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居民储蓄存款变动与国民经济发展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居民储蓄存款变动与国民经济发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居民储蓄存款变动与国民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1986年到2016年的数据,根据储蓄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对比分析了储蓄存款变动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储蓄存款变动的原因及其他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讨论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不同阶段储蓄存款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近年来,储蓄存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减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降低,而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保持经济稳增长,我国亟须挖掘新常态下特有的经济增长动力。

关键词:居民储蓄存款;国民经济发展;相关性

一、居民储蓄存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国合理的储蓄水平,意味着居民消费信心高且潜力很大;同时也说明有丰富的廉价资本可供运作,有利于投资率的增长,以此保证国民经济的增长。在2016年世界储蓄排行榜中,我国居民储蓄率全世界排名第三。国民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驱动,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居民储蓄增长率不断提高,储蓄为消费、投资、出口的增长提供重要动力,从而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调节储蓄率可以实现人均最优消费和最优资本存量的“黄金律”增长,储蓄率的变化影响增长率,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看,居民储蓄的高低在一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影响。(一)储蓄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积累的增加,当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时,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当储蓄转化为消费的比率提高时,对经济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二)储蓄率偏高意味着消费率偏低,这实际上不利于整个经济依靠内需来发展。当储蓄率大于黄金律储蓄率水平时,随着储蓄率的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反而下降,即经济增长中的过度储蓄是无效率的。相反,储蓄率偏低或者为负储蓄率,即在缺乏储蓄的情况下,要发展经济就必须从国外进口“剩余储蓄”,进而导致贸易赤字,不利于经济发展;其次,作为影响投资的重要因素,储蓄的下降会导致投资的下降,进而可能拉低经济增速。

二、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变动与GDP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以1986年为基期,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出自1986-2016年的居民储蓄存款和GDP的余额,并计算出增长率,根据下图所示,居民储蓄存款和GDP增长率的呈现以下几个变动趋势:(一)居民储蓄存款、GDP增长率呈现反方向变动态势1.1987-1991年,居民储蓄余额和GDP的增长率呈现反方向变动态势,储蓄增长率下降,GDP增长率上升。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看其原因为:我国1987年再次出现通货膨胀,有些学者认为该问题不是总量问题,而是农业生产的局部问题,因此采取了扩张的货币政策,到了1988年中期M1和M2的年增长率分别达到33%和29%,随之储蓄增长率不断提高。同时,国家为了控制爆发性的通货膨胀,从1988年开始急剧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使得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率下降,因此这一时期由于货币供应量上升使储蓄率增速上升而GDP下降,到1989年,国家采取一系列的紧缩措施使得物价迅速回落,但由于市场表现疲软,企业开工不足,就业压力增大。根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人们为了预防意外的支付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预防动机,使人们将所持资产变现存入银行以防止意外,因此储蓄率增幅加大,中国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而由于198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仅为-7.2%,储蓄没有有效转化为投资,投资没有发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使GDP增幅迅速下降,达到历史新低。1990年-1991年期间,GDP增长率上升而居民储蓄增长率下降,其原因为:1990-1991年中央人民银行相继三次大幅度下调存款利率,导致居民储蓄增长率有所下滑,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从1990年的2.4%上升到了1991年的23.9%,从而推动GDP增速上升。2.1991-1993年,居民储蓄余额和GDP的增长率呈现反方向变动态势,储蓄增长率上升,GDP增长率下降。国家M1增长率达35.7%和M2增长率达31.3%,从而使储蓄增长率不断上升;同时,1993年,国家开始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次提高银行存款利率,恢复保值储蓄,这也是储蓄率增长的重要原因。中国固定资产在1992-1993年期间增长了17.4%,这说明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不高,而有效投资才能推动经济稳定增长,所以,储蓄率的增长并没有带动这期间经济的增长。3.2005-2006年期间,居民储蓄下降而经济增长上升。可以看出,在居民储蓄减少的情况下,使得居民购买力减弱,国内需求不足,而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142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说明储蓄对经济的影响减少,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外需拉动。4.2007-2008年间,居民储蓄增长率上升而经济增速却下降了。从华尔街次贷危机演化成世界金融体系危机,对中国经济体系产生了强大冲击开始,居民消费意愿回落,居民投资意愿减少,居民储蓄的意愿再次膨胀,进而导致储蓄率上升,达历年新高。这期间,由于西方各国经济不景气,对外需求急剧减少,导致我国出口贸易减少,国民经济发展减缓。(二)居民储蓄存款、GDP增长率呈现同方向变动态势1.1994-1999年,呈同方向下降态势,且居民储蓄下滑幅度大于GDP。从经济发展过程看,20世纪末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股市火爆使得银行储蓄金额减少,居民储蓄余额增长速度也开始下降,增长率从1994年的41.5%,一直下滑到1998年、1999年的15.4%和11.6%。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储蓄的减少也给投资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1994年开始到199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整体呈下滑趋势,固定资产投资下行压力较大,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特征不明显,经济增长趋于平缓。而且在此期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40.3%下降到了1997年的36.1%,说明外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比较小,储蓄对国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2.1999年-2004年,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呈同方向增长态势。可以从以下原因分析:1998年的亚洲经济危机弱化人们对未来经济健康发展的心理预期,使得人们将大量资金用于储蓄,推动了储蓄率的上升。这期间国家为了改善需求不足、投资乏力的问题,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得居民消费指数由1999年的-1.4%上升到2004年3.9%,增长了5.3%,国内需求不断上升,因此也说明居民储蓄增长有效地转化为消费;同时,居民部门的储蓄大量通过金融中介转化为企业部门债务,企业将资金用于生产投资,致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1999年的5.1%增长到2004年的26.6%,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得到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3.2010-2016年,居民储蓄与国民经济增速呈现逐年下滑趋势。这期间,货币供应量由2010年的19.7%下降到2015年的13.3%,五年间下降了6.4%,2016年再次下降到11.3%,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使得居民储蓄增长率下滑。2011年到2016年间存款利率下调也导致居民储蓄的增速减缓。同时货物进出口增长额从2011年的17.2%下滑到2012年、2013年、2014年的3.2%、5.7%2.3%,到2015年、2016年甚至为-7.09%、-0.8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在这期间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103.6下降到2016年的99.4,低于100的标准,这一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反映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在缩小、速度在减缓、效益在减少。我国长期采用增加投资的刺激政策保持经济的高增长率,但根据投资回报率递减的规律,最近几年投资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减弱。其次,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从2014年的9.4%下降到2016年的5.8%,可见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从以上可以看出,这期间,我国消费、投资、出口的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弱,经济增长动力不足,GDP增速面临下行压力。同时也反映储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减弱。(三)居民储蓄存款、GDP增长率同比例变动2009-2010年间,受上一年末大幅度降息影响,居民储蓄增速有所下滑,而国内需求上升,实际消费和居民消费意愿平稳增长,因而促进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国外需求有所改善,进出口逐渐回升,贸易顺差收窄,使得投资加速增长拉动国民经济上升。说明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消费和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三、小结及建议

(一)小结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与国民经济增长呈现同方向和反方向变动态势。从上述分析和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看,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受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还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国际经济环境、消费政策、消费习惯、投资和出口的影响。一方面,在资本短缺阶段,储蓄存款的稳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利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过高的储蓄率对经济增长有某种程度的负面影响,高储蓄意味着低消费,企业生产的产品相对过剩,进而导致投资规模缩小,内需不足,最终使得经济疲软。

(二)建议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储蓄率越高,才能使投资率增高,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但是,近年来我国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拉动的效力越来越低,而消费需求始终是“三驾马车”中的短板。在全球经济关系不断调整的今天,我国的经济状况也发生了变化,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影响储蓄,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首先,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推进金融改革,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使金融体系充分动员社会资本,提高储蓄率的作用,增强对经济的支持力。其次,提高资本使用效率。需求侧的刺激政策能在短期内防止经济增速下滑过快,但从长期来看,其效用不断弱化,这说明进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亟需加快供给侧改革的步伐。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已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效率驱动。要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社会杠杆率,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再次,改善储蓄-消费结构。通过完善收入再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收入差距,增强居民对未来的信心,促进居民消费提高;并实行稳健中性的财政政策,合理控制储蓄水平,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减少居民个人所得税等措施来改善储蓄-消费结构,扩大总需求,以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云.居民储蓄存款的迅速增长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6):19-21.

[2]赵甜甜.咸阳市农村居民储蓄水平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3]汪伟.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1952-2006年的数据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8(02):105-125.

作者:李冠桦 陈彦华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