音乐作品。因此在教授这些乐曲时,通过对作曲家、作品的说明可以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到作曲家实际上与社会时代、国家命运、民族精神同呼吸、共命运,由此在教学和演奏这些作品时,也需要将内心的情感同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精神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中国钢琴音乐虽然起步较晚,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是在内容和内涵方面却有着无可比拟的丰富性。首先从内容的角度看,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依托于五千年中华古老文明,对传统文化有着广泛的继承,无论是钢琴改编曲还是创作曲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如《牧童短笛》《花鼓》《夕阳箫鼓》《百鸟朝凤》等,这些根据中国传统音乐改编和创作的作品正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审美。这些作品都高度的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写意风格,以描绘性、戏剧性的手法表现出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同时在内容上也不难看出,中国钢琴音乐除了具有民族性的特征外,也深刻的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实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如反映建国初期农村的改编曲《翻身的日子》、根据冼星海作品《黄河大合唱》改编的《黄河协奏曲》等作品则反映出了中国人民为了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英勇斗志和拼搏精神。在钢琴教学中,如果单纯地从技术层面上对这些作品进行讲述,那么学生则不能完全理解作品的主题,如果教师能够从作品创作背景、创作内涵的角度进行讲解,则会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情感共鸣的作用进行弹奏,则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从中国钢琴作品中所具有的内涵看,这些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民族性、时代性以及所蕴藏的精神、气质共同形成了中国钢琴音乐与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思想之间的关系,其内涵之处就在于对当代人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即以钢琴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式使这一内涵永远的继承下去。因此,在学校钢琴教学中应当注重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内涵的认识,从作品的理解和阐释中挖掘思政的内容与内涵,通过教学这一育人的途径达到传承的目的。
三、学生的学习意识与修身意识
对于新时期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他们本身作为育人的对象,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接受者。从钢琴课程思政教学的角度看,笔者认为应当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身份角色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第一个身份是新时代的艺术教育的传承者。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不仅专业技艺方面有所突破和提高,更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教育,对音乐艺术教育在传承与内化中产生自己的理解,不断地为艺术注入新时代的血液,成为新时代的艺术教育的传承者。当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仍然以在学校中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为基础,通过对课程思政深入理解,可以在工作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优良品德思想的传播。第二个身份是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学生除了在专业上有所提高之外,还需要在精神层面和思想层面得到不断的升华,如果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树立远大的理想则不会在人生道路上创造出非凡的业绩。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因此要使中华民族能够长期永存,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努力,而要想努力得到回报,就必须要有着继承传统文化的理想和科学的思想指引。由此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传承是一种动力,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通过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思政教学,既能够让学生深入把握钢琴艺术的精神内容和价值,同时又能够从中体会到理想、思想的重要性,从而承担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第三个是社会道德品质的实践者和受用者。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发展,只有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才能够使社会发展得更加和谐。学生需要知道,音乐不仅具有艺术内涵,还有着社会内涵,就是音乐的“和”之效力与“和”之品德,演奏钢琴音乐是一个和谐身心、愉悦身心、感染他人灵魂的过程,同时钢琴教学也是一个让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实践美的过程,这一切的过程都是围绕“和谐”而展开,从个人之和达到与他人之和,从而构筑起社会大众之和,由此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得到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无论是在学期间还是步入社会,都体现出社会道德品质的实践者和受用者身份。从以上三个身份角色的辨析看,在课程思政教学的背景下,作为学前教育学生需要从学习意识和修身意识两个方面来提高自己。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学习的内容不仅在于历史上产生的众多风格的钢琴作品,而且还包括钢琴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由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摒弃“唯技为上”的观念,注重从作品分析的角度去探索作品的思想价值,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逐步达到人文关怀,这样才会使自己的演奏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在演奏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自己的思想和心灵也会得到不断的净化,真正的体现出钢琴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其次就是要有修身意识,南宋诗人陆游临终之时曾告诫子孙说“汝欲学作诗,功夫在诗外”。这句千古名言的哲理性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要想将自己的专业练到一定程度,单纯的从钢琴内部探索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将钢琴之外的,能够有利于专业发展的因素融入进来,加强自身的外延修养才能够使专业提高。由此可以看出,钢琴课程思政与钢琴艺术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笔者认为,学生的“诗外”修养主要是思想、精神、文化的修养,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不断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不断地完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够提高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这也是钢琴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结论从课程思政的典型作用和现实意义看,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将专业教师的教学思维转移到育人上,从而逐渐扬弃单一的授业思想,真正的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在钢琴课程思政教学方面,既要教会学生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和弹奏钢琴的技能,又需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所学音乐作品中挖掘思政的元素,从而达到知识、技能、思想的高度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就将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牢固而不可分割的三个维度,真正的体现出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是关键、教材是依托、学生是主体的“三角”整体,只有充分地认识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方面的关系,才能够真正的体现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思政的意义和价值。
注释:
[1]鄢显俊.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践误区及教育评估[J].思想教育研究,2020(02):88—92.
[2]唐芳云.立德树人:高校“课程思政”价值定位的哲学审视[J].理论导刊,2020(02):121—124.
[3]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50—58.
作者:雷励 单位: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