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筝教学中渗透文化艺术实践浅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筝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占有较高地位,从古至今,古筝教学一直受到人们的追捧。然而,单纯的技巧性古筝教学既不能满足学艺者的精神追求,也不能起到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古筝教学时,教师应逐步渗透文化艺术内涵,在实践中创新教学,让古筝与传统文化相融相通。古筝教学的兴盛源自中华传统文化的兴盛与传扬。现如今,各地文化艺术中心、培训机构开设了大量古筝教学课程,而教学质量良莠不齐:有的教学机构能够将文化艺术融入教学之中,而有的古筝教学缺乏实质内涵,需要学艺者自行分辨。古筝教学是一门需要反复练习、实践的课程,一时的学习热情无法支撑长久的学习,只有在了解古筝文化艺术的精神内涵后,古筝教学才能有更加深入的实践研究方向,才能让学艺者最终达到人琴合一的境界。
一、古筝教学与文化艺术的关联性
1古筝教学富含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文化艺术领域的表现形式不再拘泥于歌舞、戏曲、音乐,而是由独立元素的艺术转变为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我国的传统乐器、词曲处处彰显着传统文化艺术的张力,是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筝作为传承千年的乐器之一,能够传达出人们对于历史的尊重与审视,能够表现出人们对于生活的艺术呈现。从文化艺术层面来讲,古筝教学有三点重要作用。首先,古筝是中国文化艺术历史的一个象征,代表了朝代更迭的不同艺术审美[1]。古筝教学的出现伴随着各时期社会对文化艺术的肯定,只有在相对和谐安定的朝代才有古筝艺术的盛行。其次,由古筝演奏的乐曲往往会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让听众心生向往。古筝教学是传递艺术的过程,可以提高人们的品行修养,培养人们的情操。文化艺术的学习是无止境的,但入门级别的学习可以让人们参透一些生命的真谛。最后,古筝教学的代代相传是文明延续的火把,通过一次次古筝教学,学艺者可以从中感悟艺术的美好,最终对文化艺术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2古筝教学符合文化艺术实践标准
从古筝教学的发展来看,古筝已经成为人们学习传统文化艺术的首选乐器之一,家长和学生对古筝的喜爱已经成为支撑古筝教学的重要保障。文化艺术落实到实践层面,需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全面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喜爱与了解,在知识输出的过程中渗透文化内容,让文化艺术不再是泛泛而谈。精神境界的充实可以让人们对古筝教学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化艺术的实践标准有初步认知。第二,古筝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工作,学生在学习古筝的同时,可以锻炼自己的耐心、观察力。文化艺术的实践需要在长期的磨合中形成。反复的演奏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模式,有利于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第三,使用古筝演奏乐曲,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缓解学生的情绪问题。古筝作为文人志士陶冶情操的乐器,可以渲染轻松愉悦的氛围,让演奏者沉醉其中,暂时忘掉烦恼。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过渡阶段,难免出现心浮气躁的情况,这时演奏一两曲古筝乐曲可以缓解压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成文化艺术的最终诉求[2]。
二、古筝教学的现状研究
1古筝教学缺少专业性
首先,在从事古筝教学的工作人员中,多数是学习古筝多年的爱好者,他们的琴艺技巧无可挑剔,但其教学方案却缺乏新意,而传统的古筝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存在冲突,如果不进行改革,文化艺术很难得到传承。其次,在古筝教学体系中,开展古筝教学的机构主要分为高校艺术课堂以及校外补习机构;高校艺术课堂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带领学生初步学习演奏技巧,在课堂上渗透文化艺术的内容,引起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这种古筝教学往往面对大量学生群体,在教学时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学生能学习的内容较少,对此,应该合理规划课堂人数,提高专业性。校外补习机构的成立弥补了部分爱好者无处学习的遗憾,相对来说增加了古筝教学的专业性,但由于其昂贵的费用以及地点、时间的限制,只能满足部分人的需求,不能推广至全民共享。最后,古筝教学是文化艺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练习、演奏的同时,掌握文化背景、培养艺术修养,才能综合提高教学专业性,为学艺者提供优质的教学[3]。
2学艺者缺少主观能动性
在学习文化艺术的时候,学艺者最初会以热情好学的态度对待课堂,在课后加倍练习,进步迅速。但是在经历过兴趣最浓厚的阶段,到学习疲乏阶段时,很多学艺者会开始抱怨古筝练习的枯燥无味,产生退缩心理,这些都是学艺者缺少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学习古筝需要内在动力与外在鼓励的共同支持,教师在开展古筝教学时,应该关注学艺者的心态变化;学生在遇到技法难题时要加强基础训练,遇到理解难题时则可以适当转移注意力,不要对一个问题走火入魔。教师的职责是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各具特色的个体,因此要注重个性化教育。课上课下都可以是学生与老师的沟通时间,教师的鼓励能够为学艺者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针对学生练习古筝演奏时效率较低的问题,部分高校采取一对一古筝教学模式,一对一模式可以快速提高学艺者的技巧,但是古筝演奏是一种群体项目,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更易产生学术火花[4]。因此,在古筝教学课堂中,小团队的演奏练习可以让学生互相监督学习,彼此之间交流更加便捷,逐渐统一对乐曲的内涵理解,最大程度上增加学艺者的主观能动性,为文化艺术的学习提供新思路。
3古筝教学缺少实践机会
目前,我国古筝学艺者在学习古筝演奏后,缺少实践演奏的机会,演出、比赛的经验较少。在学习古筝后,公开演出可以检验学艺者的真实水平,在面对观众的情况下,一定的压力可以转换为演奏的动力,对不熟练的技巧进行精练。古筝比赛同样也是锻炼学艺者心志的良好机会,在比赛中与对手的切磋有助于互相取长补短。国内市场对古筝演奏的需求总体较少。相较于西洋乐器演奏来说,古筝的表演现状不容乐观,竞争力薄弱。古筝的比赛往往与宣传传统文化艺术相关,而单独的古筝比赛并不能吸引观众和投资者的目光。现在古筝教学为了满足学艺者考级、艺考的需求,在授课过程中缩减了文化艺术教学内容的比例,这就使得学艺者对古筝的文化内涵理解浅薄、技术与精神层面不能达成一致,对古筝的演奏缺乏灵性。在不理解古筝乐曲内涵的情况下,一切练习都会让学艺者产生厌倦心理,从而丧失对古筝学习的热情。总的来说,古筝教学课程缺少实践的机会,无论是节目表演还是应试考试,都脱离了古筝演奏的初心,这不利于文化艺术的实践研究。
三、古筝教学渗透文化艺术的实践策略
1创建古筝演奏的情景
古筝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只有在充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学艺者才能深刻理解古筝曲谱的历史背景、表达内容、传达情绪,以适当的技法进行演奏。古筝不仅是一种表演乐器,更是古人抒发情感的工具;学艺者设身处地去思考曲谱的情景,能够增加乐曲的艺术表现力。文字记载的是古人真实而朴实的情绪,乐曲则表现了更加委婉隐蔽的情绪,在韵律、节奏、音调的变换中展现不同情景,是古人浪漫的表达。教师在进行古筝教学之初,向学生介绍每首乐曲不同朝代的背景,依据不同阶层的乐曲来进行演奏练习,让学生切实理解乐曲表达的内容,在演奏中增长见识,将自己完全融入乐曲表演之中。以《梅花三弄》为例,此曲由晋朝桓伊所作,借梅花凌寒不惧的傲骨歌颂文人志士高尚的品质。《梅花三弄》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前六章,以循环往复的方式先行叙事,为下半部分的高潮铺垫。后半部分演奏表现出梅花动静皆宜的情景,借物抒怀,表达对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的无限敬意。在古筝教学时,可以先营造出寒冬蜡梅的情境,再结合当时朝代背景以及作者的阶级,引发学生思考作曲者的所思所想。而后在高潮部分可以与学生探讨作曲者的技巧运用含义,比如为何后半部分的衔接急促、旋律跌宕起伏;学生明白了作曲者的用意,对乐曲的理解将会更上一层台阶。梅花不惧寒霜、临风摇曳的姿态彰显了梅花的铁骨铮铮,体现出人高雅贞洁的志气,这种创建古筝演奏情景的手法会让乐曲余音袅袅,绕梁不绝[5]。
2培养传统文化艺术素养
现如今,我们在观看学艺者的古筝舞台表演时,总是会感受到演奏的乐器空泛无真情实感,这与演奏者文化艺术修养不足密切相关。众所周知,要想在艺术表演中表现出真实感情,表演者必须对作品产生共情,只有这样,表演者的情感才能传递给观众。同理可得,古筝演奏的感情也与演奏者息息相关;只有演奏者理解并正确表达所演奏乐曲的情感内涵,乐曲的演奏才会和谐流畅,观众才能感受到其中内涵。艺术的范围广泛不受限,但某一种艺术情感的传递是相通的,只有学艺者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才能将他所学的知识传达给观众;而没有文化艺术素养的学艺者很快就会失去艺术鉴赏力,成为没有情感的演奏机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督促学生反复练习基本技法、熟背曲谱,这些是学习古筝的基础阶段,仅仅练习好指法是不够的,在有了基本功后,教师需要加入传统文化艺术培养课程,让学生由内而外地散发出艺术气息,只有这样,学艺者演奏的乐曲才有灵魂,古筝教学的目的才能基本达成。古筝演奏最终需要成为文化艺术的表达形式,而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而又枯燥的,只有真正领悟文化艺术的内涵,才能熬过寒冬,迎来暖春。艺术的表达需要一步步的铺垫,古筝演奏应该在技巧的辅助下流露出真情实感,让听众沉浸在演奏者营造的氛围之中,借此来表达乐曲以及演奏者的心境。
3创新古筝教学模式
当前国内的古筝教学往往以老师教学、学生背诵并练习的传统古筝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学习文化艺术思维不利。要想突破传统古筝教学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课堂上教师可以缩短理论知识讲解课时,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只需要老师开头,接下来的学习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利用课上时间进行更多实践教学可以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缩短课堂讲解时间的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对课余时间的利用,布置适当的练习作业,以小组形式互相监督,在课上抽查,最大程度节约时间。在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今天,想要观看古筝演奏已不是难事,数不胜数的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素材,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进行临摹学习,最后在课堂上集中展示,互相鉴赏学习。古筝教学需要脚踏实地、贴近生活,虽然古代生活与当代不尽相同,但去乐曲的诞生地采风,真正感受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会让乐器的演奏更有灵性,更加真实[6]。例如《侗族舞曲》是一首经典的古筝乐曲,在进行古筝教学时,技术方面的传授是必要的,但对曲目的理解更是必不可少。如何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曲目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民俗文化纪录片的观看,或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领学生亲自去到侗族的聚居地,去感受民族文化,体验当地的生活。纪录片能帮助我们初步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亲身的实践经历则是帮助我们理解乐曲和感受生活的最好方式。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在这种采风实践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民族特色,还能在演奏中领悟到乐曲的灵感迸发,更好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是对我们思想的进一步升华。
4利用多媒体进行古筝教学
在传统的古筝教学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只有古筝和琴谱,枯燥的课堂很容易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古筝教学工作的长期开展并不顺利。如今,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那么,如果在古筝教学课堂中加入多媒体科技,利用更多软件学习古筝演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被调动,完成课后练习也会更加积极。现在已经有弹奏纠错软件,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软件,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进度一对一教学,在教学软件的辅助下,一对一教学不会扰乱课堂秩序,学生也能接受更加个性化的指导。同时,利用弹奏教学软件,学生可以自己进行预习、练习,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合奏找出学生预习没有领悟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多媒体的应用会提高古筝教学的课堂时间利用率,让教师有更多时间进行文化艺术教育,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在课堂上逐步加大文化艺术教学的比重,有益于学艺者的长远发展。古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变换的音调以及深远的情感表达为主,是文化艺术的特殊载体。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古筝教学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越来越多的受众想要学习古筝演奏,了解中华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即使古筝教学产业已经变得商业化,但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古筝教学应该通过对古乐曲的练习反复琢磨其中内涵,结合历史背景学习文化艺术的情绪,在收放之间展现民族特色。虽然现在古筝教学仍然面临从业人员专业性差、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低、古筝演奏实践机会少等问题,但总体仍呈现欣欣向荣的趋势。本文提出利用多媒体、创造演奏氛围、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创新教学模式等方法进行教学改革,以期为今后的古筝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何云雪.关于古筝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思考[J].中国航班,2021(19):102-103.
[2]徐颖,魏媛莉.浅谈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对策分析[J].通俗歌曲,2016(01):116-117.
[3]刘芸芸,曾果果.综合性大学古筝教学现存问题分析及对策[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0(11):56-57.
[4]马媛媛.高校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应用研究[J].艺术家,2020(12):106-107.
[5]罗燕.论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北方音乐,2016,36(06):141.
[6]苏思璇.高校古筝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9(07):247.
作者:杨睿一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