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筝演奏中摇指技术浅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筝是一件极具中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音色优美、善于表达深沉广博音乐感情的乐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如今日趋成熟的古筝演奏技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过历代筝家的不断钻研、改进得来的。摇指技法是历代古筝名家心血的结晶,也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1几种常见摇指技法的介绍及其在各流派的应用
1.1大指摇
大指摇是当下运用最广泛的摇指方法之一,指用大拇指连续进行交换,向外向内快速托和劈拨弦。根据相应的流派以及演奏需求,大指摇主要可以划分为两大流派:1.1.1南派筝。(1)扎桩摇。食指轻捏大指,以小指作为支架放在所要弹奏琴弦的前梁底部,以肘关节为轴心带动小臂及手腕。演奏时要放低手腕,在训练大指劈的初期,大指须稳定搭在下一根琴弦之上。托指要稍加用力,但不要求靠弦,托时靠弦会影响指法的灵活性。这种摇指方式,可根据乐曲的要求使点子或疏或密、音或长或短。(2)悬腕摇。在扎桩摇的前提下,进一步解放指法,悬腕摇不需要相应的支架,摇指全部通过手腕的控制和力量来实现。该方法不受扎桩的约束,能够自由摇奏自前岳山和琴码当中的空间,实现不同乐曲对音色的要求,如游摇等。以上两种摇指技法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是否用小指在岳山右侧做支撑。这两种摇指技法是浙派古筝代表人王巽之先生首创,其借鉴了别种弹拨乐器中“轮指”技法的长处,并在自身性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至今已被普遍采用。这种摇法的特点为速度快而密,音乐连贯性、旋律性强,音色多变、富有表现力,在技术上具有较科学的理论依据。在连续摇动旋律的同时,往往以左手配以和弦、沥音、琶音、扫弦等技巧。乐曲《将军令》《林冲夜奔》都清晰地体现出了这些特点。《将军令》的开始部分由右手的大段摇指和左手的“快夹弹”的指法相配合构成。其中强有力的长摇犹如军乐中的号角声,奏出了威武庄严的旋律音调;配以左手犹如急促鼓声的快速夹弹,烘托出将军升帐、发号施令这一威严、雄壮的情景,使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林冲夜奔》以大段摇指来表达林冲投奔梁山时错综复杂、百感交集的内心活动。摇指一开始指尖触弦的面积较小,利用手腕、手臂力量时松时紧来控制音色,使音色暗淡、低沉而有力,并在左手吟、揉、按、颤的配合下,使“7”音突出了哭腔,之后的摇指突然放出音量,突出重音,塑造出一个为人正直、忠心耿耿的林冲形象。然而,为了表现林冲当时那种惶惑、无奈的心情,摇指又做了适当的力度控制,最后两节是全段的高潮,林冲坚定了投奔梁山的决心。此时的摇指,左右手力度突然加强,音乐与开始悲哀的气氛迥然不同,明亮豁达的音乐拉开了乐思之间的对比,更点明了主题。摇指除了能表现雄壮威武的音乐形象,还能表现清幽淡雅的音乐形象。如大型古典文曲《月儿高》中有一长段的摇指,此段摇指烘托出一种幽静、文雅、抒情的气氛,且处处充满着含蓄的激情。在潮州筝、客家筝两派的传统曲谱中,摇指技法不曾出现,因此本文不再赘述。1.1.2北派筝。(1)快速托劈摇。靠大指的指根关节或小关节拨弦,在演奏过程中,不需要将食指和大拇指紧紧靠在一起,而要求手指保持放松状态。这种摇法在快速弹奏长音或时值相对较长的音符时,往往运用扎桩技法(扎桩通常用无名指进行);在弹奏连续改变的音符或时值不长的音符时,不要求使用扎桩技法。快速托劈拇指摇是比较有难度的技法。南派筝中扎桩摇和悬腕摇两种拇指指摇技法,重点是手腕力量的运用,而快速托劈摇是使用拇指关节的力量来达到的,要想熟练掌握这种技法,必须要苦练。这种摇指摇出的点子均匀,适合演奏一定点数的乐音。山东筝在摇指上多使用“大指小关节摇法”,在记谱中用连续的“”(托)和“”(劈)表示。其特点是运指灵活,轻巧自如,速度快而密,音点非常清脆,有“玑珠落玉盘”之感。这一摇指技法充分体现了山东人开朗的性格,而掌握这一技巧需要非常扎实的基本功。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山东筝的赵玉斋、高自成先生。河南筝在摇指上多使用“大指大关节摇法”,这是一种快速托劈的短摇。在记谱中用“”(托)和“”(劈)相结合的符号“”来表示。这种奏法借鉴了河南大调曲子的一种伴奏乐器三弦的技法。这种指法运指幅度大,吃弦较深,强调与左手大幅度的揉、按、颤相配合使用,表现出一种泼辣、紧张的音效。这与大调曲子的演唱风格有关,可用于欢快活泼的曲调,如《上楼》《下楼》;也可用于情感哀怨悲切的曲调,如《苏武思乡》《落院》等。这种摇指技法强调手腕对大指关节的控制能力,在摇时突出重音头,有控制地进行由弱渐强或由强减弱等不同处理,从而使摇指更为动人肺腑。陕西筝在摇指上也多使用“大指大关节摇法”,并经常与大撮结合使用。陕西筝的音乐风格刚劲、有力、干脆,这与陕西地方戏曲(如秦腔、迷糊调、碗碗腔)的音乐风格有很大关系,代表曲目有《秦桑曲》《姜女泪》等。在训练大指摇时,应分阶段练习。初期可先慢慢在弦上弹奏四个音,接着增加到八个音和十六个音,直到能够熟练使用快速、均匀的弹奏摇指。弹奏过程中,指甲触弦的角度、发力、时间、深浅对摇指的音量、音色影响很大。
1.2食指摇
过去义甲是佩戴在指甲面上的,在这种情况下,食指摇要比大指摇方便很多。此时的食指摇是用义甲左右两侧快速擦弦,弹奏时要求手掌根部轻压在前岳山右侧的琴枕处作为支点,其他手指自然放松。这时,食指本身用力较少,主要作用是控制触弦深浅和角度。食指摇与大指摇都被用于长音和旋律的演奏,如今为了方便,大多采用指腹带义甲,这时食指摇就显得不方便、不灵活了。加之其在音量上的欠缺,食指摇逐渐退出了古筝舞台。
1.3多指摇
随着古筝乐曲体裁的拓宽、技法的精进和对艺术表现力的不断追求,现代作品中出现了双指摇和三指摇。双指摇,即食指和大指通过托挑和劈托,里外持续交替、快速地进行拨弦。双指摇也可用大指和中指完成。三指摇通常指用大指、食指、中指劈抹、托挑、勾剔,并不断拨弦。这两种指法可以奏出不同度数的音程及和弦。左手既可辅助右手做吟、揉、按、滑,还可演奏琶音、和弦、沥音、扫弦,这样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感染力,增加了音乐的层次。双指摇一般均采用悬腕摇法,大拇指和食指维持三度或者比较相近的和弦空间,关节弯曲保持固定,其余三指要放松。在弹奏中,要通过运用手腕力量实现较好的效果。也有少数人使用食指和中指来弹奏双指摇。
1.4扫摇
扫摇,即使用中指、无名指在特定音程范围内进行扫弦和大指摇的技法。这种技法主要被用于烘托紧张的气氛。如乐曲《战台风》中的一长段扫摇,通过模拟台风来临时狂风呼啸、天昏地暗的景象,制造出一种激烈、紧张的气氛,增图1《将军令》王巽之传谱文化长廊加了音乐的表现力,更好都表达了作曲家的乐思。扫摇是在摇指的前提下加入扫,因此必须在熟练掌握摇指技法的前提下,在弹奏过程中加入扫(即中指、无名指向内快速勾弹两弦以上),并且慢慢在训练中增强连贯性和摇的速度。
1.5左手摇
随着古筝作品创作的不断创新,原有的右手摇指技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乐曲的情绪需求,左手摇指应运而生。如乐曲《大漠行》中的左手摇指,配以右手摇指产生了一种绵长情绪的复旋律,让这首阿拉伯风格的乐曲在音乐情绪的表达上更加丰满。相较于右手,左手的灵活性较弱,因此在左手摇指的练习中更要注重循序渐进。除了参照右手的摇指技法外,还要特别注意手腕力量的控制以及对指尖触弦角度的把握,从而展现出较好的音色效果。
2摇指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式
现代筝曲一般采用大指摇的方法,即以小指扎桩于岳山的右侧,食指轻捏大指,另外两个手指自然并拢收握,形成摆动状态。这种摇法的优点很多,但由于受到义甲的客观限制,一方面,易出现音色不统一、密度不均匀的现象,直接影响表演者的演奏水平和音乐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大指长时间来回摆动易造成演奏者手臂紧张、僵硬、酸痛,影响音乐的连贯与情感的表现,甚至导致乐曲无法继续演奏,下面将对这两个问题加以说明、解决。
2.1摇指的音色问题
前文提到,义甲会使摇指的音色不统一、密度不均匀,这是托去和劈回两者所受的阻力不相等及触弦的角度不合适造成的。首先,摇指的动作很像日常生活中说再见时的摆手动作。这一动作以肘关节为轴心,通过小臂的连动带动手腕自然摆动。在做摇指时,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摆手的感觉。先让食指轻捏大指,中指和无名指自然并拢收握,小指扎桩于岳山右侧。做完这一系列准备动作之后,我们将摆手动作中向内侧摆动的感觉用于劈、将摆手动作中向外侧摆动的感觉用于托,通过长期训练,使手部机能适应“托”和“劈”时不一致的摆动幅度,就可以摇出音色均匀、统一的摇指了。其次,摇指的角度直接关系摇指的音色。在摇奏时,无论是托去还是劈回,都要让义甲正面接触琴弦,这样才不会在摇奏中产生杂音。再次,摇指触弦的深浅与摇指的音色有密切关系。我们要尽量做到浅触弦,这样可以避免指尖过深触弦时出现杂音。最后,摇指幅度的疏密也与其音色有着直接联系。摇奏密集时会产生一种紧张、极富激情的音乐形象;摇奏稀疏时则会产生一种优雅、抒情的音乐形象。因此在实际演奏中,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一尺度,根据不同音乐形象进行不同的处理,以更好地表达乐思。
2.2摇指时手臂僵硬的问题
前文提到,摇奏时手臂需要长时间摆动,还需要根据乐曲情感改变音色的强弱、厚薄,故手臂极易僵硬、酸痛。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出发解决这一问题:2.2.1自身方面。在摇奏过程中,造成手臂僵硬的直接原因是紧张。很多人在摇奏时中出现了手臂越摇越紧、越紧越僵的状况。因此,我们在摇奏时发力要流畅,要时刻注意肩、大臂、小臂这三个部位的放松,这三个部位中任何一个部分紧张,都会导致整个手臂僵硬。在最初慢练的时候,可以在练习劈和托时,每弹奏一次就放松一下。待找到放松的弹奏感觉后,再用正常的速度弹奏,自然就会感到放松了。2.2.2乐曲方面。任何一首乐曲都是由一个个乐句构成的,而每一个乐句之间都是有气口的。在保持乐曲连贯性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在乐句的气口处,做渐弱或抬手另起一句的处理。这样既可以使手臂得到短暂的放松,使我们可以轻松完成乐曲的演奏,又可以使乐曲在表现上层次更加清晰、情感表达更为流畅。
参考文献
[1]袁静芳.民族乐器[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2]周耘.中国音乐欣赏丛书:古筝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3]魏军.筝演奏法教材(续一)[J]秦筝,1991(1).
[4]李萌.中国民族器乐曲博览独奏乐曲:古筝曲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费莉莉 单位:合肥演艺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