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实现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我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实现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我见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实现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我见

摘要:如何在一节课堂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一线教师所思考和探讨的一个话题。本文作者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分析,剖析教材,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从课前备课,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课堂评价这三个方面来提升课堂效益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方法

近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课堂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何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一节课堂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它有一些突出特点,课程新,更加需要探索与研究;实践性强,强调实践与能力;个性化突出,强调过程与创造。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信息技术人文修养,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构成的综合素养。那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有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已成为我们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实现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一些见解。要实施有效的教学,其教学行为一般需要满足三个要求: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要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实现高效课堂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课堂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能否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应该始终处于课堂的中心地位,而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备“学生喜欢”的课。

(一)钻研教材、结合实际,调整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课堂任务

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而言,由于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较慢,与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知识脱节,有时教材内容的高度与所教授学生的实际存在差异。例如,在讲授“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这一节时,教材以央视《开心辞典》节目为情境导入新课,还提供了《开心辞典》栏目的网站,但是《开心辞典》栏目早在2013年就停播了,用这样的例子还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吗?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钻研课本,对课本内容做恰当的取舍,选取更新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来吸引学生,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把“备学生”落实到位。课程设计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在粤教版教材中,教材用一节内容8页文字介绍了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即应用Word加工文本。教材安排3课时完成,但是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有65%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Word,剩下35%仅仅是接触过,但不熟悉。而Word操作不仅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作为信息时代的高中生应该熟练掌握文本信息的处理技能。3个课时让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操作技能谈何容易呀,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要做相应的补充,结合教学实际,设计课堂目标及任务,以达到高质量教学。

(二)合理使用多种教学资源、组成完整的立体化的教材体系

信息技术课教师授课班级多,每周授课同内容重复多,重复性的教学难免会使教师产生枯燥之感。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或者教材配套教学光盘上的各种教学资源来充实课堂,比如微视频,有了微视频的介入,教师有效摆脱了多次“重复”讲解的过程,把更多的时间用到指导学生上,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因此,平日里教师备课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开发教学资源,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将集中形式的教学资源相互配合,组成一个完整的立体化的教材体系,以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更高目标。

二、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般地说,每堂课交替使用两种以上教学方法,才不至于使学生听课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我觉得以下三种教学方法值得在信息技术课上推广应用。

(一)案例学习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的许多基本知识,包括概念、原理等,设计了一些比较艰深的理论与先进的技术,有些概念如“信息”容易混淆,如果只是从概念到概念的讲解,学生只能记忆一些名词,而难内化,这些十分重要而必须理解的内容的教学可以采取案例学习方法。案例学习方法的实施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理解那些用固定术语描述的知识,还能使学生迅速地内化这些知识,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在案例学习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十分重要的,案例应该是生动的事物再现。例如,在学习“信息的基本特征”时,为了让学生快速理解信息的特征,我们可以大量引用案例教学,可以用“卫星电视信号传播”来探讨信息的传递性,用历史故事《赤壁之战》为案例来探讨信息的真伪性。

(二)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也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任务驱动”就是教师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后,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目标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以及学过的相关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熟悉了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与方法,而且体验了探索、发现、创造的喜悦,培养了信息技术的情感意识与价值观。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任务驱动引导小组合作探知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教师指定一项具体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兴趣爱好分工配合完成。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注意分组,在分组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将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和能力弱的学生分一组,让那些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负责小组任务,充当老师的小助手,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进而达到有效的学习。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教师垄断课堂主动权的局面,激发了学生探究主动性,也有助于在课堂上渗透团队精神与集体观念。

(三)分层教学

信息技术课在各地区普及和重视程度都是不同的,由于受到家庭和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这给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对信息技术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一节课中照顾到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我觉得分层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水平和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可将学生分为三层,特长生:掌握相当的信息学知识,自学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厚,能够超前学习的学生;普通生:具有新课程所要求的基础知识,能够完成新课程学习的学生;急需帮助生:以前没有学过或学的很少的学生。根据各层学生自身的特点,合理安排学生在机房的位置,互相帮助、协作学习。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练习,既要让所有同学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要保证特长生自主学习,更进一步地发挥他们的兴趣及特长。而教师应多关注急需帮助的学生,督促他们打好基础,多加训练,必要时可安排特长生来充当小老师辅导这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以求共同进步。分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信息素养的培养。

三、有效的课堂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不仅仅是判断一下学生的信息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检查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最终达到全面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就此来说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起到的是检查、巩固和发展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客观、诚恳地评价,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加强教学活动监控,以保障教学质量和效益。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评和学生之间互评,让学生自我反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高效课堂改革是一个蝴蝶破茧、凤凰涅槃的过程。追求教学高效益,不是单纯的教学方法或手段的更新与调整,而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持下整体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它需要系统设计的思想和整体改进的观念。追求高效,需要教师时刻反思“是否有效”,“怎样更有效”,要求教师对现有教学时刻处于一种“不满意”的审视状态,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新的教育观念,采取有效策略与方法,才能是我们的教学效益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柳秀梅.决定一堂课的关键[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

[2]钟启泉,王吉庆,黄钢.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作者:王惠娟 单位:临夏回民中学