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2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2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2篇

第一篇

1人才需求的社会环境的分析

按专业的不同,企业岗位可分为三大类别,技术类岗位、管理类岗位以及辅助类岗位,技术类的企业岗位对学历要求最高,而且也最严谨,一般要求专业对口,并且至少要有本科以上的学历,有的企业甚至要求研究生以上的学历。管理类的岗位一般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等,这类岗位对人才的学历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很多都要求至少是大专以上学历。辅助类岗位普遍意义上的学历要求比其他两类的要低。如保洁工人、保安、司机等等,学历往往只要求高中。

2人才核心素质要求分析

2.1专业技术素质

企业人才如果在拥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又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这能够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通过瑞士工人和中国工人装配手表的实例,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不仅仅需要在理论上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还应该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能够让他们拥有过人的技术能力,以应变各种紧急的事情。

2.2社会能力素质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独行侠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现代社会更讲求的是相互合作。因此在现在的社会活动中,需要大家的相互协作、相互沟通,形成共同的理想、远大的目标。因此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越来越重要。

3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3.1对人才的培养缺乏全面性

很多高职院校只注重学校的规模和经济利益,不能够根据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专业的调整,不能够顺应新时代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方法滞后,形成了人力资源的一定的浪费。因此只重视规模的学校,忽略教育的规律,产生了很多的缺点和问题,逐渐陷入了误区内。

3.2只注重专业技术素质的培养

对于学生的社会能力教育不够重视当下,大多数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强调职业技术能力的教育,而忽视社会能力的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校教育方向不明确。很多高校为了给社会直接输送技术型人才,而只对其基本技能进行辅导和强化,而忽略了其他的社会能力。因此在这些学校中培养的学生都是技术较好,但是社会其他能力表现的素质不高,因此还不能够完全符合社会和企业的要求。通常情况下,企业在需求技术人才的同时,希望人才能够有更好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等,这样才能为企业的效率出力。第二,学校没有完全把握好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一些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只进行了简单的规划或者是对眼前利益进行了培训和培养,而让学生缺乏一些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应该加强院校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从专业能力、方法等其他能力上进行平衡发展,不断的完善人才的社会能力。往往很多学生拥有较高社会化能力的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即使在职业生涯中,改变了行业和岗位,还是能够更好的适应和开展工作。

4建立适应企业需求的高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

4.1树立具有前瞻性的高职教育人才培育理念

4.1.1坚持以教育为核心的自主性办学理念

大学在进行办学的时候,除了对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教育,同时也受社会和市场大环境的影响,这种环境对大学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很多大学在办学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教育为本的根基和原则,而是将更多的利益性的东西掺杂在内。因此大学在当今社会下如何更好的办学,更好的生存,需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定位的明确,坚持自己的特色,拥有较高的自主权,辩证的看待政府的干预程度,成为真正的促进人才培养的摇篮。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自己的价值观精神观,才能更好的吸引人才的储备,同时能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大学自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1.2以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为立足点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每年都会给社会和市场提供更多技术专业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问题与国家和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校内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如何能够更好的进行职业技能的提高。这种社会需求促使高校与当地的企业进行联合合作,能够向企业输出人才,同时也能够让学生进行实习锻炼,更好地认识岗位。但是学校应该在此类问题上进行高度的融入性。

4.1.3为人师表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学校要培养良好素质的人才,其师资力量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也是很重要的标准和要求,一些教师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能够更深刻的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能够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能够在各个方面充满正能量,能够更好的爱祖国、爱人民。目前许多学校在这一方面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就是师资力量过于年轻,还没有较高的理念的形成,意识和综合素质还没有达到优异的程度。

4.2构建提高学生社会能力素质水平创新教育机制

4.2.1开创不同的学习平台

很多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学生的实现、就业和校内培训等多方面的关注,能够让学生在正式进入到社会之前,学到更多的技能,尽可能多的提高技能素养,能够不断的增强技术价值和管理等方面的交易,能够不断的在技术性的基础上,增加素质性。

4.2.2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进行专业的技术教育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对专业和未来就业岗位的了解程度,从而明确岗位任务,能够更好的在岗位领域内进行自我锻炼,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4.2.3鼓励学生进行实践

在进行相关的专业技能的传授的时候,学校可以加强学生相关实践的频率,能够让他们不断的认识到岗位的需求和职能,能够更好的进行任务框架的构建,从而完善自身的不足,来达到教学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能够更好的在实际的情况中解决问题,而不是永远只停留在书本上,增强学生的自主和实践能力。

4.3打造雄厚的软硬件设施

各类学校都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校内的软硬件设备,不断的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保障。其师资力量的素质能够提升学生的修养,而其坚实的专业知识能够丰富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不能够忽视师资力量,除了老师向学生传授经验外,也需要让老师投入到实践中,在一段时间能投入到实践,进行更多经验的积累和传授。

5结语

综上,高职院校要明确自身作为职业教育的一员,只有认真研究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树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并根据院校自身的风格与特色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从容实现人才培养的预定目标,这是职业教育精神的时代内涵。作为一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只有把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这一职业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明确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不仅要学习专业技能,还要掌握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和人生经验引导学生,实现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才”的平衡发展。

作者:陈军辉 单位:私立华联学院

第二篇

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背景         

首先,是市场导向性。市场导向性由高职教育和培养的目标决定,对于学生要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要知道用人单位对于某一类的人才需求和相应的职业技能要求不同且经常变化,这对于高职院校人才技能培养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提出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及时调整其工商管理类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等。其次,培养主体的多元化要求。高职教育如果想要促使人才培养和社会就业间的有效对接,必须引导社会资源充分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因此校企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在市场导向也是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下,突出强调了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化,学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及专业团体,针对人才培养内容和过程共同商定,以确保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目标。第三,能力培养的综合性。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通过系统分析职业岗位和岗位职责等,以确定技能、知识及职业素养的培养结构,并据此设计开发工商管理类课程,合理安排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经济社会中生存能力较强,碰上变幻莫测环境时应变能力较好及遇上困难时可以创新性解决困难的综合人才。最后,是工学结合的实践性。各大高职院校工商管理教育中,能否办出人才培养特色,将取决于行业内相关企业的教学过程参与程度。因此,工学结合的紧密程度就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不同专业知识、技能及素质结构的体系等,不应当是同一种模式的工学结合途径,还应当将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内容落实好,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双方共同商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

二、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站在企业用人的实际要求上,同企业间签订好人才培养的协议,由校企共同合作,来制订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相关计划,并据此来共同组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和共同参与到工商管理类的教学过程,毕业后,学生将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就业,这样一种的合作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有利于高职院校在教学中的专业设置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学生的技能训练和企业生产岗位的实际要求、培养目标和用人标准等有机协调起来。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以后,上手快、岗位的针对性及适应能力等都比较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运营成本,如培训成本将会大大降低。而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这种模式有助于学院的专业建设,并从根本上给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就业导向特点。如果高职院校都可以通过这种模式来培养人才,则是最理想的状态。然而从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情况来看,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同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进行了类似培养协议的签订。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被政府所高度重视和引导的行业或企业,在有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才可以促使行业或企业同高职院校间开展订单培养及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2.工学结合的合作教学人才培育模式

工学结合的合作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同行业或企业间共同签订人才培养相关方案。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交替安排学生的在校学习和企业的生产实践,是一种学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实践做法通常是:第一种,学生在校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如一学期或者一年、二年以后,再到企业去进行生产与实践。这样学生可以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企业的生产实践。第二种,行业或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整体过程,包括人才培养的方案、课堂教学、教学计划及实习实训所有环节,企业都全程参与进来,同时负起作为主办者的责任。这种模式中,企业与学校是作为两个不同的教学场所,将学校学习和企业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是高职院校乐于执行,且学生也可以受益的模式。但是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同样遇到了企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要知道企业作为一个利益的主体,缺少参与到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功能与职责。通常来说,只有行业或企业高层管理者和高职院校的领导间存在过同事或师生关系,而企业急需要第一线的操作人员,且在学生的实习期间学生与企业都可以获得较为合理经济补偿情况下时,工学结合的合作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才可以推行开来。

三、完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1.完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当前所课程教材,大多停留在学科型理论体系上。虽然现在有些工商管理类教材,已经在试着加强理论和实际间的联系,但是基于职业体系的课程教材,仍处于探索中。所以,应当改革高职院校现有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上,各工商管理类的专业应当依据行业或企业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实际需求与专业特点,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为围绕岗位职业需要的技能型、技术型及应用型等。同时还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从实际出发,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模式,如订单式、工学结合式校企合作等,促进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多样化、综合化。在教学内容上,可采取双证或多证书形式,依据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岗位变动适应能力的需要作为原则,来构建工商管理类的课程体系及内容。既强调同职业能力相适应的理论知识学习,还应当培养学生的创业与拓展能力等适应性知识学习,以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与创业力。

2.积极拓展学生第二课堂实践

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实际情况来看,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第一课堂固然很重要,然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更加适合学生的健康成长。如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协会下所属各专业分会等,在各自的指导老师辅导下,可以开展各种独具特色的实践活动等,如省际ERP系统大赛、各系组织的物流技能比赛、全国高校联合举办的市场营销比赛及跳蚤市场等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帮助学生学会求同存异、学会创新等,并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另外还可以通过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及勤工俭学等方式,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使命感,增强学生吃苦耐劳、自力更生及自立自强意识,从而为树立学生优秀的职业道德精神理念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及学生会等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并且学会竞争、学会包容,更主要的是学会合作以及奉献精神、服务意识等。3.提高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教师综合职业素质水平当前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现有教师,一般是由学科型的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即使其中有些教师曾经在企业或者其他机构已经任职很多年,拥有了丰富的生产建设及管理、服务的一级、管理层经验,但站在总体情况下考察,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教师和高职教育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所必需具备的技能差距仍然很大。因此,需要提高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综合素质水平。首先,应当改善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结构。一线教学的青年教师应当90%以上要拥有讲师职称或说是学位,并且要在条件尽可能满足的情况下,聘请企业相关行业的专家来学校任教。其次,应当鼓励并组织教师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入企业见习、兼职、考察及调研等。这样教师才可以深入企业环境中,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业务流程及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品质与技能等,并归纳编写调查总结报告、教材或相关论文等,这样教师既可以在授课时传授工商管理类理论知识,还可以教授职业技能与操作等。最后,应当和企业家们一块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关于企业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特质及学校要如何培养人才等不能只是由教育者们单方面来决定,还要多听取一些企业人士及专家的建议。所以,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教师,应当拜访一些企业人士与专家,掌握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与评估意见,并据此修订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方案。

作者:段雅莎 单位: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