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多元化下的高校声乐教学创新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多元化下的高校声乐教学创新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多元化下的高校声乐教学创新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渐创新,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声乐教学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高,无法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多元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长。因此,将多元化教学理念应用于高校声乐教学,是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选择,可以使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不再单一化。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声乐人才。基于此,本文以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为切入点,对当前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创新的措施,以期促进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多元化;高校声乐教学;创新与发展

文化是人们的精神食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进行创新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如今,世界文化都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在进行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各种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声乐教学也不例外,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体系等许多方面。声乐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声乐教学是培养声乐人才的主要途径。如何在多元化背景下进行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是当今声乐教学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声乐教学不单单是声乐技能和声乐理论的教育,还与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关联。传统的声乐教学比较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如唱歌技能、发声原理和声乐知识等,但是学生依旧存在着许多课堂未能传授的问题亟待解决。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不断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日益引起师生的关注。为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继续发展,高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必须得到改变,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并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1]。

二、目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师资力量匮乏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加,教师短缺和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逐渐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显现出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面对广大声乐听众,声乐教学的改革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果没有变革观念和变革准备,改革措施就不会得到不断深化。在新时代,声乐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丰富的教学技能和综合素养。专业素质是指个人技能,教学能力是教师的主要要求,而综合素质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声乐教师的新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高校声乐教学的需求。

(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不仅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而且由于降低了入学标准,直接造成声乐专业学生激增、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学生发声条件、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已成为未来限制声乐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当中难免存在对声乐学习不感兴趣、领悟能力低的学生。针对上述问题,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寻求有效的方法来改革声乐教学模式。

(三)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单一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高校的声乐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但是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缺乏特色和个性。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体系的构建等方面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目前,高校声乐教学大多数都受限于课堂教学,从理论课的学习到专业技能技巧的学习或训练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没有给学生提供创造练习的平台和空间,依然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另外,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等不合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音乐素养的提升[2]。

(四)高校声乐教育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对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资源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严重影响了教学的发展。另外,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与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无论是缺乏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是缺乏专业技能,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高校声乐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声乐素质,还可以大大提高声乐教学效果。

(五)高校声乐教学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在教学中,课堂评估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许多老师都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对评估环节不够重视,缺乏教学效果反馈体系,不能利用科学的评估机制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反馈。并且当前评估方法过于单一,且缺乏公正性与合理性,课程测验的最终成绩占评估结果的大部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上述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融入已是必然,其可以使声乐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得到改善,使声乐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进一步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声乐人才[3]。

三、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

(一)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多元化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改变之前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设置具有创新意识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明确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声音条件和兴趣爱好等,并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进行教学方法的设置,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利用举行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融入教学活动中来[4]。

(二)声乐理论与技能多元化教学高校声乐教师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首先需要打破老式的教育观念,改变课堂上声乐教学的传统方式,运用多元化声乐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方式。如此,声乐学生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乐理论知识和声乐表演技能,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声乐人才。在进行课堂声乐教学时,声乐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声乐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教学评估是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过程做出的最终评估,从而使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多元化教学评估系统使教师能够准确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教学方法得到有效改进,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引入多种评估机制,将评估内容多样化,纳入自我评估、师生评估和相互评估等评估形式,打破以往只通过成绩进行评定的局限性,可以对评估内容进行拓展,如思想道德、实践创新等都可以作为评估的内容。

(四)拓展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能力教师是课程中的重要指导者,对实现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高素质不止包括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具备新颖的教育理念。只有合理应用多元化教学理念,接触最新颖的多元声乐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才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音乐知识和相关音乐技能。因此,学校需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声乐教师进行定期专业培训,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才能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能力与时俱进。另外,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声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力争建立多元化的高校声乐教师队伍,以此更好地培养高校声乐学生的声乐素养,促进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5]。

(五)鼓励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实践文化和艺术的表达始终与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在龚琳娜《忐忑》的表演中,她的歌声仍然属于民族声乐的范畴,但她的歌唱风格带有多元文化特色。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声乐教学的价值取向我们是无法规避的。高校声乐教育需要根据就业市场的发展需要,深刻理解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取向,指导学生展现出丰富且多元化的声乐表演。具体而言,就是除了有效融合本土与多元化声乐文化内容、特色和方法外,还需要鼓励学生敢于在艺术实践中表演和创造各种音乐文化。同时,通过实践也可以更加直接地指导声乐老师探索和总结多元文化背景下声乐教学改革的经验。

(六)进行多元化的情感体验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也有很大的不同,通过欣赏各种声乐作品,学生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情感进行体验。学生通过欣赏声乐作品的内容可以感受到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具体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歌曲。对于个性开朗的学生,可以选择热情欢快的歌曲让学生欣赏、演唱,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也可以轻松进入歌曲的状态,使歌曲的情感很容易就会表达出来。教育情感体验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声乐[6]。

四、结束语

随着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多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对声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必须具备多元化特色。为了促进我国声乐教学的创新和发展,高校必须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战略来促进我国声乐教学的改革。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应当积极跳出传统单一的教学体系,广泛融合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全面推动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创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培养高水平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超.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和发展——评<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新视界>[J].新闻爱好者,2020,(07).

[2]王一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和发展[J].北方音乐,2019,(22):131-138.

[3]林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J].艺术百家,2016,32(S1):337-338+327.

[4]马甦.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途径[J].戏剧之家,2018,(28):203.

[5]楼新利.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和发展——评<高校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0,(03).

[6]杨思.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问题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7).

作者:祁楠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