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转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转型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转型分析

摘要:面对中国经济进入换挡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如何转型以适应新常态,是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领域的重要议题。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领域依然遭遇多层困境,难以满足新常态下提出的新要求,需要从体制机制、法规制度、终身教育、信息技术、评价监测与对外交流等多方面实现新常态下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新常态;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

一、引言

2014年5月,习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并在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系统阐释“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1]。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同志用了64个“改革”、70个“新”、26个“教育现代化”等字眼。这意味着以深入推进改革破解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依然是中国教育发展转入新常态的重要“风向标”[2]。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对促进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中国经济进入换挡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如何转型以适应新常态,成为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领域的重要议题。

二、新常态下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新要求

新常态下“消费需求模式”“进出口格局”“生产要素”“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等方面的变化,对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1)消费需求模式转变要求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多样化供给。新常态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对于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而言,长期以来被动式、机械性的继续教育方式难以满足需求,迫切需要丰富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选择,以适应高校管理人员的实际教育需求。

(2)进出口格局变化要求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提升对外交流。新常态下,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对于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而言,在不断吸收新鲜血液进入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过程中,也亟需通过挂职锻炼、借调学习以及拓宽其他的对外交流渠道,增进对外交流,提升高校教学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

(3)生产要素转变要求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对于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而言,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的大背景下,必然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建立并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以适应时代的改革和发展要求。

(4)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变迁要求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实现智能化和专业化。新常态下,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对于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而言,建立与社会相适应的组织和团队是长存之道,大锅饭式的继续教育方式伴随着零散的团队组织,新常态下小型化、智能化以及专业化的社会组织也要求继续教育走向智能化和专业化。

(5)市场竞争格局变化要求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走质量型、差异化道路。新常态下,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对于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而言,继续教育兼具教育性和市场性两种属性,如何充分配置继续教育资源实现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学习需求满足,需要逐步重视继续教育的市场性属性,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走质量型、差异化道路,实现继续教育的突破创新。

(6)作为高校“三支”队伍之一的管理队伍,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常态下继续教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才能保证高校整体发展。

三、新常态下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困境

然而,纵观近年来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发展情况,虽然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在重视程度以及实际的操作方面均有所改观,但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领域依然遭遇多层困境,难以满足新常态下提出的新要求。

(1)以学历补偿为主的继续教育模式难以满足新常态下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学习需求。一直以来,缘于工作性质的差异性,相比科研型及教学型的高校教师队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相对更低,学历层次结构也更为复杂[3]。在此背景的下,高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多以学历补偿为主,辅助于一些大众化的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等方面的专题培训。然而,现阶段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管理人员的同志多数已经接受了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教育,对以学历补偿为主的继续教育并不需要,而是转向寻求一种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2)相对闭塞的继续教育循环模式无法满足新常态下追求广渠道、多交流的继续教育学习需求。高校扩招使得教学管理人员的配置一度呈高度紧张态势,而对教学、科研的重视又往往忽视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投入,在此情况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长期处于相对闭塞的内部循环模式,缺少与外部社会及高校的学习交流。然而,现阶段正在兴起的高水平引进去、大规模走出去的路径模式,对于相对闭塞的继续教育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迫切需要建立广渠道、多交流的继续教育模式。

(3)短视化、碎片化的继续教育模式无法适应新常态下追求终身教育体系的继续教育学习需求。长期以来,以学历补偿为主的继续教育更多是服务于职称评定、晋升考核等直接性、暂时性的目标,故而使得继续教育内容和方式呈短视化、碎片化特征,尚未营造终身教育的学习氛围[4]。然而,现阶段对人力资本质量提升的要求,倒逼各界努力建立终身教育体系。高校作为教育主体应当首当其冲,以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为突破点,建立并完善高校各层次人员的终身教育体系。

(4)相对传统、单一时空的继续教育方式无法适应新常态下追求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时空的继续教育学习需求。长期以来,继续教育是以函授、面授的形式为主,教育方式相对传统、单一,而教学管理人员大多有固定的坐班时间和地点安排,这使得以往相对传统、单一时空的继续教育方式受到了诸多限制,既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优质教学资源,也无法获证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难以实现预期的学习效果[5]。然而,现阶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突破性的教育教学平台,迫切需要通过有效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并提供多时空的继续教育方式选择。

(5)同质化的继续教育模式和内容无法满足新常态下追求质量型、差异化的继续教育学习需求。由于缺乏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真实需求了解,加之领导重视及资金投入不足,使得高校间的继续教育模式及内容均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影响了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6]。然而,继续教育兼具教育性和市场性双重属性,同质化问题是忽视市场性属性的重要表现,需要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中逐步引入市场竞争的要素,吸收引入更多的可利用教学教育资源,快步走向质量型、差异化的继续教育路径。

四、新常态下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转型策略

(1)探求机制体制改革。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视不够,源于对其职能定位不够清晰,为适应新常态,需要重新思考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要做什么、怎样去做、做了什么,并以此为基础,仔细谋求体制与机制的改革。以实现多种渠道学习,多种方式学习为线索,搭建教学管理人员成长立交桥。

(2)推动相关法规制度建设。现阶段,国家已经出台专门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高校层面也重视对教学及科研教师的继续教育投入。然而,却缺乏针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相关法规及制度建设,难以为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及权益保障提供有力支撑,国家层面应尽快推动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制度保障建设[7]。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将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更好的与高校的发展战略,高校的管理创新以及高校的文化建设等方面结合起来,构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终身教育体系,有效发挥继续教育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终身学习中的基础作用,充分实现社会各界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融合利用。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学习时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无疑为继续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教学平台,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应顺应下一代互联网和位置服务的新形式,实现终端多样化、服务个性化、营销精准化、支付网络化的新型继续教育。以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以学习的继续教育新要求[8]。

(5)开展评价与监测。成功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离不开科学的评价和监测。要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为命题,通过制定合理的评价和监测体系,掌握继续教育的阶段性效果,随时把控个人终身教育的进展程度,确保继续教育不偏离主线,适时完成阶段性和总体目标。

(6)加强对外交流。积极拓宽对外交流渠道、丰富对外交流内容和方式,大力引进社会各界和其他高校的优秀教学资源,大量吸收其他单位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也通过逐步分享自身特色的教学管理经验以及教学资源,有力推动对外宣传和交流,实现对外交流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鲁昕.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N/OL].[2015-02-03].news.gmw.cn/2015-02/03/con-tent_14720635.htm.

[2]柯进,柴葳.教育新常态下的改革新思维———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观察[N/OL].[2015-01-24].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1/24/content_430142.htm?div=-1.

[3]吴遵民,秦洁,张松龄.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教师教育研究,2010(3).

[4]王蓓颖.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9).

[5]柳亮.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2).

[6]董宁.多元化模式加快高校行政人员继续教育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4(9).

[7]聂玉翠.浅谈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模式探讨[J].大学教育,2014(2).

[8]佚名.三大转型引导高校继续教育模式发展[N].中国科学报,2013-12-12(7).

作者:童作秀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人事处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