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高师和声高效课堂构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高师和声高效课堂构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高师和声高效课堂构建

摘要:和声课程是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理论课程。在调性音乐的范畴内,和声学的若干规程将多种音乐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为搭建多声思维的音乐活动,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保障。本文从确立目标导向、优化课程内容、明确教学原则、更新教学理念四个方面,分析高师和声高效课堂构建途径,以期让课堂的效力延伸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中去。

关键词:和声;高效课堂;构建

和声课程是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理论课程。在调性音乐的范畴内,和声学的若干规程将多种音乐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为搭建多声思维的音乐活动,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保障。在高师和声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会因理论枯燥而产生厌学心理,课程内容过于繁琐,教学过程与评价流于形式,等等。当下,如何在课堂中解决此类问题成为和声教学的首要任务,本文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探讨优化教学的路径,让教学的有效性落地。

一、确立目标导向

和声课程在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价值,一方面是掌握音乐技术理论的核心,一方面是具备分解与整合音乐要素的技能。和声课程的定位,不能止于理论层面,而应视其为理论与实践兼具的综合性课程。和声、复调、曲式、配器这些技术理论,对于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和声的应用频次在其中较高,它不仅体现在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如视唱练耳课里的和声听觉训练、即兴伴奏课里的织体编配弹奏、曲式课里的和弦分析标注、歌曲作法课里的多声部写作等,通过和声课的学习,学生还能从中了解“音乐大厦”的基本构成,就好比平面的图画变得立体,黑白的颜色变得五彩斑斓。在分析作品和声功能的过程中,横向的旋律、纵向的和声,以及纵横结合中的和声序进与复调织体形成的多声的乐句、乐段,都为学生具备分解与整合音乐要素的技能提供了训练的平台。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专业音乐院校不同,在课程内容精深程度的要求上,不及专业音乐院校,但在广度和维度上,却又要求更加体现出课程本身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贯通,以及课程所体现出的文化属性等特质。和声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以自身的特点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解决音乐技术理论与操作实践之间的贯通问题,引导学生具备处理音乐信息的能力,以及创造美、传递美的驱动力。在现实中,和声课程的教学结果,往往“纸上谈兵”,学生困惑于各种法则、规矩,导致课程结业时还未建立起相关的听觉概念和操作意识,影响日后的学习与职业的发展。从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音乐学科若干课程之间应是紧密关联的,这种关联性要渗透在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中。和声课程与视唱练耳、即兴伴奏、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等课程的联系尤为密切,只有多种能力联结,才能生成良好的音乐专业学习的语境和相应的音乐素养。从个体的终身发展来看,课程目标的确立要赋予课程本身“从知识传递走向知识建构”的使命,学生要能够通过和声思维的建立,具有多声思维的认知能力,并在日后的职业发展中具备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的能力。在明确目标导向的过程中,知识的传递与知识的建构分属两个不同的层级,知识的建构是一个主动形成系统的过程,不光是知识与技能的举一反三,还有思维能力的迁移与重构。高师和声高效课堂的构建,课程目标的导向应具有一定的高度,在课程意识上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由狭义教学走向广义教学。

二、优化课程内容

为了实现和声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密切关联,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应精炼,一方面应秉持优选的原则,既要突出核心内容,避免庞杂,又要兼顾“基础”与“拓展”的双重任务。所谓“基础”,是指教材中的核心内容,如正三和弦的连接,六和弦、四六和弦的使用,下属功能组、属功能组、重属和弦的运用,离调、转调的判断等。所谓“拓展”,是基于教材内容的基础知识,结合教材之外的实际作品,进行识别与分析。例如,在实际作品中,结合音响,判断辅助音、经过音、先现音、延留音、模进等知识点。这一方面使得各种和声法则得到实践性操练,一方面加强了读谱能力,促进和声思维的形成。“和声思维的形成不是单向度的对象化过程,而是听者在纵向和弦的横向序进中,针对音响形态的分解与整合生成的多向度的听觉心理的解构与建构。”[1]听觉始终参与各种与音响形态有关的音乐活动,和声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各种功能连接的法则,而是基于这些法则诉诸于听觉的经验与秩序,并最终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兼顾“基础”与“拓展”双重任务的教学内容,很自然地会与视唱练耳、音乐赏析等课程联结起来,并形成良好的互动。“音乐聆听是多维的思维和认识形式”[2],脱离“听”内容的教学,会阻隔个体对音乐形态的直观把握,以及和声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直接联系,从而导致课堂单调,教学效果不佳,与课程目标相悖。和声思维的建立是通向多声听觉思维的必由之路。吴式锴老师在专著《和声艺术发展史》中,沿着“多声萌芽时期的原始形态-多声音乐的初步演进与三和弦的形成-多声音乐的复调化发展-调式理论的初步建立-和声思维的形成与逐步成熟……”[3]这样的脉络对和声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多声思维从萌芽伊始,到大小调和声规范的完全确立与和声功能的扩充,再到和声的模糊趋势,见证了从古希腊到现代几个重要音乐史分期的更迭。在不同的时期,和声会呈现何种艺术风格,具备何种特点,诉诸于听觉时,多声思维又应如何建构……这一充分体现课程文化属性的问题,也应在课堂的构成中作为必不可少的课程内容适时拓展,将实际作品和音响结合,将读谱与多声听觉结合,通过课程内容的有效实施,共构良好的和声思维品质。

三、明确教学原则

李重光老师在《基本乐理教学法》一书中,提出了十个原则:“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科学性与系统性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并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统一的原则;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的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4]笔者认为,这十个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和声课程。首先,高师音乐教育领域的和声教学,其课程目标的确立,一定是高于课程本身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及具有综合素质的未来的音乐教育专门人才。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应立足于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并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出课程自身的高度。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统一的原则,都是上好每堂和声课的关键。教师和学生都应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学进程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学情实际调控好教学进度,及时查漏补缺,让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统一,这样的课堂才有可能做到高效。再次,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量力性、巩固性原则,这都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保障。讲授、问答、例证、讨论等方式应有效穿插,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既要有拓展,又要夯实基础,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例如,有的学生乐理基础差,调式调性的识别不熟练,调式音级和调式中的和弦判断较慢,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及时巩固,量力而行,如果教师不顾学生“底子薄”的状况盲目教学,那么,这样的课堂就属于应付差事,是不合格的。和声教学的原则,一定要紧扣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第一,要巩固基础,在学习四部和声构成法则之前,彻底解决关于调、音级、和弦、功能等基础问题;第二,要遵守规矩,在训练四部连接的初期阶段,严格执行和弦序进中的基本问题;第三,要加强判断,当调式外音介入时,迅速判断变音的属性;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配套建立听觉概念,只有课程成为推动个人专业素养持续发展的来源,课堂的长效性才能体现出来。

四、更新教学理念

高师的和声课堂,是学生多声音乐思维能力发展的实训基地之一,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堂的重要作用,重新审视课堂意义,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方式,在确立目标导向、优化课程内容、明确教学原则的基础之上,更新教学理念,让教学对学生可见,让学习对教师可见。成长型思维教学对差异化、回应式课堂十分重要,“因材施教是一种回应式教学,即教师回应学生需求的方式,这样每个学生在合适的水平都能接受挑战。”[5]在设计教学之前了解学生,进行预评估,在课堂上复习与观察,进行形成性评估,在单元学习之后进行总结性评估,整个教学过程都紧密围绕“课堂”教学来开展,为学生营造成长型思维模式生成的语境。教学内容应在遵循一定的课程逻辑前提下,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课程紧凑”的教学策略,该加速时加速,该加餐时加餐。当基本问题和规则掌握后,可以协助学生加速进入更高水平的学习,同时,拓展内容,为学生指引更深层次和更广宽度的学习空间,让课堂的效能延伸。成长型思维教学理念,主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形式,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堂。从资料搜集到课堂实施,借助学习平台,“变个体性学习为合作性学习,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或消极的,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封闭的,彼此缺乏交往和互动。”[6]而合作学习的形式恰恰能打破这样的局面,它可以是小组合作(对学、组学),也可以是全班合作(群学),从而形成生生互动的课堂局面。教学理念的更新,强调从学科的角度、知识的角度、教师的角度、学生的角度等多维视角,让“能动学习”推动知识传递走向知识建构,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整体性发展。其实,对和声语汇的理解,对和声思维的掌握,对和声风格的运用,这些都不仅仅是和声课堂能够“教”给学生的。只有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主动探索,通过大量作品的听赏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成长型思维方式,让教学内容围绕不同主题分块、分层,让教学模式突破单一的灌输,形成有效的交往和互动,和声课堂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关注和声语言的结构、色彩、运用、风格和内在联系,不仅仅提高和声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影响其音乐逻辑性、结构性、色彩性和风格性思维的形成。”

[7]高师和声高效课堂的构建,正是基于这个目标,通过课程内容优化、教学理念更新,推动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建立,让课堂的效力延伸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张声.高师和声课程教学模式创设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07):194.

[2][美]戴维•埃里奥特著,齐雪等译.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96.

[3]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1-27.

[4]李重光.基本乐理教学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0-17.

[5][美]玛丽•凯•里琪著,林文静译.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让教学对学生可见,让学习对教师可见[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42-43.

[6]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58.

[7]赵媛媛.“翻转课堂”在和声共同课中的实践与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01):149.

作者:张声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