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公司治理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公司治理”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基于对“公司治理”课程性质与特征的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公司治理”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的不足,以教学过程的视角,提出了“公司治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课前要分析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课中要多种教学方法融合运用;课后要强化全过程学习效果考核,使课程服务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教学;公司治理;改革策略
随着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化,“公司治理”这门课程已经发展成为兼具实务性与学科知识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但在当前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学模式还占据主要位置,其相对单调固化的教学方法难以跟上公司治理学科自身的迅速发展的要求,同时还严重制约了课程本身所具有特点的发挥。因而及时改革“公司治理”课程教学方式与手段势在必行。
一、“公司治理”课程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公司治理”是一门兼具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理论范畴与知识的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到目前为止,公司治理作为一门学科,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还未能形成一个一般可接受的分析框架,理论体系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学科交叉性较强,而自身的理论完整性还有待加强。我国公司治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发展才逐步开展,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核心抓手,公司治理的研究不仅在微观层面对公司制度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推进有重要指导,而且在宏观经济层面对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回顾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程,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在微观经济层面的公司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都有待进一步深入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等现象屡屡发生,这些都需要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来有效应对,由此有效的公司治理成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迫切的要求。因而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中陆陆续续将“公司治理学”课程加以引入,大多将“公司治理”课程作为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虽然课程在我国开设的时间不长,但课程特征还是很鲜明。
(一)课程地位具有“基础性”
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较好地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公司治理”课程知识作为理解后续运营管理、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等专业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基础,要求“公司治理”课程必须注重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治理思想的教育,注重学生运用相关治理理论的意识和运用治理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培养。此外,该门课程还涉及公司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课程的部分内容,不仅涉及企业理论、社会行为理论、产权经济学还涉及公司从设立到解散终止的各项法律活动,包括设立、合并、分立、组织变更、公司重整、解散、破产等内容,相较其他专业课程内容更加全面综合,基础性的作用更加突出。
(二)课程目标具有“应用性”倾向
经管类本科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这就要求公司治理教学不应过度“学科化”,不过分追求课程的“系统性”“严谨性”“完整性”,其课程内容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应删去与专业无关又不影响基本原理掌握的繁、难内容,让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学到最实用、有用的内容。公司治理知识要尽可能在工作生活实际中体现应用,突出治理知识的运用,教材中要有一定分量的应用案例。此外,采用情景模拟再现方式也能够有效体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让学生自编、自演,模拟公司治理实践中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定位与互动中,深刻理解和感悟公司治理抽象的理论知识。
(三)课程教学知识性技能的“多样性”
“公司治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公司所有权层次,运用企业管理相关理论来分析我国公司制度的发展完善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公司治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能够进行分析。这要求我们的课程教学在知识性技能方面要具有“多样性”的特征:首先通过课程学习理解并掌握企业制度的演进、公司制度的发展与公司组织结构的特征,明确公司治理的目标具有多层次性其核心在于股东权益的维护,助力公司科学发展。二是通过学习掌握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三会一层”的架构如何运行,各部分的功能与相互制衡关系如何。三是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对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有较好的认识。例如能够识别出对公司治理影响的外部因素,它们是如何影响公司发展的;能够全面认识经理人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等影响公司治理的机制特征。在此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在公司治理现实案例的剖析中发现治理的弊病,并能够依据一定的理论提出相应对策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具有“前瞻性”
现代社会发展已经到了学习型社会的阶段,“公司治理”课程要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和发展奠定基础,要让一些现代经济管理知识渗透到公司治理教材中去,要使学生通过公司治理知识这个载体学会学习,而不是片面理解为仅仅满足学生专业课知识学习的需要。
二、传统教学模式下“公司治理”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理论偏西方化,易造成由于国情不同学生接受效率不高
公司治理学科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的经典论著《国富论》,书中最早探讨了股东、董事和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现象。之后产权经济学的发展将亚当·斯密的观点理论化系统化,代表性人物科斯、詹森和麦克林等,公司治理这一学科逐步发展。公司治理学科来源于西方公司理论,不可避免地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倾向于针对西方发达国家公司治理的问题来寻求对策措施,由此所抽象出的公司治理相关理论存在明显的西方理论痕迹,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由于缺乏感同身受的认识,让学生难以接受。
(二)教材内容设置灵活性还较欠缺
首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企业制度不断发展演变,对高素质的综合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因此对教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治理”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很紧密的课程,但是市面上的教材普遍在理论论述上花费了大量篇幅,而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而显得捉襟见肘,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在课程学习中容易产生疲倦感。其次,本课程综合了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内容,而且课程大多开设在大三下学期,对该阶段的经管专业的学生来讲,虽然很多内容都已经学过,但还是有部分内容没有接触,同时对学过的内容学生学习积累也存在差异,因而对知识点如何进行合理的取舍,讲解的详略与深度如何精准把握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果不能较准把握,学生很有可能由于重复学习而造成单调疲乏感。
(三)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融合欠缺,课程自身价值难以有效体现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条件下,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完全忽视了“公司治理”课程所具有的应用型和实践性价值。1.“课前教学阶段”准备不足教师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往往忽视学生,将工作侧重在理论讲解上,自己会认真准备丰富的内容材料以应对课堂教学的需要,但是多数时候未能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课前预习的具体要求,这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参与,不能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由于缺乏必要的预习过程,面对新的学习内容,学生会花一部分时间去适应与熟悉,要跟上老师基于丰富材料的讲解过程就显得吃力,不利于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由此,学生的积极参与必须成为教师课前准备阶段必须重点考虑的工作,为随后阶段从学生的方面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奠定坚实基础。2.“课中教学阶段”互动不足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间因为沟通与互动的缺乏。课程教学中,比较多地强调教师的课堂讲授,教学过程较为单一化,在课时量有限的前提下,主要目标常常演变为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差的问题,也不足为奇了。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教学模式的革新势在必行,通过强化学生的课堂中心与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实效性,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3.“课后教学阶段”沟通不足传统教学方式下,除去课堂教学过程,课堂外时间的利用率并不高,而且在认识上也缺乏必要的重视。因而,大概率出现课堂上会,课后就忘的状况,知识掌握得不到巩固,缺乏必要的课堂教学过程效果的反馈机制。因而需要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对知识的巩固与拓展,通过有效的考评监测机制,实实在在地推动学生主动巩固已学知识,最终保障教学过程完成学生对本门课程完整知识结构的搭建。
三、“公司治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上文对公司治理课程特征的分析以及传统模式下公司治理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从过程论的角度,本文从教学的全过程的三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策略措施。
(一)课前教学阶段要分析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
在课前教学阶段必须要提前深入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强化教师教学针对性,才有助于在后面阶段教学的有效性。在“公司治理”课程中,学生普遍平均来看学生在深度分析经济与管理现象与事件的能力方面还较弱。公司治理涉及问题具有综合性,学生还不习惯将跨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因而多数学生在面对现实世界中治理方面的典型现象时,往往难以识别出现象下面所蕴含的实质内容。此外,在本科阶段的学生还欠缺对公司治理事件与现象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现实的经济社会中,不少公司治理现象是可以量化研究的,基于一定的量化数据,采用适当的统计研究工具进行分析,往往能够得出较为可信的结论。但是现实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性的统计分析方法,但在理论到应用的过程中存在薄弱环节。因而,针对这些薄弱环节,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收集大量的案例,在后面阶段,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分析大量案例,使其找出事件间的必然联系,把握现象的实质。其次,针对学生对数据分析的畏难情绪,要对学生的统计学知识加以巩固,掌握课程学习必要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对公司治理进行精确评价。还需要在课前布置相关中英文经典文献的试读任务,让学生自己产生相关问题探索的动力,在课中阶段再适度引导与阐释。
(二)课中教学阶段要多种教学方法融合运用
首先,在课程教学阶段一般教学方法选择启发式教学,这能够有效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能动性,扭转教师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教师的责任明确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学习,授课时改变以往面面俱到的教授方式,遵循高屋建瓴、简明精练的原则,侧重重难点的点拨、启发学生思考,辅之以高质量参考资料的提供,课堂教学结束后以作业、小论文以及单元小测验的形式加以巩固。此外,课程内容的差异性决定了,还需要辅之以特殊的教学方法,比如情景模拟、案例剖析、分组交流等等教学方式,在期间注意结合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的效果。比如在讲到董事会这一章时,可以采用情景模拟,将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董事会中不同的角色,通过提前拟定的模拟议题,董事长主持讨论,董事举手表决,让学生高效深刻地掌握董事会的决策机制。其次,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还需要巧妙地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导入课程内容之中,强化以德育人手段,为社会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针对公司权责分配与运营问题,通过经典案例分析让学生思考“德”“诚”“信”的重要性,并通过股东治理、董事监管和监事监督的讲解培育学生在现代社会做人做事的诚信原则;二是外部力量对公司治理的影响部分的讲解,将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刻内涵依次引入相关专业知识点。结合公司发展宏观和微观数据展示与实证,学生可以强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认识。最后,教师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在线下讲授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线上学习巩固,把线下和线上优势充分结合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网络可以提供广泛而丰富的案例,让学生具有主动的选择优势,能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与兴趣的案例资源,并可以低成本的获得相关理论知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掌握。
(三)课后教学阶段要强化全过程学习效果考核
在注重课中教学阶段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还需要考虑课后是否达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严把课后阶段考核关,通过课后练习、阶段性论文、期中测试与期末考试等形式对学生在“公司治理”课程学习全过程的效果进行监测与考核。
四、结语
公司治理是一门兼具学科理论知识与实务的综合性课程。课程对任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师范技能和公司治理的一线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课前要分析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课中要多种教学方法融合运用,比如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融合运用;课后要强化全过程学习效果考核。
参考文献:
[1]刘正坤.《公司治理》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与探索[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09):223-224.
[2]许为宾.情景剧教学法在公司治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8(04):45-47.
[3]边琳丽,刘泽惠.《公司治理》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与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12(07):303.
[4]孟怡珺.“复合型”人才培育导向下公司治理与会计监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国际商务财会,2021(05):90-92+96.
[5]许为宾.基于SPOC理念的《公司治理》教学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8):137-138.
作者:罗吉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