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方高速公路路域植被区划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方高速公路路域植被区划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方高速公路路域植被区划研究

【摘要】以水热因素的地带性分异规律为依据、以局部环境条件为制约,以有利于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为前提,将山西省高速公路路域分为3个植被区、11个植被亚区。从宏观上反映了山西省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气候和植被类型的经向、纬向地带性分布及各区域的海拔、地貌特点。

【关键词】山西;高速公路;植被区划

1引言

山西地处华北,东西南北,四面分别与河北、陕西、河南、内蒙古为邻。山西省属典型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东西两侧都是群山布列,中部则为列陷盆地,呈现东西高中部低。全省地貌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河谷纵横,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1,2]。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有明显垂直变化和南北变化,恒山以北为温带半干旱气候,以南则从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过渡到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3]。在温度、水分条件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影响下,山西全境主要植被类型共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灌丛、灌草丛、草原、草甸和栽培植被8个[4]。植被区划,又称植被分区,是根据植被空间分布及其组合,结合其形成因素而划分的不同区域。它是在研究区域性的植被类型、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分析植物区系及植被历史与演替的基础上,对地区植被地理规律和空间结构的总结。之前,已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山西省的植被区划进行过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5~7]。但尚缺乏针对山西省高速公路的路域植被区划专项研究工作。基于此,本文拟开展山西省高速公路路域植物的区划研究,为该省路域植被人工恢复过程中种类选择和配置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黄土高原路域生态环境的建设恢复提供参照。

2区划的目的与原则

2.1区划的主要目的

在山西省地形复杂多变、气候南北差异较大的条件下,从高速公路绿化的科学性和保证绿化质量2方面着手,将有可能在山西省各个地区生长良好、固土效果较好且经济美观的植物按其生态适宜程度和潜在分布范围进行划分与归类,制定山西省高速公路植被区划,区分各区域不同环境绿化植被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为遴选适合于山西省高速公路各区域的绿化植物种类提供依据。

2.2区划的主要原则

区划的主要原则有:1)综合地质、生物、土壤、气象、水文、地貌等自然地理因素的参考作用;2)科学性、简便性、实用性的原则;3)考虑高速公路植被养护管理部门的工作区域与组织形式,不受限于行政区界限划分;4)遵循各区域的地域文化及建设需求原则;5)总体上与山西省气候分区、植被分布、生态功能分区相协调,并与中国植被分区、山西省城镇园林绿化植被分区之间相衔接。

3区划的依据

自然地理条件是制约高速公路绿化的主要因素,因此自然、地理、区域环境的基本自然规律以及区域特征规律是区划的重要依据。参考前人的植被区划的理论,从山西省高速公路建设的实际特点和区划成果的应用需要出发,提出山西高速公路植被区划的基本依据:1)以水热因素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依据。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等)特别是温度与降水是影响乔灌草种植物生长与分布的决定性因素。2)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环境因子的地带性决定了植被类型的地带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种选择的基本对象。3)植被分布的地域性规律。植物的生长与分布还受到地形地貌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山西省地形地貌复杂,山地、丘陵、盆地等地貌类型会形成一定的区域性局部环境,从而改变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使得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植被类型也比较复杂,植被分布规律也与周边各省有明显不同。因此,本区划研究难度较大,区划研究成果对于路域植被建设工程的指导意义也将是较为充分的。

4研究方法

4.1区域划分方法

在农、林、植被、地理、气候等领域的区划研究中,常使用指标图叠置法。本区划研究即采用此法。分析山西自然条件,并参照山西省气候区划、生态类型区划和林业区划、植被分布等资料[8~1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有关图进行叠置分析后得出山西省高速公路植被区划。利用山西省各市县的相关气候资料统计相关数据,如≥10℃的年积温、年降水量、无霜期等,并作等值线划图,再与其他学者的山西气候区划研究成果进行比对,吻合性较高,可以使用。研究山西省土壤类型和地形地貌分布,将大的地貌和土壤类型绘到同比例图中。分析山西省天然植被分布资料及前人区划研究结果,对山西省植被分布作图。进一步加入对山西省林业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立地条件区划的综合分析,校正后得出山西省高速公路植被区划图。

4.2区域命名方法

本区划采用区、亚区二级分区体系。各级分区命名方法归纳如下:一级——区:以大地理位置及区划热量分异和植被景观的分异规律3大要素进行整合(大地理位置+气候带类型+植被景观)进行命名。二级——亚区:以局域地理位置、大地貌类型和植被群系或群系组进行命名,即地理位置+大地貌类型+主要植物群系。

5区域划分结果

依据上述高速公路植被区划确立的原则、依据和方法,山西省高速公路路域植被区划将分为3个区和11个亚区(见图1和表1)

6结语

1)与以往前人述及的植物生态区划的原则相比,本区划不仅考虑了环境要素(如气候、土壤等)和植被景观的自然分异特点,还考虑与整个山西省内复杂环境下的林业、生态、立地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区划的结果相对来说更趋于合理与客观。2)鉴于高速公路植被管理维护单位的组织形式与县市级行政区划之间联系并不紧密,所以区划方案并未涉及行政区界限等因素,这和国内目前众多类似研究有不同之处。3)此区划研究的一些方面仍有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的可能性。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微地形和植被群丛或群落类型进行3级分区;尝试其他科学方法的使用和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材料和软件的辅助研究等。

作者:乔琼 任晓华 武小钢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