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耕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耕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耕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它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思想文化是奠定政治经济的基础,政治的文明需要文化基础,经济的兴盛需要文化内涵。而思想文化的兴盛,会促进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发展。任何政治和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在文化中找到原因。中国14亿人口中,其中8亿多是农民,而对农民接触最密切的就是土地。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最深的情感莫过于浓浓的乡土情怀,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家乡的山水,这造就了五千年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并影响至今。农耕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家国至上、善良淳朴、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理念,但土地的固定不流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耕作方式和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封闭性的生产生活等影响,衍生出了小富既贵、自给自足、封闭排外、默守陈规、宗派亲族等小农意识。尤其是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内陆,交通不便,历史上没有做过政治经济中心和城市文化发源地导致发展缓慢的县级市,除了受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投资要素的制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小农意识的影响。

人员结构是导致这一情况长期存在的客观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发展缓慢的县级市,绝大多数的基础组成人员都与农村从事务农的工作有关。这里面,少数人发展成在乡镇和城市边缘从事农业和生活资料等的经营者;还有一部分人通过招工、创业、考录等方式从农村进入到城市工作生活;只有极少数是城市本地和外地来此工作的市民。可以说,人口的组成与农村密不可分。由于大部分人来自农村,本身就带着许多农民的生活习惯,亲戚朋友很多是农民,过年过节走亲访友不可避免要回农村,因此在血缘地缘上始终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样的条件下,所谓的城乡融合仍是以农村农民农俗的大融合为主,这使农耕文化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这是现代化城市文明的理念很难形成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大工业生产都有推动农民市民化,消除小农意识的功能,但真正具备条件的县级市少之又少。各地在历史上或多或少出现过很多家财雄厚的家族,但大多数是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地主模式,既不是有政治影响力的王公贵族,也不是门生故吏的文坛领袖,政治文化辐射力不足,自然无法发展成为交通和贸易的中心城市。而这些古代文化年代久远,并不全是先进性的文化,所以难以真正与现代人的思想生活创新融合,对今天生产生活的促进作用发挥不足。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县级国有工业的发展曾有过辉煌时期,但因为改革开放私有化改革、经营不善等原因,许多企业倒闭转型或者迁移到发展条件更好的地区,这中断了很多城市大工业生产的道路。倘若再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大工业生产基础,就没有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基础和推进城市规模的发展,工业现代化的思维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促进。而第二产业又是第三产业的基础,这导致第三产业需要的基本人员消费需求、丰富生活资料的积累,不管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无法满足,文化艺术、娱乐、旅游等产业发展规模自然受限,新的文化氛围便无法形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的发展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要改变一种思想文化不是那么容易。在新的文化氛围无法产生的情况下,农耕文化的长期影响将逐步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并不断地加深。尤其是小农意识对人的影响,这一点,从干部、企业主、普通百姓身上,都有很明显的体现。首先,从干部层次来看。绝大多数本土干部来自农村,受过去教育水平和知识渠道的限制,知识范围狭窄,思想观念保守,眼界不够宽,思路不够广,人员结构老化,缺少解决新时期复杂问题的能力支持,所以即使有一腔的热血,却容易在挫折困难面前犯难,丧失信心。也有干部受官僚主义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导致干部将自己与普通群众相比后,自然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自然就逐渐脱离了人民群众,只为自己的个人前途奔波。当在仕途上受挫,稳定安逸的环境又会产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天下事都与我无关的避世思想。封闭的环境下,到其他先进地区参观了解的少,思想观念上的新方法不够,也导致工作和思维上停留在纵向比较,谋取创新的想法和动力自然不足。其次,从企业主的层次上看。大部分的人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白手起家到今天这种程度,与过去吃糠咽菜、风吹雨淋的生活比较,与其他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比较,容易产生一种满足感。

自然对当下的生活感到满意,奋斗的热情大大减少,不求突破,只求旱涝保收的导致企业在面对市场革新时,已经跟不上时代,改革创新的能力自然更加不足。加上身体、年龄、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也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所以更多的是晚年求安稳不出问题,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而受官本位思想,以及创业艰辛的体会,更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从事公务员等这种稳定的工作,这造成了企业的后继无人。而这其中,极少数的企业主会抱有公益的想法投身于家乡建设,这是受小农意识保守自私思想的影响,也是中国商人的普遍现象,跟大的社会氛围有关。最后,从百姓的层次看,大部分的老百姓是对于现状感到满足,或者说不愿去改变现状。因为个人知识技能上的匮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人的思维局限,眼界不够,怕失败怕挫折,导致很多人无处下手不敢下手。所以更多的人寄希望于执政者带来巨大的转变。这种典型的臣民思想,是两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消极影响。在《吾国吾民》曾有过这样的描写,人们围着一位刚离任的坐在轿子中的长官,跪在地上,眼里浸满了感激的泪水。中国人常常认为这是对一个执政者所做工作最好的肯定,是感恩戴德的最好表现。但这恰恰反映了人民将希望寄托在青天老爷身上而不是自己的事实,这是民众社会自主意识的萎缩,是主观上对自己阶级利益的放弃。以上三者之间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一个稳定僵化的体制。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要破除这种小农意识的关键,在于人,在于人的想法。无论是什么文化,一切的结果都是人思考的结果,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是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切都是围绕人进行,都离不开人的关键作用。

只有把人从守旧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激发改革的活力,才能用新生的力量去开创新的未来。一是要解放干部思想,转变工作作风。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是关键。例如,2019年,山东省召开了“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动员大会,要求干部从思想转变上做起。更要坚持初心和使命教育,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的凝聚前进动力,对基本理论工作方法和新知识新理念进行补课,提高本领能力,抛开僵化的思维模式,摒弃抱圆补残的工作方式,改变圆滑处事的工作态度,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容错机制落实到位,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允许干部犯错,让领导干部大展手脚。发扬党内外民主,在不违反法律政策的前提下,鼓励干部和社会各级群众积极发表意见,吸纳众人智慧,由干部队伍思想上的转变带动人民群众思想上的改变。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加强人才建设。国家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要打破僵化封闭的格局,必须依靠外来的力量来推动,将新的思维,新的技术引进来是十分重要的。科学技术离不开人,科技产业需要人、需要教育,它将带动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通过全力引进国内外科研高校,加强推动政校配合、校企联合,为城市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技术人才和人口流动。实施抢人计划,对各类高校、各类专业研究生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推出创业扶持政、住房优惠等政策,吸引人才聚集,并且对县级房产过剩的情况也是一种有力的措施。三是改变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由于工业发展受多种因素的限制,需要漫长的时间物质积累,不能再走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路子。

应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循新发展理念,放弃以牺牲资源环境、靠人力和自然资源这种利润低的发展模式,应直接转向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的未来是无限的,它的投资虽然大,但在潜力和生态这两个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并且生命力旺盛。应加强与各个高新企业的联系,从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优惠政策,跨越式的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走一条弯道超车发展之路。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联合。发展要靠人,人民是最重要的力量,要从各个阶层改变保守落后的小农意识,灌输人民创造,人民发展的思维,突出社会力量基层治理作用,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动群众建设发展城市。培养塑造,特别是农民的“草根”创业家,为广大群众树立榜样,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摒弃小农意识中的等、靠、要落伍思想。充分发挥好企业商会作用,规范行业规则,由政府出面积极引导,提供政策解读指导,组团向先进地区取经学习,建立高效的协商制度,定期座谈讨论,减少化解本地企业单干造成的内部恶性竞争,报团取暖,扩大经营规模,对外统一价格,拓宽销售渠道,对行业内不法行为进行打击,营造健康有序的行业风气。

作者:苗恒源 于洋 单位:栖霞市委党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