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工商管理人才培训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要求制定,主要骨干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会计学、市场营销、统计学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该课程体系,由通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4大基础模块和分阶段、渐进式教学安排组成。通识基础课程是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各专业在校本科大学生都必须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体育等。一般安排在大学第1~2学年内完成。通识基础课程一般占该专业总学时的40%左右。专业基础课程是指在校本科生所必须掌握的本学科本专业特有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其目的是在修完通识基础课程基础上,为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一般安排在大学第2~3学年内完成。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占该专业总学时的28%。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一般安排在大学第3~4学年完成。专业必修课是指工商管理专业所特有的、在特定专业领域和范围内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类课程包括:工商企业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专业选修课是指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和兴趣,选择一定数量与工商管理专业密切相关的若干其他课程,以拓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课程包括:行政管理、零售企业经营管理、酒店经营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物流管理、创业管理、领导科学、经济写作、专业英语、国际金融、商品学、证券投资等。专业必修课程占该专业总学时的8%,专业选修课程一般占该专业总学时的6%。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交融,动手与动脑相协调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一般集中安排在大学第3~4学年,并贯穿整个大学4年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入学教育与军训、认识实习、学年论文、工商管理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以及课外创新实践环节等。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占该专业总学时的16%。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不合理,而是没有特色和创新。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尽管有些高校根据本校师资状况和教学条件对上述课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也都没有对上述课程总体框架所规定的课程范围和内容做出实质性改革和突破。而囿于这种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就必然会出现应用型本科学校培养出来的本科学生专业技能不及高职高专,专业基础和更精深的业务管理能力又不及研究型本科大学的尴尬局面[1]。
2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不少高校制定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从整体上看大致相同,甚至有些共性的培养目标和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样。如果我们从十个不同学校中抽查其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能很难区分哪个专业是哪个学校办的,缺乏针对性。同时不同学历层次的培养目标界限不明确,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界限也不明确。如不少二本商科院校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试想如果作为一般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那么重点大学应该定位在哪里?硕士和博士又该如何定位?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以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为主的学校要不断地调整办学思路、机制和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确保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2.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2.2.1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从目前的课程设置的知识面看,包含的课程不少,但缺少培养现代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的相关课程。这种宽的知识面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仅仅依靠四年的专业学习要想掌握企业管理的全部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几乎是不可能的[2]87。
2.2.2课程设置缺乏柔性,不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许多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更新慢,而刚性的课程体系设置又限制了课程调整的空间,致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调整大大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3]91。
2.2.3课程结构不完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比例不合适,限制了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课程设置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志趣、需求相互脱节。课程设置往往盲目向一些名牌院校、重点院校看齐,而没有充分地、实事求是地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志趣的学生的特点,难以因材施教,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导致相当部分学生厌学[3]92。2.2.4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的实践脱节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与实践性,实践环节的薄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就业困难。另外各课程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较多,导致课堂教学时间较多,出现实践环节被理论教学挤压的现象。
2.3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
在教学手段方面,大部分已经采用多媒体手段,但仅仅是对“黑板+粉笔”教学手段的一种简单替代,也就是把应写在黑板上的通过投影仪打在了屏幕上而已,并未真正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都在进行探索和改革,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但由于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老师绝大部分是学生出身的老师,缺少工商管理的实践经验,又缺少机会或能力组织和从事大型科研项目,反映在教学过程中,上课主要以书本知识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满堂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适应市场能力的培养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满足市场需要,具有独特技能和优势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3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3.1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对不同层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确定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综合性多学科基础知识,掌握某一类职业生涯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初步具有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操作层所需要的执行力和中层管理者所需要的沟通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面向管理实际业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88。这样的培养目标才能使得供求实现动态平衡。
3.2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为实现以上确定的培养目标,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以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按照“平台+模块”的模式,减少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分类。包括:一是确定“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按照管理学科门类设置,如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二是确定“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三是确定“专业模块”课程。以调查为依据,安排专业主干课程,按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未来所需知识、能力、技能来设置,如企业管理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物流管理模块等;四是突出工商管理专业的兴趣模块建设[2]89。应突出学生在某种项职能的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强调兴趣模块———按专项职能设置课程群,否则该专业就会给人一种空洞化的感觉。对于同时招收工商管理专业二级学科的学校,在确定专项职能管理方向时,要避免与其他二级学科相冲突,因此,可以考虑设置“工业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等兴趣模块,一方面现在企业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较为强劲,另一方面当前这方面人才培养相对较少,很有市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可通过加大选修课比重来实现。
3.3推进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创新
根据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和编写适合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实用性教材。配合课程体系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有所调整。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总体原则,就是在保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条件下精讲理论,延伸实践技能教学。也就是说,先把一门课的整体构架及每一部分主要理论及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这门课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然后,将整体构架分解成实践性较强的技能模块,再配以合适的资料或案例进行技能性的强化[3]93。
3.4提升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有效性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强调实际效果,不片面追求形式,不强调千篇一律,具体教学方法应因课程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应特别重视和鼓励基于问题学习、网络教学、案例教学等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为使学生切实感受企业家及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创业与管理实践,培养其创业创新意识,在发动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研讨会,邀请企业家讲座,聘请商界人士担任兼职教授等形式,使学校成为民营企业家谈道论剑的场所。
3.5加强教学实践性环节的建设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灵活安排实践活动方式;第二,重视模拟实验室建设,为管理情景模拟、会计报表阅读分析、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三、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学校应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展企业界与学院的良性互动关系;第四,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咨询和研究。教师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要主动承担地方经济建设项目和企业咨询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3]93。
总之,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商管理专业必须从社会的需要出发,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学科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其将理论指导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必须在对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前提下,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使得培养的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能实现其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