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管理人员核心能力培养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管理人员核心能力培养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管理人员核心能力培养模式

摘要:在互联网浪潮影响下,高校由传统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向现代化、信息化进行变革十分紧迫,“互联网+高校”这一运行机制是高校适应现代化教学管理的必然选择。其中,承担高校变革与发展工作的管理人员首先面临新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但就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而言,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与运行机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严重制约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在信息化人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高校管理人员核心能力的提升与培养进行探讨,通过对创新运行机制进行思考,以期对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带来指导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管理人员能力培养运行机制

信息时代,“互联网+”上升为发展战略,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的每一个领域。对于高校而言,在以“互联网+”作为大背景进行的高校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推进信息化建设对提升高校发展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加强高校核心竞争力具有强大的驱动力。高校建设发展必定依托于互联网思维下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人”作为发挥高校互联网人才建设的内核,打造一支管理人员结构布局合理,业务能力水平精湛的高校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是根本要求。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如何开展高校管理人员的核心能力培养,对运行机制进行创新性研究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产生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高校管理人员现状

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互联网+高校”发展模式的推动下,高校教育信息化成为促进高校教育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开展校园现代化治理的必由之路。高校互联网信息化人才是指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承担决策、建设、管理、维护和应用等业务的专业化人才。高校互联网化建设是一个规模庞大、周期长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信息化专业管理人员的核心能力提出新要求、高要求。调查显示,各大高校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信息化改革发展的过程中,现有的管理人员队伍无法适应这一时代化进程。高校管理人员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高校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机制陈旧,专业化管理人员引进困难,成为影响高校信息化发展活力释放,制约高校信息化发展形成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1.高校互联网管理人员组织构成

对高校互联网信息化人才队伍核心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是高校响应支持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的直接体现,是现代教育机制改革由“数字型校园”向“智慧型校园”升级转化的根本要求。我们通过对目前国内普通高校管理人员构成进行分析发现,高校开展互联网化管理工作主要依托于三大类管理人员:一是高校互联网信息化部门的专业管理人员;二是分散在党政管理部门以及教学科研单位的兼职类信息化管理人员;三是企业合作或外包服务衍生的驻校开发维护人员。

2.高校互联网管理人员面临的问题

纵观全局,为加强高校管理人员核心能力提升,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高校信息化管理队伍是发展所趋,然而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例如,目前国内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门整合程度过高,管理规模较小,管理工作的重心集中在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维护上,对策划推广以及后续服务团队建设投入匮乏,导致师生信息化服务体验指数低,难以满足高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从高校互联网管理人员的组成构架来看,目前高校信息化管理人员在组成构造上比较分散,其中突出表现在普遍缺乏高水平的复合型领袖人物以及专业软件开发类人才,高校顶层设计发展战略对具备管理规划、统筹协调能力的复合型互联网管理人才的需求与现有的专业化管理人员从数量到能力方面均不对称,长此以往必将导致高校现代化发展步伐滞后甚至脱节。此外,就高校现有人事构成体系而言,互联网信息化部门在人事体系中大多数属于教辅系列,对工作进行全局规划、管理以及统筹协调能力明显不足。专业类在职人员的职称晋升和薪酬制度缺乏竞争力,而兼职类的从业人员在评价和奖励机制方面制度尚不完善。由于高校对信息化管理人员工作定位低,职称晋升和薪酬激励制度受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信息化工作进行。与此同时,高校内外各类信息化管理人才之间没有形成专门的人才技术交流平台,导致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工作协同能力不高。

二、高校管理人员核心能力建设

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内涵,互联网的创新性成果将融合渗透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高校的信息化发展重在融合创新,高校管理人员互联网思维下的信息化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升,成为指导高校创新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各大高校应着力加大对高校管理人员组织架构进行优化,完善信息化管理人才运行机制,打造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型管理人员,为加快高校现代化改革发展提供发展动力。

1.高校管理人员核心能力培养原则

“互联网+”时代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价值的体现与发挥,创新互联网管理人才能力的培养机制,坚持以正确的原则为导向,促进高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形成良性发展模式。其中包括坚持依岗定员的适应性原则,制定符合管理人才个人成长发展需求的发展性原则、出台完善的员工评价机制、实施管理人员队伍激励性政策、坚持员工类型多样性原则、建立灵活的人员管理机制、制定注重管理人员个人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性原则。

2.高校管理人员核心能力培养思路

高校进行互联网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是时代要求,是高校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互联网+”的创新特性,高校信息化管理人员能力的培养要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从上文提到的高校互联网管理人员的主要组织构成来看,我们应从着重培养管理人员的三大方面核心能力入手:第一,加大顶层管理人员的复合化综合能力的提升。顶层管理人员作为互联网时代高校信息化教育改革的舵手,对其提出拥有管理规划、统筹协调以及互联网思维能力的多重要求,这类管理人员参与主持学校全局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实施,推进高校各项改革工作,实现“互联网+高校”的全面融合运行方面将发挥主要力量。第二,大力培养具备互联网专业知识的技术型管理人才。互联网管理人员的构成是具有多样性的有机整体,高校信息化改革离不开核心技术人员的规划筹谋,其中包括担任从技术层面规划设计学校信息化改革发展的总技术工程师;走在互联网技术前沿,开展创新性工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的专家型创新人员;负责各项信息化工作的协调推进,为队伍建设提供后勤保障的管理类协调人员。第三,高校互联网化工作落实推进阶段应注重管理人员执行操作以及维护能力的提升。高校信息化改革是一个复杂庞大的有机整体,是一个需要持续注入人力物力进行开发维护的过程,互联网高校管理人员的核心能力培养离不开对基础平台的搭建、应用系统的开发、基础设施运行的维护以及策划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强化。

三、创新高校管理人员运行机制

“互联网+”引领下的高校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有赖于高校在信息化工作机制与人才引进、培养以及激励发展机制等方面取得创新和突破。互联网时代高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应打破传统观念,秉持开放发展的眼光更新观念,高度重视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建设工作。为促进高校互联网发展改革的有效开展,加快高校发展步伐,高校内应设立专门的具有建设、管理和全面协调权利的信息化管理职能部门,配备具有相关专业素养与能力的人员,以便高效准确地完成信息化不同领域的工作任务。高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涉及范围广,工作任务繁重,尤其是系统管理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不仅日常工作量大,因岗位性质不同对其个人技能也提出了高要求,这就需要学校出台导向正确的人才培育政策,探索适合信息化人才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优化管理人员薪酬结构并向市场靠拢,缩减校企之间对信息化人才的待遇差别,打通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向高校流动的脉络,为高校管理人员核心能力的整体提升做好铺垫。

四、总结

在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生产走信息化之路乃大势所趋,“互联网+”影响下高校信息化建设成为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高校管理人员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管理人员的核心能力建设迫在眉睫,高校应放眼未来,大力培育高素质管理人员,培育一批强有力的新型人才队伍,为学校取得长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武元,胡科.“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8

[2]沈舒南.基于绩效评价的高校一般管理人员能力提升途径[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

[3]张宏.“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策略[J].高等建筑教育,2017

作者:刘竞择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