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思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思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中高职衔接办学快速发展起来,如何使中职和高职办学真正融合并体现其优势,是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根据新要求,确定中高职一体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技术+管理”的培养目标,从中高职融会贯通、课程体系重构、工学结合教学、选拔评价创新等层面改革实践是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中高职衔接作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经历了“对口招生”“3+2”,发展到现阶段的“五年一贯制”。现有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浙江建筑业发展和现代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建管专业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但总体上来说,“五年一贯制”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遇到了一些窘境。首先是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中高职办学的定位区分度不大,中职高职都定位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导致“中职不中,高职不高”;其次,从中职到高职学生年龄阶段不同,身心发展和认知能力有明显区别,两个培养阶段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求有本质变化,可目前中高职课程体系有的文化课程脱节、专业课程仅是简单叠加;再者,中高职对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是递进的,高职要求中职为迁移学习准备条件,形成两阶段知识、能力培养正迁移,现有教学模式效果不明显甚至产生负迁移。怎么更好地理解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特征,聚焦“五年一贯制”,体现中高职一体人才培养优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前在工程项目日益大型化、复杂化的趋势下,工程管理正朝着多阶段、全过程管理方向发展。这种新发展对建设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但“五年一贯制”的学生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相对不强。这就需要厘清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中高职相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中职阶段打好文化知识基础,掌握土木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型人才;高职阶段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工程学的基本知识,并对中高职所学知识进行贯通,使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知识进行有效融合,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根据中、高职衔接的明确培养目标,实现3+2>5。

一、中高职融会贯通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从原有的“3+2”分段制培养模式变更为当前的“五年一贯制”,不是中职、高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式简单换算,而是要求中高职培养能够一体贯通。从专业一体化培养的角度,中高职共同规划和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安排教学计划、课程选择、实践实习、考试评价、质量监控等环节,衔接中职、高职阶段素质教学课、专业教学课、专业拓展课、素质拓展课和建设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实习。在中职阶段侧重学生技术知识学习,打好坚实的技术基础;在高职阶段侧重增强学生的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学习,并通过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使中职技术知识体系和高职管理知识体系深度融合,解决中高职脱节、中高职不分的弊端。当然亦要发挥中高职的办学自主性、特色以及区域性职校特点,在掌握中高职需求的文化、技术知识要求的基础上,开设适合区域性学生个体发展的自主课程,例如杭州建校建管专业开设装配式施工技术及抹灰与镶贴等,金华建校施工专业开设砌筑工操作及钢筋翻样与绑扎等特色课程。

二、课程体系重构

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教改实践中,把握职教“行动性知识的学习”特征,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重组、优化,构建中高职有机衔接课程体系。(1)在中职所学工程技术知识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在施工阶段项目管理教学的传统优势,立足项目全过程管理,创新设立建设前期管理、工程总承包管理实务等课程,突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管理、施工管理等项目多阶段管理融合。(2)基于前置课程对全过程管理的衔接及融合,开设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与施工、BIM在项目管理中应用等课程。在工程全过程管理模拟中,使工程管理数据在项建、可研、土地取得、设计、施工、运营的项目各阶段传递与应用,基于估算、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的对比与控制,结合项目质量、进度、安全管理,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让学生在模拟中融合中职的技术知识和高职的管理知识,成为既具备较强的技术管理能力又掌握经济及管理等知识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实践证明,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构,可以使技术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融合,更好地实现中高职衔接。

三、工学结合教学

中高职统筹规划实践教学环节,以“整体设计、分段递进”的工学结合教学思路完成职业技能培养。中职的“工学一体”主要在校内实训室与实训基地进行,在模拟实践中学习,既方便学生的管理,也能满足学生安全学习的需要。高职的“工学一体”应更多地在企业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要体现中高职承接与延续的关系,体现更多的岗位真实性与身份真实性。中职“工学一体”采用现代学徒制模式。中职校、高职校、企业三方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需求,商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建立师徒关系、开展教学改革、实现技能传承等。(1)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企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考核评价与工作完成情况对接。(2)形成现代师徒关系,企业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确定师傅的责权利,政、校、企三方结合对师带徒工作量授予相应的经济补贴;校企共定中职学徒管理办法,保证徒弟责权利。把良好的师徒关系建立在人才培养标准之上,是提升现代学徒制效果的保障。(3)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标准,使教育与生产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学校教师侧重传授文化和专业知识;企业师傅通过“口口相传、手把手陪练”带徒做中学,做到技艺传承,达成校企共同育材。高职“工学一体”采用“场中校”模式。专业与项目全过程管理企业开展合作,双方联合在工程项目现场举办“场中校”,按照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教学资源库,进行工作与学习交替。(1)课程内容:以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2)教学方式:以真实施工现场为课堂;(3)教学团队:以专兼职教师队伍为主体;(4)教学评价:以现场操作技能为标准;(5)技术研发: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宗旨等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教学改革,实现培养标准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让学生通过“场中校”的勤学真做,使学生“学中做、做中悟,悟中炼”,在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建管专业中高职技术、经济、管理知识的融合并递进迁移。

四、选拔评价创新

根据五年一贯制采取的“三二分段”方式,学生在中职学校期间,允许合作中职学校进行适当甄别,对于不适合或不愿意继续在五年一贯制班学习的学生,可转入其他相同、相近专业进行学习,或者中职毕业后就业,达到中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型人才的目的。待学生中职学习期满后,经参加高职和中职学校共同制订的考核办法适当考核,选拔相关文化、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合格的学生进入高职继续学习。坚持“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依据高职命题的统考成绩,组合综合素质评价,择优选拔。在高职阶段,在教学评价上秉持用人单位说了算的原则,依据校企共同制定人才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进行“操作即考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后续发展能力评价”等评价方式改革,做到进不宽,出亦严,合企求,把住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

五、结语

推进中高职衔接、加强中高职贯通培养是加快建设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适应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建管专业中高职一体人才培养改革要以建设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系统培养人才为主线,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推动中高职紧密合作,建立中高职相衔接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统筹培养兼具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沈剑光.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职教成就出彩人生[J].职教通讯,2021(1):7-8.

[2]梁俗庆.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7):206-208.

[3]张云高,肖荣.现代学徒制:构建以学生为圆心的“命运共同体”: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1):55-61.

[4]贺文锦.凸显五年制办学特征,打造高等职业教育新样板[J].职教通讯,2021(2):1-7.

[5]何辉.场中校打通课堂与职场[J].中国教育报,2015(4).

作者:濮阳炯 濮阳焯 单位: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