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学报生态系统及学术不端行为防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学报生态系统及学术不端行为防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学报生态系统及学术不端行为防范

摘要:学术不端行为严重破坏了学术秩序,阻碍了科研创新,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浪费。高校学报生态系统由编辑群、作者群、审稿专家群、读者群构成。高校学报是防范学术不端的重要阵地,学报应当加强对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环境。高校学报除了承担着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之外,还承担着对涉嫌学术不端的人员进行惩戒的责任。

关键词:高校学报;生态系统;学术不端;防范

学术不端行为的存在,弱化了科研人员的公信力,破坏了学术秩序,阻碍了科研创新,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浪费[1]。2019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2]。目前,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成果比较多。田旭等[3]以《机械工程学报》为例,剖析了学术不端典型案例,提出应当充分发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审稿专家的作用,同时应当对作者进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王薇等[4]提出应当借助检测工具、编辑经验、评审专家经验来防范学术不端行为。陆雁等[5]提出应当通过加强编辑道德教育、规范审稿流程来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笔者认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应当统筹考虑,不仅要采取措施防范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而且还要采取措施防范编辑、审稿专家的学术不端行为。而对于后者,目前讨论的人还比较少。2019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了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6],对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界定。笔者将以学术规范为依据,结合工作实践,对作者、审稿专家、编辑的常见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群体的学术不端行为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高校学报生态系统及常见学术不端行为分析

(一)高校学报生态系统将“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引入出版系统,是为了研究出版物与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一些因素之间的关系[7]。高校学报生态系统由编辑群、作者群、审稿专家群、读者群构成,这些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编辑群是高校学报生态系统的核心,对其他群有着重要的影响,决定着其他群能否在生态系统中实现良性存在。作者群、审稿专家群、读者群主要由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构成。作者群、审稿专家群、读者群之间相互关联,作者、审稿专家、读者的身份有时会相互转换。例如,很多人最初是以读者的身份接触高校学报的,当对学报认可后,其身份就可能由读者向作者转变。他们在撰稿和投稿的过程中,由于发现学报所刊发的文章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所启发,便会持续关注学报,再次成为学报的读者。再如,一些审稿专家是在审稿时开始接触学报的,在审稿过程中,对学报的刊文风格、学术层次等有所认识。如果认可学报的风格和学术水平,他们就有可能关注该学报并向学报投稿,成为作者。这样一来,其身份就由审稿专家变成了读者、作者。又如,一些作者由于专业水平较高而被编辑部遴选出来,聘为审稿专家,这样他们就实现了从作者向审稿专家的转变。

(二)常见学术不端行为当前,科研诚信教育缺失以及高校研究人员评价机制不合理[8-9]导致一些教师和学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想法,这是学术不端行为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术规范由学术道德规范、学术法律规范及学术技术规范等构成[10],当前,要注意区分学术不端与学术不当,如果把学术不当误认作学术不端,就会导致打击面过大,同时也不利于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惩戒[1]。目前,高校学报的一部分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的学术道德意识淡薄,对遵守学术规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发生。笔者依据出版规范[6],结合编辑工作实践及相关文献[11-13],将高校学报生态系统中作者、审稿专家及编辑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作如下分析: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剽窃他人的观点、材料,伪造、篡改原始实验数据,一稿多投或自我剽窃,署名时不按实际贡献排序或随意添加、删除作者。审稿专家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在审稿过程中违背学术道德,根据作者的社会地位给出评审结果;对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问题的论文网开一面;对与自己有利益冲突作者撰写的论文不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或者故意拖延这类论文的审稿时间;盗用所评审稿件的内容。编辑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不根据稿件的学术质量录稿;选择与投稿作者有利益关系的专家审稿;违背匿名评审的规定,向审稿专家透露作者的信息或者向作者透露审稿专家的信息;盗用或擅自公开未发表稿件的内容。

二、高校学报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

当前,高校学报应当统筹考虑,采取有效措施多方位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环境。(一)防范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对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利用公告文件、软件等进行“硬防范”,二是发挥编辑、审稿专家的作用进行“软防范”。进行“硬防范”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将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及处罚措施在学报网站醒目位置予以公布;其次,引导作者在投稿前阅读国家的学术规范[14],告诫作者不能抄袭他人论文或一稿多投[11],要求作者在投稿时上传有全体作者签名的《论文著作权转让书》;最后,在稿件初审和终审环节利用检测工具进行重复率检测[4]。进行“软防范”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学报编辑部组织开展学术规范教育。高校青年教师以及研究生是学报作者队伍的主力,因此,学报编辑部应当在本校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中大力宣传学术规范。当前,可以采取开办专题讲座的方式介绍学术论文写作和论文投稿时应当遵守的学术规范,向教师和学生讲明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和危害[12]。其次,依靠审稿专家识别学术不端行为。借助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编辑能够发现文字复制等浅层次的学术不端行为。而一些深层次的学术不端行为,如图表抄袭或将图表内容转化为文字、翻译外文文献作为自己论文的主要内容、篡改数据等,仅仅依靠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很难发现。审稿专家一般都是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多年的学者,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对于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有一定的了解,因而能够相对准确地判断稿件是否为作者原创。

(二)防范编辑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编辑负有为稿件质量把关的责任[13],因此,高校学报的编辑尤其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防范编辑学术不端应当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针对编辑开展学术道德教育[15]。通过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分析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使编辑增强自律意识。二是规范稿件处理流程。编辑部制定涵盖稿件加工所有环节的操作规范,明确编辑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要求编辑根据稿件内容来评判稿件。三是组织编辑参加各种业务培训。通过对编辑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形成遵守学术规范的意识,避免编辑由于业务不精而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四是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的科研水平。学报编辑往往也从事科研工作,编辑部应当要求他们系统阅读国内外专业文献,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提高学术素养,避免因编辑学术素养不高而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提高编辑的业务水平也有利于他们识别投稿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以及审稿专家的学术不端行为。

(三)防范审稿专家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审稿专家的学术不端行为会使期刊的信誉受到损害,当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审稿专家的学术不端行为。首先,要建设动态审稿专家库。高校学报聘请的审稿专家多是高校的教师以及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在遴选审稿专家时,要认真阅读各高校、科研单位网站上的专家学者介绍,同时在知网等数据库中查阅相关人员所发的文章,最终将发文质量高、学术信誉高的人员聘为刊物的审稿专家。这样做既能保证进入审稿专家库的人员对于某一研究领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也能保证进入审稿专家库的人员有较高的道德水平、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稿件。其次,严格执行盲审制度。如果审稿专家不能客观地评价论文质量,就会阻碍刊物的发展。编辑部在将稿件交给审稿专家之前应当隐去作者的信息,以避免审稿专家违规录用熟人的稿件或对有利益冲突的作者进行打压。最后,要加强与审稿专家的线上和线下沟通,通过经常性的沟通,使审稿专家了解国家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的文件精神,了解刊物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规定。只有使审稿专家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性,同时对学术不端行为有一定的辨识能力,才能遏制审稿专家的学术不端行为。

三、余论

高校学报除了应当采取措施防范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的学术不端行为之外,还应当采取措施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人员进行惩戒。首先,学报编辑部如果发现投稿者有学术不端行为,应当及时指出并要求其改正。对于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的稿件应当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根据学术不端的严重程度,采取警告、退稿、将学术不端行为告知作者单位等措施予以惩戒[1][4]。其次,如果发现编辑有学术不端行为,应当根据情节轻重,采取批评、警告、调离岗位等措施。最后,如果发现审稿专家有学术不端行为,应当区分情况采取措施。如果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审稿专家学术规范意识淡薄,编辑部应当对其予以提醒,并将学术不端行为界定标准告知审稿专家,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如果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审稿专家明知故犯,编辑部应当采取警告、解聘等措施予以惩戒[1]。学术不端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也打击了一部分研究者的科研热情。高校学报是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阵地,理应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方面主动出击、积极作为。笔者列举了高校学报生态系统中作者、编辑以及审稿专家等群体中经常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提出了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办法,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措施。笔者认为,加强对相关人员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和打击,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作者:赵晓华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