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构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探究(6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构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探究(6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构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探究(6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高效课堂

摘要:信息技术兴起以后,逐渐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应用比较广泛。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高效课堂,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优质资源,高效课堂

多媒体信息技术对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帮助作用在于:其能够以视频、音频或者图像等方式,直观地将以往教师使用语言所难以描述和讲解的数学知识,更为形象、生动地传递给学生。为此,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知识的立体呈现;依托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走出思维迷雾,使其逻辑能力得到锻炼;依托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动画,突破数学的抽象性困境。

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知识的立体呈现

通过在数学课堂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则将使以往难以向学生描述清楚的相关数学知识点,以更为直观地形式传递给学生。同时,信息技术手段亦是实现“数形结合”教学思想的最佳方式,即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如笔者在为学生讲授“平移与旋转”这部分知识点过程之中,将这堂课的教学地点选择在了多媒体教室,正式上课开始后,笔者先在屏幕上展示出一些取材于生活的平移与旋转的相关图片,并要求学生认真对屏幕上所展示出的这些图片加以观察,并回答这些屏幕上出现的图片的平移与旋转怎样实现,其后,笔者在学生思考作答之后,要求学生利用座位前的计算机,对这些图案平移与旋转后的样子进行绘制。如果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设计,有些图形做起来不容易,而且会影响图案的美观。但是若把它放到计算机上进行设计,就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图形出发,将图形进行若干次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得到一系列新的图形,形成一个图案。在全部学生利用计算机对图片平移与旋转后的样子进行绘制之后,笔者通过教师端中控台,将学生座位前的计算机屏幕统一切换到教师桌面,将学生们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观看其他同学的作品后,发现自己尚且存在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同时亦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实现了很好的锻炼。

二、依托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走出思维迷雾,使其逻辑能力得到锻炼

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其习惯于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实现对事物的理解,与之相反的是,数学知识的学习通常要求学习者秉承抽象思维,因此这种知识学习的要求与小学生的思维状况对比来看,恰恰是彼此背离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那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揭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化难为易,锻炼学生逻辑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引入以及教学应用,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帮助其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契机,能够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本质,减少学生观察的困难,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如学生在刚刚接触几何知识相关空间概念时,往往会感到不易理解,尤其对于点、线、面、体之间的生成过程存在一定的理解、认知障碍,在信息技术被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引入小学数学课堂之后,教师能够依托相应的图片制作软件将点、线、面、体的生成过程制作成动态的GIF图片,从而让学生通过动态图片的演示,领会这一几何知识点。再如,最常见的相遇问题,学生理解起来也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展示两辆汽车的运动过程,原本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经过信息技术的展示,使学生更为清晰,较为轻松地领会了这一知识。

三、依托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动画,突破数学的抽象性困境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直观性、具体性的,而数学则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因此很多时候小学生对于数学的一些知识点会存在着巨大的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一些物体运动规律的相关知识时,数学教师常常受困于仅仅依靠语言,无法将相关知识精准地呈现给学生,最终的结果便是教师竭尽全力、学生学习得似是而非。多媒体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点。因为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其集声像图文为一体,能够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而高效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23-8,计算机画面上先出现小棒,两捆和三根怎样减去八根,学生可以先自己操作,试一试怎样减,探求方法,然后,按一下正确答案,出现画面:画面上出现两捆零三根小棒和一只小熊,按照学生摆的方法,小熊把一捆小棒拆开,然后和三根小棒和在一起,去掉八根小棒,等于十五根小棒。小学生可以自行操作小熊去进行加减,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抓住重点,从而得到正确结论,学会知识,进而促使其去主动进行知识探索,完成教学任务。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就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并非仅有以上几种方法,更多的还需要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和挖掘。从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来看,其能够有效弥补先前教师单一讲授或借助教具所无法达成有效知识传递的不足。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且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恰当的应用,使小学数学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达到高效。

参考文献:

[1]李海龙.如何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39-40.

[2]张喜飞.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方式的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51-52.

[3]王正义.基于智趣数学的信息技术课堂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1-82.

[4]陈玉红.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3):30-31.

[5]倪焕敏.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J].职教通讯,2014(32):108-109.

[6]王便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6):23-24.

作者:袁志宏 单位:甘肃省临泽县板桥镇中心小学

第二篇:浅析先学后教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摘要:运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先学后教”教学理念着手,就新形势下为什么推崇“先学后教”小学数学课堂模式,“先学后教”的具体实施以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先学后教”

一、为什么“先学后教”

小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不应该是单纯生硬的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的过程。我国传统小学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即在课堂上主要由老师讲授,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也无法质疑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是生硬的。“先学后教”小学数学课堂模式是相对于我国传统小学教学模式提出的课堂改革与课堂创新。“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完全转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以学生的自主能动为主体,老师的引导为辅助,达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将课堂节奏变得紧凑,突出了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及时发现疑难问题,而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更加明确的教学工作,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使教学效率事半功倍。这就是我们推崇“先学后教”的主要理由。

二、“先教后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首先,要重视学生裸读能力的培养。裸读是指学生的自学没有任何导学提纲,而是自主走进教材,教师只给自学步骤:按照教材提示,在书中完成例题写出与教材不同解法回答书中问题尝试完成相应试一试;回顾自学收获,初拟出学习目标;写出不明白或感兴趣的问题。为了避免传统教学由于目标不清所带来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课前先让学生提出自学中自定的学习目标,课上再比对教师所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寻找出差异,加深记忆,以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学习环节中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使学习活动自始至终处于期望的有目的的控制之中。有些老师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中,课前发给学生一张“导学卡”(或导学案,内容是课堂上教师将要提出的问题和练习题,类似于一份简单的教学预案),要求学生“课前先学”,课上再根据“导学卡”的顺序进行教学。这种做法,使学生“先学”的目标更加明确,有其一定的优点,适合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于高段的小学生,笔者更主张“裸学”,这样可使学生把握重点的能力,自学的能力得到更深层次的锻炼。“先学”完成之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并没有结束,“先学”为老师接下来的教学作了良好铺垫,即“先学”是学习的基础,“后教”则是教学重点。学生自学过程可以缩短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使老师能够更好地展开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在进行“后教”时,教师需要从以下方面做起。首先,基于学生对小学数学自学之后,老师尽可能不要按部就班地对书本内容进行教学,以免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而应从学生自学掌握程度来设计教学题和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现在国外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Handson”活动。其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在学习几何图形时,鉴于学生已经有“先学”为基础,老师事先准备好几何图形及所需材料,就可以让学生在“Handson”活动中解决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次,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自学掌握能力的一个检验过程。因此,老师应该从学生对小学数学进行自学的效果出发展开课程重点、难点的讲解说明,经过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从而继续更进一步地进行数学学习。再次,在学生初步掌握小学数学知识之后,老师应该合理指导学生进入更深一步的课堂学习,这也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力求达到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初步掌握基础,然后通过老师指导进行问题的透彻研究和掌握。最后,“先学后教”不只自学、教学两部分,还需要在适当时候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相应的课堂辅导。针对“先学后教”课堂教学中的欠缺和不足进行后期调整,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题的演练,并带领学生一起对课堂精华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经过多样的教学模式实践,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先学后教”无疑是实现这些教学终极目标最好的模式,学在教之前,教在学之后,以学定教。学生在自主中学,在探究中学,在合作中学,在交流中学,在展示中学。这样的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容置疑的,但不要忽视其弊端,并针对弊端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做到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真正提高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春风.新形势下“先学后教”小学数学课堂模式研究.新课程学习,2013,(08).

[2]张江梅.小学数学先学后教模式实施之要素.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03).

[3]李连民.对于小学数学“先学后教”热的冷思考.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11).

作者:邢志利 单位:山东省平邑县铜石镇张里完小

第三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创新形势下的课程标准已经逐渐落实,相比于以往的教育机制,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能力,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活动,进而全面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准确定位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开展更加高效的课堂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因此数学基础教育质量极其重要。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成绩得到有效提高,还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加强学生对于理性思维的拓展和延伸,同时还能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起来。

1重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学生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在6周岁左右,该年龄阶段的孩子对故事的兴趣比公式的兴趣大的多,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课程开始之前让学生先了解该节课程涉及到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不要认为数学是很难理解的课程,让学生在更加放松的心态中去完成教学任务。传统教育中,数学教师都会给学生大量的题目来巩固知识点和公式,部分学生在还没有完全理解课堂内容时就开始做题,答案准确率肯定很难得到保障。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先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再开始做习题。同时,教师应当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提问和解疑的时间,教师在和学生的问答互动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度和敏感度。

2积极开展数学情境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的开展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性作为支持,如果教师只用数字的形式为学生讲解无实物情境下的运算知识,很难让学生理解这个运算在生活中的价值,而且单纯的思维计算会对小学生产生很大的困扰,小学生更倾向于涉及到生活经验的数学情境模式。教师在开展运算知识点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种类的水果来创建情境教学的条件,将水果的价格和数量制定好,让学生随意取用一部分水果来计算这些水果的总价格。学生在计算水果价格的时候会减轻对数学的抵触,把思维的重点放在水果的种类和形状上,教师可以在学生分组计算的同时查看学生对于价格结果的讨论情况,发现公式以及口诀上的问题及时提出并解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牢记乘法和加法的运算规律,减轻公式记忆法的枯燥和乏味,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质很强的学科,解题过程中需要对课题内容及运算方式进行思考,而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中掌握,教师应提前告诉学生即将学习的单元和知识点,让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更有信心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陪同家长购物时关注买卖运算的方式,然后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理解和发现的问题进行阐述,教师可以在与家长互动之后将学生反馈的问题一一解答,并就超市买卖中遇到的问题和课本上的知识点有效结合,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也会加深对运算公式的印象,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让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更加高效。

4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数学并非一种固定思维的学科,很多数和图形的运算都不止一种解题方式,虽然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但是其过程有着很灵活的多变性,因此,教师应当在数学课堂上鼓励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来解决问题。教师在发现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同时,应该首先询问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不是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否则很容易打消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当尽量使用解题方式不唯一的例题,让学生了解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在之后的课堂小组讨论中也能更加用心,有助于活跃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做到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综上所述,学生对于科目的兴趣和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会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优秀。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数学概念、课堂情境、课前预习以及思维扩展带来的高效影响,为学生探索欲和求知欲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小生.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三•三”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1):21~23.

[2]潘海燕.探究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72.

[3]王粉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6.

作者:裴宏帅 单位:河北省平泉县卧龙镇明德小学

第四篇: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摘要: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来完成师生间的双边互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阻碍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因素。因此,要分析当前教学数学教学现状,精心备课,科学引导,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核对反馈及准确解释,从而高效构架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式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地区经济的差异性导致各地区学校的师资水平也参差不齐。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由于学校设备不足、专业教师水平低等原因,再加上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致使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高。虽然近年来在教育部门的重视下,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实践教学中让然难以突破,因此,我们也要意识到当前课堂教学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于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好提升课堂质量以及教学水平。

(一)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欠缺,阻碍新课改的推行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理念下,是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但是,在实践中,由于一些农村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条件,还有一些有条件的教师却不求上进,思想上不够重视,导致新课改难以很好的贯彻落实。目前,一些地区的教师还在使用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虽然有些教师能够跟上新课改的步伐,积极配合,但是,由于专业技术欠缺,无法满足实践的需要,导致新课改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质量也不高。

(二)高效课堂的构建效果低下

教育体制改革下,建立高效课堂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但是,在实践教育中,一些学校的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跟不上新课改的需要,并且,一些教师的课堂缺少学生实践环节,再加上其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缺少创新,导致课堂气氛严肃,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得不到激发,学生和教师缺乏有效沟通,教学效果较差。

(三)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低

在西北一些偏远山村,学生学习只是在课堂上,一些课外时间就是帮助家长干一些家务活,一些家长也不重视学生学习情况,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同时,还发现,很多学生对基层教学知识掌握得不到位,虽然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通常较机械,教师很用心、很用力地讲了,但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够,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的讲课内容,导致课堂气氛平淡、乏味、缺少吸引力,这也是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症结所在。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的建议

目前,在教育机构的支持下,学校的状况有所改变,教师的业知识也有所提高,特别是通过近几年家长会的召开,在和家长的沟通之下,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度也在慢慢地提高。我认为,为了跟上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建议。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到一定的知识,为国家做贡献。因此,在教育体制的新课程改革下,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状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接收学校学习外,还可以自发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精心备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在高效课堂的目标上,教师必须发挥主要的作用,合理规划、认真备课。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教学的方向,准备具有实践性的指导案例,引发学习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人施教。

(三)精心引导,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其有效性的引导,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艺术教学的方式。例如,在比较数字大小的教学中,在现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用道具,如用实物代替抽象的数字,引起小朋友们的学习积极性。如进行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时,教师没有直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而是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唱了一首儿歌———《数青蛙》,开心地唱完歌后,笔者向学生提问:“谁能告诉老师,如果我们想用某个符号来表示青蛙的个数,并且要将所有的青蛙都表示出来,应该怎么办?”教师的话很快就引起了学生的讨论,他们的思路也由此打开,纷纷想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角度来尝试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了问题的解决中来,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经过讨论,学生发现用字母来表示青蛙的个数是非常实用的。于是,教师又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用哪个字母表示青蛙的个数才好呢?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学生又展开了新一轮的思考、讨论与探究。教师顺势利导,边说边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

(四)根据学生的实际针对性选择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应当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可以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群类,根据分类状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在提升优秀生的同时,兼顾中等生和差生,采用分层教学法与独立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教师先让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并在每组中确定组长,然后根据分组的种类以及状况实施不同的教学法,给各个组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结合每个组的情况以及每个成员的建议,并且组与组之间可以相互竞争,以竞争的方式促进各个小组的进步,以竞争的方式促使每个参与的成员发挥最大的优势,发挥协作意识,在提高学习的同时,也学习了合作共赢的理念。

(五)核对反馈及准确解释

教师课后一定要做好检查反馈工作,建立学生学习情况记录表。这样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再对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单个讲解,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问题,并通过纠正错误,使学生理解更透,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总之,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倡导之下,转变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教师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对我国小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淑琴.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学园,2015(5):154-155.

[2]德学.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才智,2013(13):97-98.

作者:韩俊义 单位:甘肃省陇西县文峰镇四十铺小学

第五篇:探析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是广大数学教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现阶段,尽管高效课堂的构建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与我们的目标仍相距甚远,数学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灵活采取多种策略与方法,优化数学课堂,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备课;学习兴趣;多媒体

所谓高效课堂,指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学科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学习,提升了学习能力。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成功构建提供了保障,但与此同时由于没有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课堂陷入了形式化、片面化的境地。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真正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呢?

一、精心备课

备好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我们只有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上课时得心应手。一般来说,备课包括备目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具体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师不仅要在课前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一)备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教学目标不合理,教师的教学就可能偏离正确的轨道,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新课程改革倡导实施三维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使之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在课前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掌握教材内容,进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方面,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另一方面,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

(三)备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将备怎么教学生变为备学生怎么学。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前要深入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如知识基础、学习状态、思维特点、理解能力、动手能力等,并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对哪部分内容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又该如何应对等,从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流程。

(四)备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讲授法、发现法、探索问题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合理选用,以确保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发生意外情况,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会积极去学习。而小学生的年龄小,控制力差,上课时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恰当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导入是否生动、新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我们要重视导入的设计。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如悬念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使学生顺利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确立学习主题,创设生动、具体、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三)组织竞赛,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适当开展竞赛活动符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引入竞争机制,组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竞赛活动,尽可能地为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提供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比、赶、追、超的过程中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往,教师主要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多媒体教学走进了学校,成为了教师最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多媒体集声、像、图、文于一体,能够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进而化难为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小学数学学科具有抽象、难懂的特点,若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和运用。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使他们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三章《观察物体》的内容时,仅靠我们的口头描述,学生根本不能真正感知各个物体的形状。对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形状,以此来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想象力。这样,不但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简单化了,而且因为多媒体直观性强的特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了有效保障。

四、结语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入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不断学习与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努力寻求更多有效的策略与方法,从而真正构建高效课堂,使小学数学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韦骏.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途径探析[J].文理导航(下旬),2014(7):34.

[2]李燕.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路径探析[J].新课程(下),2014(7):7.

[3]温静.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中小学电教(下),2012(3):84.

[4]李彦华.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初探[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12):7.

作者:秦玉兰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小学

第六篇:构建让学引思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摘要]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应受到更多的尊重与关注,教师应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充分发挥其潜能。“让学引思”有助于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使其发现问题、探索分析与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学生创新发展与主动发展的目的。本文就让学引思在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的具体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让学引思;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让学”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本质,该教学理念倡导将机会、时间等尽量让位给学生,使其在自主体验中提高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引思”的实质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改进与完善,其主要再通过指导、点拨、启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其思维品质与实践能力。

一、让学生定目标,引导课前主动学

让学生自己确定目标对于分层教学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学习目标以学情为基础,每位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确立基础的学习目标,即共同目标,再实施进一步的引导,使各个层次的学生明确自己需要实现的发展性目标,即个体目标。这样,教师让学生自己定目标、展开讨论,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其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认识分数》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对学情进行分析,即学生已学习了将一个物体平均分为若干份后,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其中的几份或多份,而该课是将众多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将其均分,再以分数对其进行表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会存在困难,因此,教师应注重对“1”的概念进行引导。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向学生发问:“大家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哪些知识呢?”并让其尝试将学习目标列在课本上,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下来教师向各组发放4个小正方体让学生主动创造分数。学生有可能会将4个小正方形看成1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1/4,也有可能将其分成2份,每份是1/2,分法各不相同。学生在合作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对分数的本质进行更好的把握,并对单位“1”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让学生提问题,引领课堂互动学

提问和课堂教学的联系紧密,传统课堂通常进行灌输式教学,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接受知识的习惯,其对于问题的探索发现较少,难以主动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权,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进而提高课堂活跃度。数学问题的价值并非在其本身,而是对其进行解决的过程。学生提问的问题既可以包括与所学知识紧密相关的主要问题,也可以是随机生成的或零碎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并包容所有个性化的提问。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与图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各类图形,并让其进行分类,在此期间提示学生四条线段所围成的封闭式图形称为四边形。接下来,教师可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分类成果,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分类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或者让其将问题逐条列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暂时不进行点评或指导,将问题转化为悬念,让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将其解决。在课程进展到三分之一处时,教师可再提问学生:“大家的问题是不是都默默地解决了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从而使学生将问题以及自己的理解与全班同学分享,共同探讨,教师给予相应的点拨,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三、让学生找规律,引发学生灵动学

让学生自主探寻规律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体验的重视,使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应用过程。该规律与教材中所总结的概念、公式有所不同,此处的规律属于渐进的动态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来,促使学生主动寻找规律,发挥其主体性,使其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并体会数学的魅力与成功的喜悦。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给予相应的点拨与示范,促进学生间的团队合作,共同成长。例如在《找规律》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通过主动找规律的方式使其自主发现“间隔排列”物的规律。通过手指夹小棒的游戏使学生体会间隔排列的基本含义,学生通过观察发现5根手指能够夹住4根小棒。进而引出其他类似的规律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兔子乐园中的夹子和手帕,兔子与蘑菇间的排列规律等,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其得出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的结论。

四、结语

将“让学引思”的教学理念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组织者,使课堂充满创造性与探究性,增添数学课堂的活力与趣味。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松兰.以生为本让学引思——基于儿童立场的“五让三引”的课堂教学范式的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16(29):1-4.

[2]杨红干.让学引思——《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与思考[J].教育视界,2016(12):35-37.

[3]姚士生.让学引思:让学生做主[J].考试周刊,2016(96):100.

[4]雷富平.让学引思——让学习真正发生[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5(Z2):74-75.

作者:吕花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