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及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结合高校大学生整体身体现象来看,高校内超重人群数量不断上升,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明显下降,几乎每年的大学生体质调查数据都有所下降,非常不利于国家和社会长久发展。基于此,本文将探索造成大学生体质与健康下降的原因,结合高校学生体质与健康现状出发,探析能够改善学生体质现状的对策,希望能够充分发挥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对策
“少年强,中国强;少年富,中国富”,大学生是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康的体魄、强健的身体是大学生为祖国和社会作贡献的前提,也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表现。高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为国家社会提供多方面发展人才的职责,人才资源的体质健康将直接影响国家富强发展,高校不仅要培养有知识、有理论的素质型人才,还要培养拥有强健体魄的实践者。如果高校能够制定合适的体育锻炼方案,帮助大学生至少掌握一两项体育运动项目,就能促使学生在日后生活、工作中找到合适的运动项目,实现终身锻炼的目的。
一、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现状
(一)身体匀称度从身材匀称度来看,高校内偏胖人群逐渐增多,我国大学生的身体匀称度有所下降。高校偏胖人群数量增多与饮食结构及锻炼环境、锻炼次数有较大关系,一方面,随着学生的生活物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学生的饮食种类不断增多,各种水果、零食从不短缺,导致学生的营养过剩。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普遍不喜欢体育锻炼,变成新一代宅男宅女,除了日常上课、购物外,更喜欢宅在宿舍玩电脑或图书馆看书,就连吃饭都通过外卖解决。
(二)生理机能生理机能包括视力、听力、肺活量等,在这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视力下降严重的情况,大部分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情况[1]。另外,就抗打击能力来说,现在的大学生从小生活在较为优渥的环境中,遇到事情缺乏耐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学生的身体潜能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人的身体需要不断进行锻炼以便促进各种机能良性循环,要想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要适当增加训练难度,才能不断增强身体的各项指标,反之,学生没有形成定期开展锻炼的习惯,就会导致身体的机能得不到有效锻炼,导致身体生理机能下降,身体素质也随之下降。
(三)身体素质人的身体素质与身体形态、生理机能有一定关系,主要体现在速度、耐力、力量、柔韧性、爆发力、协调力等方面,与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有密切联系[2]。根据高校大学生的身体测试结果来看,大学生的整体肺活量状况不是很好,在考察爆发力的立定跳远中,学生的成绩基本分布在及格和不及格中,且两者的差距不是很大,几乎有半数学生不及格。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这与学生营养过剩、不爱锻炼有很大关系。
二、我国高校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下滑的影响因素
(一)教育因素在高考的教育现状下,虽然教育部一直强调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体育活动受到一定抑制,体育教育职能未能完全发挥作用。具体表现在体育活动时间少、项目少,很多体育项目被取缔。到了大学,高校更加注重学生专业体育技能的学习,忽视体育课程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基本体能训练,学生的身体素质达不到相关学习要求,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进入恶性循环中。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能锻炼,但这是很难实现的,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将时间放在玩电脑、追剧、看小说上,导致学生的体质和健康都处于不断下降中。体育教育缺乏体能训练,造成无法将体育教育全部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学生因素一方面,大学生面临学业、工作、社会、家庭等多方压力,过多的脑力劳动耗费学生大量时间、精力,学生并不会主动开展体育活动,这就导致人们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根据相对统计了解到,有7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压力较大,因此主要将精力放在学习方面,课余时间都用在处理作业和完成社会实践相关任务,特别是大四学生,不仅要完成论文,还要到企业实习,学生更没有时间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另一方面,网络的出现给大学生提供更多娱乐方式,有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会将大部分课余时间放在娱乐上,没有很好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三)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物质水平不断上升,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但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依赖各种工具,如出行用交通工具、吃饭采用定外卖形式、通过网络与亲朋好友线上联系,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户外活动,学生很少能够从事相关的体力劳动。特别是互联网与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学生成为网络上最活跃的一分子,很多学生忽视了现实生活的锻炼与实践,更喜欢以在网络上观看他人的相关视频来替代自己的活动,有很多大学生都认为网络是一种休闲工具,而且使用网络后大大降低了对运动的激情,学生缺乏户外活动热情和实践,长期不锻炼只会让体质变得更差。
(四)家庭因素现在的大学生的家庭经济较好,就算有一些比较贫困的,也会有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方式提供一定的生活资金和学费,学生能够在就读期间吃饱穿暖。在整体进入小康社会的社会中,大学生的家庭都比较宠爱孩子,不管是富裕的家庭还是贫困的家庭,富有的家庭愿意给学生充足的金钱支持,希望能够尽可能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贫困的家庭将读大学看作是孩子的重要出路,甚至是唯一出路。因此,不管是富裕的家庭还是贫困的家庭,父母都不怎么要求孩子去做家务劳动,更希望孩子能够得到更好成长或将时间精力放在学习上。由于家庭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大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强健体格,孩子的心理也较为脆弱。
三、改善高校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对策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视体育锻炼要想达到改善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就必须先改变学校及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对体育课程及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3]。首先,加强日常宣传。学校和体育教师都需要加大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宣传,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与自身体质及健康息息相关,逐渐提高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其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与学生共同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树立良好榜样。再次,加强家校合作,家长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体育教师可以与家长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不要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要注重学生的均衡发展,鼓励孩子多锻炼身体。最后,完善基础体育设施。学校也要改变自身的办学态度,要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资建设梯队,积极建立体育锻炼场所和完善体育锻炼设备,让学生能够有良好的锻炼环境,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锻炼兴趣和意识。
(二)加强体能训练,充分发挥体育职能高校开展体育锻炼教育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还要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因此,能够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体育锻炼项目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更能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不断提升。以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适当增强体能训练,保持必要的体能训练量,更能将体能训练落实到体育教学中,进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高校要改变评价体系,优化评价体系,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同时也能检测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得到增强,将体质状况、项目运用技能、基本体能指标作为评价标准,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培养有个性、完满的人。
(三)提升体育锻炼意识,树立正确体育观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但这并不代表要将所有精力放在文化知识和社会实践上,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适当的锻炼能够排解压力和不开心的情绪,帮助学生更好进入学习状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为学生日后发展提供健康保障。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强调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如基本体能项目、运动专项项目、有趣的选修课等,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学生愿意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其次,积极组织体育比赛。教师和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比赛,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比赛中,引导学生充分挖掘体育运动魅力,提高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树立终身运动的理念。最后,强化体育项目宣传。在校内的公共场所布置相应的体育运动小知识及宣传体育运动项目的好处,通过营造良好体育文化氛围的方式鼓励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四)推行学校责任制,提高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为了促使所有高校加强对体育运动锻炼的重视程度,教育部可以出行学校责任制,积极引导学校和老师落实各项体育锻炼政策,通过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加强对体质健康政策实施的督促,保证学校彻底落实相关政策。同时,在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与校长、教师的绩效结合起来,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如教务处、校医室、体育部门,由此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就能提高学校的重视程度。然后,再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与学生自身评优评先、毕业相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锻炼主动性,实现学校、老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态势。最后,积极引入第三方监测机构,加强对健康政策落实的监督,可以通过不定期开展抽查及复核工作,使得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常态化,进而督促高校认真落实相关政策,避免出现不作为、怠慢现象,确保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能够顺利执行,形成“监督-反馈-执行-再监督”的政策落实模式。
四、结语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对于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如果高校学生在校期间不重视体育锻炼,那么在出社会后,他们主动进行锻炼可能性非常小,就会导致社会人士越来越不爱体育锻炼,人们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因此,在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呈现下滑趋势的现在,高校就要积极进行优化整改,努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引导他们参与体育锻炼,形成正确锻炼观,树立终身锻炼理念,进而为日后生活、工作提供良好身体保障。
参考文献
[1]姜彬.提高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的主要对策研究[J].运动,2017(6):68–69.
[2]董霞.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问题研究[J].西部皮革,2018(24):50.
[3]陈力晖,刘源.我国中职学校学生体质测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16):65–66.
作者:沈小燕 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