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筝传统作品音乐意象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筝传统作品音乐意象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筝传统作品音乐意象探究

“意象”是我国传统艺术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指的是客观物象经过主体加工之后,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在不同的艺术表达中,意象所借助的载体也有明显的差异。古筝作为我国传统乐器,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具有很强的意象性和表现力,而被称为“众乐之王”,亦被称为“东方钢琴”,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将从音乐意象入手,通过列举实例,分析传统古筝作品与意象表达之间的关系,并为古筝作品音乐意象表现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为提升传统古筝作品的演奏及古筝作品的创作提供参考。

一、意象概述

意象是表达艺术者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主要作用是衬托情境和托物言志。意象最早起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文化领域,其中,“象”代表客观世界的客观存在,而“意”则代表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象可以解释为具有内涵的形象,即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形象进行主观加工,并且使得艺术形象进一步升华成为意象。在艺术家创造意象时,需要确定表达客体的基本形态,并且与客体保持相应的距离,从而使艺术家作为艺术主体对艺术客体产生想象,进而将意象元素进行独立表达。由此可见,意象的表达依赖于客观事物,但又不完全拘泥于客观事物,与形象和抽象有一定的区别,可以说是居于两者之间。在我国传统艺术之中,文学作品内部所用的意象最多,其次便是美术和音乐作品。其中,音乐与文学、美术相比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首先,音乐主要借助声音来刺激人的听觉,使人在倾听的过程中产生想象,达到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其次,音乐并非是传统的空间艺术,它更加倾向于一种时间艺术,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表达,才能够激发起听众与演奏者、创作者之间的共鸣。所以相比于美术意象和文学意象,音乐意象具有明显的非具象性、非语义性,并不能像其他两种艺术形式一样给人以直观的感受,而是以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体现出独特的美。

二、传统古筝作品中的音乐意象表现

古筝艺术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音乐意象表现体系,主要通过音乐题材、音乐结构和音乐技巧来表现作品之中的意象。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一场完美的古筝演奏往往需要将这三种表现方式结合起来。下面将针对传统古筝艺术作品中的音乐意象表现方式进行逐一论述。

(一)以题材内容为载体的音乐意象表现

1.自然风物类

在我国传统的古筝意象表现载体中,自然风物类是常用的载体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文学、美术还是音乐,创作者不但对大自然保持着敬畏之情,还善于从自然界之中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古筝艺术同样如此,创作者投身于自然之中,借助自然界风物景观感受自己的“心境”,表现“天人合一”的意象。从山水草木之中获取创作灵感,这就是创作者利用客观世界的物体与主观意象联系起来,转变成人的感受,进而创作出更多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古筝艺术作品正是借助它独特的声响来表现自然风物的特征,并融合创作者的想象,让听众在听曲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仿佛自己就立身于大自然之中。古筝作品借助自然风物来表达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烘托作品的主题,常用的是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最常见自然风物类意象包括花鸟、月夜、山水、草木等。但古筝传统作品数量繁多,里面不少经典曲目既涵盖了花鸟,也有山水的意象元素,这时想要将其划分,依据则是整首曲目中最主要的意象表达。例如,古筝曲《寒鸦戏水》就分别借助了“寒鸦”和“水”两种意象,其中,主要意象是“寒鸦”,因此,这首曲子又被归为“花鸟”类的古筝作品,也是古筝传统作品的代表曲目之一。在意象表达中,“花鸟”意象主要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机以及作品积极、热烈、奔放的情感,借助“花鸟”富有生机的特点来展现古筝作品的内涵。除此之外,在古筝艺术作品之中还有“月夜”“山水”等意象,“月夜”主要表达一种宁静、静谧之美,或者用来表达相思之情。例如《月儿高》《竹林秋月》等作品,就借助了“月”这一意象来表达一种和谐、静谧的氛围。而在《蕉窗夜雨》之中,则借助“夜”这一意象来体现作品要表达的相思之情,同时融合了“雨”这一意象来展现连绵不绝的相思之意。“山水”意象则主要是寄托创作者的情感,古筝作品之中“山水”的作用主要是“寄情山水”,既能够表现大自然和古筝曲的韵味,又能够借助山和水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志向。

2.故事情节类

还有一部分古筝作品往往喜欢借用历史故事或者文学典故来作为主要的意象载体。其中包括真实的历史故事和虚构故事,在借用故事主旨来抒发某种思想或者情感的同时,还可以使古筝作品的布局和节奏更为合理。以真实历史故事为意象载体的古筝作品有《苏武思乡》《姜女泪》《叹颜回》《文姬归汉》等。不同的历史故事表达的意象以及情感往往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苏武思乡》就借助苏武的故事来表达苏武忠诚、坚韧的品质,并且抒发创作者对苏武不屈精神的赞扬之情。《叹颜回》中,颜回本人品学兼优、安贫乐道,却不幸早逝,孔子对颜回的逝去格外悲痛,创作者则是借用了颜回壮年早逝的故事,来表达哀伤、悲痛的情绪,这首古筝曲虽然曲调短小,但是在重复演奏的过程中可以将作品之中的悲痛完整地展现出来。传统的古筝曲也善于借助虚拟的故事来展现古筝作品中的意象,虽然虚拟故事没有真实历史故事那么完整,但是以虚拟故事作为载体能够使作品的情感更加浓烈。例如《将军令》就借助虚拟故事来表达“沙场秋点兵”的主题,整首曲调气势恢宏,节奏跌宕起伏,让人如身临其境,仿佛悲壮的战争就发生在眼前。

(二)以音乐结构为布局的音乐意象表现

1.借助作品标题展现音乐意象

在我国传统艺术之中,大多数艺术作品都能够通过标题直接引导观赏者明确作品想要表达的大致内容,并且奠定情感基调。标题作为古筝曲的首要部分,大多都非常简洁,但是细品之下会发现这些标题具备非常深的意蕴,而且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例如《霓裳羽衣曲》就是描写唐明皇游玩遇仙的情境,其中第一段标题是《玉兔东升》,用玉兔代指月亮;第四段标题为《嫦娥梭织》,写出了唐明皇遇到嫦娥的场景。由此可见,借助作品的标题即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古筝曲的一些音乐意象。除了《霓裳羽衣曲》之外,其他采取类似表达方式的古筝曲目还有很多,包括《思念》《闺怨》等,都是通过作品标题来展现音乐意象,而且帮助演奏者和欣赏者更好地掌握古筝作品的整体情感。

2.借助段落安排展现音乐意象

在古筝艺术演奏的过程中,当演奏段落发生明显变化的时候,听众的欣赏体验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多幅画面会不由自主地呈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并且引导人们身临其境,感受古筝作品里的美好意蕴。音乐艺术的时间性是比较强的,音乐艺术必须在时间的延续之中完成,并且将不同场景串联在一起,这些被串联的场景从根本上来看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又存在一定的联系,进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意象。例如在山东古筝曲目《四段锦》中,就将整首古筝曲划分为四个段落,分别配上相应的标题。第一段落的单曲标题为《清风弄竹》,后面依次为《山鸣谷应》《小溪流水》和《普天同庆》,前三段侧重于“境中意象”,而最后一段则是“情中意象”,四者联合起来形成情境之中表达意象。整首曲子的风格变化舒缓,并且借助不同的标题更加突出了场景和情感,第四段的“普天同庆”更是用情感的升华来展现音乐意象。此外,还有些古筝作品没有明确的小标题,但是这些古筝作品也通过优化段落安排来展现作品中的意象,并且能够抒发作品的情感,如《蕉窗夜雨》,通过四次变奏从而构成五个段落,分别展现了“蕉、窗、夜、雨”四个意象,在优雅、别致的意境之中展现了愁情,使得整首古筝曲营造的意象和情境都是美不胜收。

(三)以演奏技巧展现音乐意象

在传统音乐艺术之中,艺术曲目的演奏技巧是展现意象的有力手段,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描述,而古筝和琵琶同为弹拨乐器,其演奏技巧也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例如古筝演奏需要借助手指通过托、劈、剔、挑、摇、抹等技巧来控制琴弦,并且注意控制演奏过程中的音色、音高、音强,实现“游神于无声之表,其音亦悠悠而自存也”的效果,增强古筝演奏艺术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使得古筝的演奏具有更强的意象性。借助古筝演奏技巧既可以展现特定画面,也可以展现不同画面的变动。例如在《高山流水》中,就需要借助古筝演奏技巧表达特定的意象,为了展现“高山”这一意象,古筝演奏者需要借助“双八度大撮”的技法,通过敦厚且深沉的声音来展现高山,在演奏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无名指配合大撮的弹奏,使得声音效果更加突出,更加深沉,与此同时也可以借助左手弹奏“颤音”来展现高山的连绵起伏。与之相应的,为了展现流水这一意象,演奏者采取刮奏技巧,巧妙利用“谐声”展现滚滚东去的江水,通过声音来模仿流水声,为人们营造出特定的画面。古筝演奏期间,演奏者也可以通过演奏技巧展现变动的画面,从而实现古筝艺术的弹奏表达,展现多样的古筝意象,例如《云板》《十二板》都是这类作品。这类作品没有特定的画面和特定意象,不同的听众会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而对古筝曲内所表达的意象形成不同的理解,这也是通过演奏技巧来展现古筝意象的奇妙所在。

三、古筝作品音乐意象表现的发展方向

(一)保留传统古筝特色

古筝艺术属于听觉艺术,在数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与此同时,古筝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表现风格。因此,针对古筝艺术未来的发展,要保持古筝艺术中音乐意象的独特性,在保持传统作品优点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艺术元素,不断创新,让古筝艺术具备更强的发展动力。例如,现代古筝曲《长相思》就是在参考《春江花月夜》的基础上创作而来的。这首古筝曲主要以李白的诗作《长相思》为主题,并且借用了《春江花月夜》的演奏技巧和演奏手法,营造出一种孤寂、悲凉的意境。这首古筝曲取材于传统文学作品,而且其意象、情境的营造也都借助了传统的古筝曲演奏技巧,使观众获得了独特的听觉体验。

(二)融合各流派之长,借鉴现代流行音乐元素

古筝艺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着自己的艺术特点。例如山东流派的古筝较为质朴,河南地方的古筝较为慷慨激昂,湖州、浙江两地的古筝较为细腻、清新。因此,在现代古筝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融合不同流派古筝艺术的特点。例如,在庄曜先生的作品《箜篌引》中,就通过客家流派的“回纹滑音”来营造仙境的虚无缥缈感,从而展现了芙蓉、兰花的姿态。现在国内有许多关于古筝艺术的音乐团队,其中能够让人们认可的,大多都是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的古筝艺术乐队。这些乐队在保留传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现代音乐元素,在意象选择方面仍旧采取传统的思路,在表达方面却又借助了较多的现代科技,古今融合,其表现力不但不低于传统的古筝,还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四、结语

意象是我国传统艺术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给创作者提供了灵感。通过了解传统古筝作品中的意象,我们能更好地感受传统古筝作品的魅力,对延续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古筝作品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宁聆.中国古典音乐意象论的渊源追溯[J].艺术百家,2015,31(S2):52-54.

[2]陈淑颖.筝乐意象分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3]朱旋.浅谈古筝传统作品的欣赏[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2):204.

[4]李双燕,杨冉.古筝演奏艺术的意境之美[J].大众文艺,2014(06):145.

[5]兰青.音乐意象的美学表述与乐情理论的契合[J].黄河之声,2013(04):60.

[6]胡馨予.浅谈古筝演奏艺术的意境美[J].音乐大观,2014(05):83.

作者:崔雪儿 单位: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