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音乐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育环节之一。而钢琴即兴伴奏是音乐教育中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传授学生专业音乐知识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为了提升学生钢琴即兴伴奏水平,高校应探索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课堂共同助力学生学习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内容。

【关键词】即兴伴奏;课程;混合式;教学

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不同,它是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其教育理念和思想需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接轨。而音乐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教育环节,是传授学生专业音乐知识和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专业性课程。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我国高校应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构建适应时展需求的音乐教育体系。教育体系的完善需要从课程改革开始,而《钢琴即兴伴奏》是音乐教育中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目前高校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模式单一,无法满足“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为此,高校需积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应用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在线教学方法,从而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本文积极探索新型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深入分析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线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阐述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了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的发展策略,以期将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中,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钢琴即兴伴奏的实际演奏水平。

一、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线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仍是利用传统的线下模式进行课程教学,而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仅用线下课堂教学方式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线下授课时间有限,课后没有系统的辅助资料学习。线下教学需要学校在课时、教室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导致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必须在规定的课时讲完所有的内容,而且在课后几乎没有老师进行辅导。大学课程不会配备辅助学习资料,运用单一的课本,通过老师线下课堂短时间讲解进行学习掌握。部分学生会在课后复习所学知识点,但由于缺少专业的辅助资料,增加了音乐专业学生复习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难度。

(二)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下,钢琴即兴伴奏课程老师在教学时采用的是“一言堂”教学模式。老师以PPT、板书等形式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课前准备好的内容,将理论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导致课堂气氛十分的沉闷,从而让学生对该课程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此外,有些学生在学习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之前没有接触过此类课程,对和声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相对陌生,会出现明显的抵触心理。

(三)缺乏实践机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在开展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时,大部分老师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较少,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内容时得不到实践的印证,从而增加了学生在学习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时的难度。一方面,线下教学需要学校安排教室和课时,如果学校没有安排实践活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老师不会去自行安排实践性教学。另一方面,学校安排了少量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但由于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以教师教学为主导,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意识,不愿参加实践性活动,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提升。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时代需求,高校应摒弃单一的线下教学模式,发展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线下教学模式是以传统教学观念为主导思想,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从而导致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然而,高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后,教师可以在线上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在线下进行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在混合教学模式下,钢琴即兴伴奏课程老师将教学与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同时,利用老师的教学技术科学传授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此外,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应用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专业教学内容简单、形象、直观、趣味地表达出来,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价值。

(二)丰富课程教学形式和内容。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内容比较混乱和零散,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学习。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高校开展了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阅览大量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理论知识,结合其他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丰富教学内容。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慕课的形式,为学生呈现更为全面的教学内容,并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学习、讨论、实践的机会。通过这些方式,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全面系统地为学生阐述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具体内容,并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架构,从而让学生轻松地掌握课程具体内容,并加深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三)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性学习,才能保证学生深入地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在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为了培养学生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立体化地展示了弹奏指法和弹奏技巧,并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提升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思想交流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避免学生陷入思维误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

三、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钢琴即兴伴奏课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一是线上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选择。线上教学方式主要是利用MOOC平台、学习通平台、腾讯课堂等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讲解课程难点、重点。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结合本专业的教育需求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地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对课程内容进行打磨,并系统性地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三是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可以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线上教学活动,可以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设计线上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课程专业内容。线下教学活动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策略。目前,混合式教学方式逐渐应用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但仍需要完善其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来阐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措施。在课前,教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并录制微课视频和编写院本教材。在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师提前准备好线上资料,如线上视频、线上签到、线上练习等。通过线上教学视频,学生能够大概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该部分内容有初步的认知。线上打卡是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去主动学习,而线上练习则是为了检验学生在课前的学习效果。此外,老师在讲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之前,首先在线下课堂进行随堂测验,让学生快速做完简单的5-10道练习题,以测试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为了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将预习的考核情况进行记录,作为该课程的考核项目之一。此外,学生可以针对预习的情况,提出课程内容知识疑点、重点和难点。通过这些课前的措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在课中,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在线下课堂,老师在讲解枯燥的理论知识时,可以举实例进行论述。而且线下教学可以增加实践性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线上课堂,老师可以利用手机端的慕课堂,进行远程直播教学。为了保证线上课堂的学习质量和效率,老师可以不定时抽答问题,要求学生每10分钟签到一次。在线上课堂中,老师应增加随堂测验的次数,保证学生认真地听课。线上课堂还有录制功能,学生在课中未掌握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听录播的形式进行再学习。此外,教师在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均应注重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表达观点,以及加入实践课程,从而使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在课后,拓展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的手段。一是合理安排课后学习任务。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分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让学生在复习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提升弹奏技巧。二是课后辅导。老师可以依托微信、QQ等聊天软件建立学习群,学生可以将问题发在群里面,大家一起探讨,最后由老师给出点评和答案。其三,知识内容的分享。老师通过学习群分享钢琴即兴伴奏最前沿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四、结语

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需求,而混合式教学模式则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线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线下授课时间有限、实践机会少、实际操作能力差等,系统阐述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中的应用价值,并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方面提出了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的发展策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多样化教学和课后知识巩固等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钢琴即兴伴奏的实际演奏水平。

参考文献:

[1]杜佳倪.钢琴与钢琴伴奏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北方音乐,2020,12(24):212-214.

[2]陈波.多元混合教学模式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中的教学实践[J].戏剧之家,2019,(8):141-143.

作者:马赫苒 单位:陕西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